在奇幻电影《龙虾》中,
单身是病,得治;治不好的适龄男女有罪,会被转化为人类以外的动物,比如龙虾或者狗。
大多数失败的单身会选择变成狗,这就是单身狗。但这不是故事的全部,因为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那些逃亡的单身躲藏进森林里,为单身和孤独庆祝,禁止婚恋,婚恋反而成为一种罪恶。
当婚恋被制度化、被规定为人类应该甚至必须履行的一项义务时,你别无选择,只能按照社会对你的期待或早或晚地进入相应的社会角色;然而随着以家庭为代表的初级社会群体在现代社会中的衰落和解体,一部分人想要摆脱婚恋和家庭的束缚,追求更丰富、更广阔的社会生活。说到底,你对单身和婚恋的态度不是你个人的事,这背后隐藏着宏观的社会结构、社会制度和社会变迁。
我们的社会规范反对单身,至少是不会鼓励单身,而往严重处说还会歧视单身。“剩男”“剩女”这类略带污名化色彩的概念在近些年的中国迅速流行,引发广泛讨论。即使不提中国的父母如何仇视剩男、剩女,就算是在以自由、民主著称的美国,单身也难逃骂名。
传统中国是以家庭为本位的宗法集体主义社会,娶不到老婆的男子和嫁不出去的女子是家族的耻辱,因此面对婚姻大事,父母比子女还着急。不仅父母着急上火,七大姑八大姨还会指手画脚,左邻右舍也是管闲事不嫌事大,哪里疼抓哪里。你点开微信,看到的也是别人秀恩爱和晒小娃。你说你再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也招不住他们的轮番轰炸吧?
这些社会压力不可避免,你身边总会有人觉得你应该摆脱单身,而且会以你是否单身来评价你。你会根据这些评价形成库利所谓的镜中自我,将“单身的我是不完整的、拥有婚恋的我才是幸福的和值得肯定的”这种观点内化。
你可能会说你是有自由意志的个体,你的单身焦虑不是来源于社会压力,而是来源于你害怕孤独和渴望爱与被爱。美国社会学大师帕森斯看穿了这一点,他早期认为人是有意志的社会行动承载者,晚期强调社会系统(社会结构、社会规范)对人的决定性影响。社会系统会强化单身人士的孤独感,激发单身人士对爱与被爱的渴望,具体地说,你每年都可以看到很多包含爱情元素的电影和电视剧,你走在大街上可以看到手牵手的情侣。总之,单身焦虑是婚恋文化和婚恋制度的衍生物,只有在人人都不谈论婚恋的社会中单身人士才不会产生单身焦虑。
你听说过单身文化吗?双11节、单身狂欢夜就是单身文化的代表,这是对作为主流文化的婚恋文化的调侃和反抗。美国社会学家艾里克·克里南伯格在其著作《单身社会》里指出,21世纪的世界已进入单身时代,独身主义、不婚主义席卷而来,俨然成为主流社会的一道别样风景。
单身怎么就演变成了一种文化?持续增多的单身人口是一个庞大的群体,这是单身文化诞生的基础。他们放弃传统的家庭生活模式,选择独自居住,与喵星人、汪星人、网络影视、动漫、游戏为伴,形成了新的生活模式,这种新的生活模式在特定群体中稳定下来之后就成了一种文化,于是双11节就变成了一种社会事实。
不管是暂时单身还是想终生单身的人,他们既不用操心一家大小的温饱,也不必刻意委屈自己迁就他人,唯一需要做的是取悦自己。单身意味着从恋爱和家庭中解放出来,有更多时间与自我相处,也意味着你可以自由地勾搭很多帅哥美女。有研究发现,单身人士不仅有更多的自主权利,还有更多实现自我增值的机会。如果你因为单身而感到焦虑,那你最好让单身生活变得充实,利用空闲时间去探索更全面的自己、接触更多的人。
前面提到的电影《龙虾》走向了极端,里面的单身人士结成联盟,将单身作为一种社会制度,将婚恋视为禁忌。这种制度与“人类必须谈恋爱”的制度一样荒诞,因为人类的婚恋需求是压制不住的,单身狂欢之后紧接着也许就是空虚和落寞。在双11这一天,你可以打开一罐啤酒,看一部或温馨或搞笑或致郁的电影,祝贺自己的单身生活,纠结地思考到底要不要约约约。
原标题:《从单身焦虑到单身狂欢》
本期小编:小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