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 年 11 月初,264 位难民来到英国的南安普顿。他们的家乡特里斯坦-达库尼亚岛,是全世界最偏远的人类定居点,没有之一。该岛位于南大西洋中脊的洋面上,东距南非开普敦 2787 公里,北距圣赫勒拿岛 2437 公里,西距南美洲 3360 公里,坐标南纬 37 度 5 分 50 秒、西经 12 度 16 分 40 秒。这些难民世代居住在此,如今家园被火山喷发摧毁,只能前往英国本土开启新的生活。英国政府将这批难民安置在军营里,送来救助物资。儿童开始在南安普顿本地上学,成人也在服务业与船坞中就业,这段劫后余生的故事似乎已经走上了正常轨道。但新的问题很快就出现了:岛民对英国本土的流感疫情没有抵抗力,也难以忍受 1962 年初的酷寒,英国本土的治安问题也让他们寝不安席。四五名老人甚至死于思乡病。归心似箭的他们,很快就向英国政府提出重返故土——那座已经被火山喷发蹂躏的偏远岛屿。英国政府的本意是放弃这座孤悬海外的荒岛,但在岛民一再请愿下也只好派人重新登岛勘察。得出「生态环境已经恢复」的结论后,岛民们以 148 比 5 的压倒性票数通过了返乡的决议。特里斯坦-达库尼亚岛直径 11 公里,面积 98 平方公里,比香港岛还大,但只有西北角的平地适合居住。• 岛屿平面图,左上角的「七海爱丁堡」小镇是岛上唯一的人类定居点岛民们以农业、畜牧业、海产业和发行邮政纪念品为生,全岛只有一条公路、一间学校、一座超市、一处博物馆、一家酒吧/咖啡馆、一个邮局、一块墓地、一条公交线路、以及几辆汽车——这些公交车的职责非常单纯,就是将老年人从家中摆渡至农田。如此偏远的孤岛之所以有人居住,最初是因为滑铁卢战败后再度退位的拿破仑·波拿巴。1506 年,葡萄牙航海家特里斯坦-达库尼亚发现了该岛,但因风浪过大没有靠岸。1643 年,荷兰人第一次登上这座当时无人居住的岛屿,将其改造成新航路上的补给站。此后,该岛几易其手,标记着世界海权强国的轮替次序。1793 年 1 月,出使大清的英国人马戛尔尼路经该岛,考察之后得出的结论是「该岛不宜居住」。1810 年,美国人乔纳森·兰伯特带着三名船员在这里成立了「茶点群岛殖民地」,并在第二次独立战争(1812-1814)期间将这里打造成了海上对抗英国的基地。
• 1824 年登岛的画家奥古斯都·埃尔留下的自画像1815 年,拿破仑被放逐到大西洋中的圣赫勒拿岛,英国人唯恐拿皇再度逃脱,在次年派兵进驻圣赫勒拿岛以南的特里斯坦-达库尼亚岛,宣布这里成为英国的永久殖民地,该岛的行政史乃至人类定居史才真正开始。最早到此定居是苏格兰人威廉·格拉斯一家四口,还有几名单身汉船员。直到今天,格拉斯家族仍然是岛上的大族。英国人还从圣赫勒拿岛招来几名自告奋勇的女性,与最早定居的岛民通婚。• 岛上的十五名原住民及登岛时间。现在的岛民几乎都是他们的后代• 最新的人口普查,岛民现有 243 人,全部来自 19 世纪最初定居的几大姓氏。
19 世纪中叶,岛上人口上升到了几十名。1867 年,英国王子、爱丁堡公爵阿尔弗雷德访问该岛,为岛上的定居点留下了「七海爱丁堡」的名字。1869 年苏伊士运河开通后,特里斯坦-达库尼亚岛失去了过往的运补基地地位,逐渐被人们遗忘,成为货真价实的化外之地。一战爆发之后的十年里,英国人干脆完全没有问津这座岛屿,从英国本土来往这里的航线也完全断绝。战争结束后,英国人惊讶地发现该岛仍然有人居住。二战期间,这里成为军事基地,军人的入住大大加快了该岛的发展,1955 年与开普敦之间定期航线的开通也让该岛摆脱了数十年来的孤立处境。1957 年另一位爱丁堡公爵——菲利普亲王访问该岛,成为轰动全岛的大事。亲王饶有兴致地与岛民一起跳舞,讲了一些无伤大雅的段子,还打下了一座建筑的奠基石——这就是全岛唯一的酒吧——菲利普亲王礼堂/信天翁酒吧。• 1957 年 1 月 17 日,菲利普亲王访问特里斯坦-达库尼亚岛不过,这座孤岛至今仍然孤悬海外,既无机场,也不能停靠大型船舶,与外界的唯一交通方式是一年九班来往南非开普敦的轮船,且由于无法靠岸,花费七天时间到达这里的客人还要换乘小艇。尽管如此,岛民们仍然愿意世世代代扎根于此,哪怕冒着火山再次爆发的危险也要坚守家园。特里斯坦-达库尼亚岛二百多位居民的生活,在很多方面确实令人想起世外桃源。这里拥有运转良好的自治社会,常设总督一名(英国政府派驻)、岛主一名(选举产生),行政官若干(由议员兼职),岛议会(十一名议员,其中三人常任、八人由选举产生)。全岛每三年举行一次选举,奉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为国家元首,政府下设财政部、农业部、通信部、渔业部、环保部、教育部、工程部、旅游部。由于常年零犯罪,该岛的警察局只需处理旅游、移民与领水巡逻任务。这里的邮局是实至名归的「世界最偏远邮局」,每年发行的邮票总能给岛民带来大量外汇收入。此外,全岛居民生下来就拥有土地,所有土地都属公有,牲畜数量被严格限制,以免过度放牧破坏生态资源。年老的岛民接受访问时表示,全岛二百多人几乎都彼此认识,你永远不会担心走到路上被抢,或是遭遇坑蒙拐骗,完全实现了传说中的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岛上甚至没有法院,因为实在没有设立的必要。岛民们的生活非常简单,日常以养牛打渔种土豆为业,做到了经济的自给自足,极少向英国政府请求援助。岛上唯一的学校——圣玛丽学校只负责 4 到 16 岁的基础教育,有意深造者可以选择参加英国的 GCSE 考试。不过,历年来选择参加英国高考的人始终是极少数,绝大多数年轻岛民选择不再上学,成年之后就领取政府分配的生产资料,从事岛上最悠久的那几项职业。全岛实现了全民医疗保险,一切医疗费用都由政府报销,岛上的人均寿命也高达 80 余岁。不过,岛上的医疗条件与医生人数有限,想看大病必须搭船去开普敦。1998 年岛上通了互联网,但高昂的通信成本与少得可怜的带宽,在一段时间内让岛民只敢收发电子邮件。2006 年一个小基站的设立,才让岛民从此有了上网冲浪的乐趣。如今岛上的网络带宽仍然不大,而且优先供给政府使用,岛民想要连上 WiFi 只能等到晚上的非工作时间。岛上也没有手机这回事,固定电话要先接到伦敦,主要的通讯还是透过无线电方式。岛上每一个新生儿的出生、每一对夫妇结婚,都是轰动全岛的大事。政府官员会亲临祝贺,赠送政府特制的蛋糕和礼物。突然出现的海象、海豹、鲸鱼,都能登上全岛媒体的头条,与民同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