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我辞职了,做了个体户。
我是这么算账的:
1.我当时年薪30万(包括年终奖),扣完税,不到20万;爱人比我多点。两个人的到手收入加起来,约有40万。
2.假如公司不开除我,同时假设公司不倒闭,10年里的家庭总收入是400万。
3.日常生活成本,每个月约2万块钱,10年的生活成本200万;
4.必须的大项支出:
孩子上学的费用,特别是上大学的费用要准备好,100万不算多,万一孩子出个国,可能还要多花钱;
父母养老费用,每年要给2万块钱零花,如果有个不舒服,还要另算,这就20万。
5.可以省掉的大项支出:自己和爱人的个人爱好开销,身体健康,没有意外开销。
6.简单的加减法,10年里,可以攒下70万。
7.再过10年,我和爱人就要退休了,手中拿着140万去养老。
这140万是在身体健康,工作尽心尽力,没有意外的条件下,努力后才能拿到。
20年后,140万够干什么的?通货膨胀这么厉害,经济形势这么不确定,我不敢想象。
这个账本,估计是家家相似,特别是漂在北京的异乡人。
这期间,看过一部影片《当幸福来敲门》,取材真实故事。主角是美国黑人投资专家Chris Gardner。
影片讲述了一位濒临破产、老婆离家的落魄业务员,如何刻苦耐劳的善尽单亲责任,奋发向上成为股市交易员,最后成为知名的金融投资家的励志故事。
那些镜头让我终生难忘:作为一名单身父亲,加德纳一度面临连自己的温饱也无法解决的困境;
在最困难的时期,加德纳只能将自己仅有的财产背在背上,然后一手提着尿布,一手推着婴儿车。
与儿子一起前往无家可归者收容所,实在无处容身时,父子俩只能到公园、地铁卫生间这样的地方过夜。
我有个表哥,在美国读完博士定居工作。有一年,他回国探亲,在饭桌上讲述自己这些年的经历。
"特别害怕几年一次的美国经济小危机、中危机、大危机,公司里人人自危,提心吊胆,担心自己上了裁员大名单。"
算完账,看完电影,我明白两个道理:
一是工资性收入,可以保障当下生活,很难保障更长远的将来。
如果被辞掉,当下的生活也很难保证。最终要想改变,只能靠财产性收入和股权收入。
二是打工和创业相比,前者风险更大。
打工的时候,你的老板,其实就是你的直接上司,一旦处不好关系,只能走人。
如果你创业,比如说,得罪了恒大,还有万科;得罪了万科,还有碧桂园。上司只有一个,客户有很多。
还有一个原因,爸爸退休后,跟我生活在一起,老是跟我念叨,这辈子啥也没干,就是养活你们几个孩子,供你们穿衣、吃饭、上学。
爸爸的话里,似乎心有不甘。每代人都是时代这艘大船的过客。我听他老人家念叨,常常心有戚戚然。
我把这本账跟身边的朋友聊,他们也都很认同。三年过去了,很少有人工作上变动,我也即将把办公室搬到更宽敞的写字楼。
后来我才明白,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比如,我是风险厌恶者.
当时没有房贷,没有车贷,没有财务负担;爱人工作比较稳定,万一我不成了,不会影响家庭最基本的生活;
很多朋友实际收入比我高,在单位里或有些股权,外面也有一些其它的收入,零零散散加起来,不太多,也不少。
我在哪一家单位做事,都不会在外面接活。同时做两份差,对于我来说,太难了。做一份工,从来都是拼命做,还怕做不好。
给别人拼命固然好,给自己拼命岂不是更好。想来想去,万一有点希望,除了苟且,还有诗歌,自己将来也不会后悔。
大不了,再回去打工。那时候,我会接受生活给予我的所有委屈和不公。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里有句话:生活时常会让我们感到艰辛,并会让我们无数次目睹生命在各种重压下的扭曲与变形。
设想一下,如果这种扭转曲与变形发生在40岁以后,有多么可怕!老话讲:老房子着火,没治了。
这些道理,想了一年多;做出决定,一个晚上;一切趁年轻,还来得及。
做出这个决定的时候,我仿佛看到威尔•史密斯不停对孩子和妻子说,我们一定会好起来,我们一定能够好起来的;
在打篮球的时候,他鼓励说,孩子,你一定要保护自己的梦想;
那一刻,我看到,幸福的家庭和孩子才是史密斯真正的信仰,一个父爱温暖的硕硕冬阳。
You have to do the best with what God gave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