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CC爸妈
“中国父母学习计划”推行者,C爸-中国医科大学硕士,C妈-报社育儿主编,畅销书《家长好脾气,才有好教育》作者,太多人指挥你如何养孩子,却从没人教你如何做父母,加入我们一起少走弯路。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普象工业设计小站  ·  前战地记者回国搞“吃播”,1400万粉丝看他 ... ·  昨天  
普象工业设计小站  ·  仅199元拿下「HOKA同款性能」越野跑鞋, ... ·  2 天前  
普象工业设计小站  ·  你见过最脑残的设计是什么?我先来10个! ·  2 天前  
普象工业设计小站  ·  服气!卖到1000多的蓝牙耳机,竟然有几万人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CC爸妈

万万没想到!最好的朋友却成了霸凌女儿的第一人

CC爸妈  · 公众号  ·  · 2024-11-20 08:39

正文




❤️ 开头吆喝一句:
筹备半年的乐乐趣童书直播开始啦!2-12岁,想让孩子读科普从入门到精通,乐乐趣是最佳的选择,没有之一! ‍‍
这次选到的书目类型非常丰富,绝对的见世面、开眼界,给足孩子系统性启蒙。
寒假倒计时40天+,寒假书单提前囤!
⚠️重点:价格便宜到我看了都心疼!
尤其是一些绝版书,清仓价比成本都低, 仅一场(3小时)!
还没看过剧透的抓紧速速划重点啦: ‍‍
剧透第一弹:《 清华附小校长一针见血:4-12岁没养成这个习惯,基本是“潜在差生”的标配
剧透第二弹:《 太可惜了!这么好的神仙绘本,竟然也要绝版清仓!亏到这份儿上,真不知该哭还是该笑
说回今天的主题!
我发现在孩子社交这一块,不同年龄有不同年龄的担忧。
孩子小时候怕没人跟他玩,孩子长大了又怕交到了坏朋友。
为人父母,心就没有放在肚子里的时候。
这不,闺蜜又遇到了新难题。
她家女儿晓雯,今年三年级,有一个 从幼儿园玩到现在的好朋友。
这个女孩很开朗、自来熟,晓雯刚开始入园就是被她带领着,迅速跟班上孩子熟悉起来的。
闺蜜相中人家小姑娘的热情外向 ,跟晓雯内敛慢热的性子正好互补,所以有意无意的就经常约着她一起玩。
慢慢的,两个小朋友就处成了小闺蜜。
但最近因为这个好朋友,让母女俩都比较为难。
因为那个女孩属于外向强势的性格,很多事情都要求听她的,有些事无所谓,听听也就算了。
晓雯虽内向,但并不是没有自己想法的,事情多了也就不开心了。
而且,有好几次,小伙伴都听到她跟闺女说, “咱们不要跟谁谁玩了”。
甚至有几次晓雯没听她的,她还撺掇着其他几个一起玩的伙伴不跟晓雯玩了。
起初闺蜜也没太当回事儿,觉得都是小女孩家的小性子,确实过了几天,俩人又和好如初了。
但类似的事情后来又发生过两次,每次都是自己女儿妥协。
这就有点说不过去了。
一通叙述听下来,我觉得闺蜜有点当局者迷了,因为作为旁观者,我的第一反应: 这不妥妥的早期“欺凌”吗?
家里有女儿的,家长很容易碰到这个雷区, 就是忍不住帮孩子选朋友
尤其是养了一个慢热内敛、不善于社交的女孩,你可能会很着急,总觉得娃不够热情活泼,玩伴少,怕将来被孤立。
所以着急给孩子物色到一个朋友,忍不住对周围的同学和玩伴更上心。
一旦遇到一个合眼缘的,就赶紧加人妈妈微信,有事没事约着一起,靠自己的努力给孩子赢得一份友谊。
但,家长帮女儿选的朋友,选的好可能是帮助她的第一人,选不好则很可能会成为霸凌她的第一人。
0 1
人都会喜欢跟自己相似的人。
发现对方和自己的共同点越多,人就会越喜欢对方,甚至会有一种一见如故,相见恨晚的感觉。
所以 两个女孩能成为朋友,一定是她们两个人的气质、思维方式、表达方式,它们的三观都是差不多的 ,这两个女孩儿就会玩到一起。
这样的友谊,通常也是比较平衡的,双方相互制约,也就可以平等互尊互助。
