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床,起床,快起来!去洗脸,去刷牙,记得梳头!这是你的衣服你的鞋,有没有在听啊……”
前不久,一段名为《妈妈之歌》的视频在网站上被疯狂点播。创作演唱这首歌的是美国喜剧女演员安妮塔·兰弗洛。作为3个孩子的母亲,她将自己催促儿女的话写成了歌曲。紧凑的3分钟,整整唱了800多字的歌。听完这首“唠叨之歌”,我忍俊不禁:原来全天下的妈妈唠叨起来都是一样一样的!