但很多家长,对孩子的交友有自己的想法:
觉得自己闺女内向,就愿意多带她找那些开朗外向的小朋友玩;
觉得自己孩子沉闷不爱说,就愿意跟那些话多热情的小朋友多交流;
觉得自己娃慢热,就想找个速热的,带娃快速融入小团体。
办公室里好几位姐妹的孩子,都属于内向慢热型的,基本上她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交到外向、开朗、热情的朋友。
感觉这样的性格跟自己孩子正好互补,也渴望能 自己家孩子也能被带动的活泼一些。
0 2
但很遗憾的告诉大家, 父母直接介入孩子社交非常危险。
短时间可能看不出来,但时间长了更容易让孩子陷入「 社交陷阱」
给内敛型的孩子找外向型的朋友,如果这个朋友找的好,能够跟孩子成为一个互补关系。
但如果你给你孩子找的这个伙伴外向,但是比较自我和强势,就可能成为霸凌你孩子的第一人。
她会凡事都压你孩子一头,玩游戏永远都要听她的,大部分时间都是你孩子作出妥协。
最后,你孩子的情绪是跟着那个朋友走的,那个朋友开心,你娃就开心,那个朋友说我不跟你玩了,你娃就难过。
但你让女孩自己去交朋友,几乎不可能形成这种上下级的社交关系:你必须听我的。
一旦他们自己交的朋友,出现这种你必须听我的情况,她们势必会不欢而散。
0 3
但父母直接介入的友情就不一定了。
首先, 在孩子社交发展初期,大大缩小了她们的交友范围。
很多内向孩子的妈妈,遇到一些开朗热情的娃,加了对方妈妈微信,就频繁约着一起玩。
孩子就只能在家长的安排下,跟固定的人玩。
但其实,本来放了学,或者下楼后,她可以选择跟任何一个孩子玩,接触的玩伴肯定也更多。
对于偏内敛一些的娃,他们本来交友范围就小,父母的一顿操作,让他们的择友池子小之又小。
玩的人少,筛选出适合自己的概率就更小。
所以啊,在最初的朋友选择上,我们要给孩子绝对的自由和权利。
内敛的孩子是观察性社交,TA会长时间观察,然后作出判断,谁和我是同频的。
TA可能会慢一些,但不代表人家傻,跟别人玩的开不开心,她自己不知道吗?
尤其是交往初期,本来就是一个相互接触、了解,再决定要不要继续深交的过程。
脾气合则继续,不合则散。
不要觉得跟谁玩不是玩?
在孩子的世界,喜欢和谁玩、不喜欢和谁玩、谁是谁最好的朋友……
这些父母眼中幼稚的事情,对孩子而言至关重要。
不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给孩子找固定玩伴。
其次, 阻碍孩子社交能力发展,让孩子丧失对“负面信息”的判断能力。
甭管是大人的朋友,还是日渐熟悉的同学家长,小区邻居,都是老熟人了。
很多时候,孩子间起了冲突,闹了别扭, 家长们先第一时间冲上前解决,或劝阻,或出方案,或和稀泥,
  • “哎呀,没事啊,她也不是故意的”。
  • “你就给XX玩一下,都是好朋友,要分享”。
  • “别抢别抢,我再给你买个新的”。
总之,家长总有办法帮助孩子们和好如初。
虽然,谦让是中华美德,但也没有美德外包的呀?
有了矛盾家长先上,会破坏孩子的边界感,尤其是内敛型的娃面对外向型的娃。
本身就不够强势, 这个时候再摊上一个“假大方”的家长。
有问题就和稀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孩子没机会直面冲突,就少了很多暴露和磨合的过程,相应的就少了很多早期察觉的机会。
那孩子慢慢就会习惯这种委曲求全。 总是后知后觉,在冲突和矛盾中不会维护自己的权益,最后处在一个弱势的位置。
所以啊,咱们做家长的,可以随时关注孩子的社交,但一定不要过度干预!
可以在孩子寻求帮助的时候,提供技术指导,但一定不要越俎代庖。
在孩子成长之路上,社交是必考题。
咱要相信孩子自己的感觉,也鼓励孩子忠于自己的感受。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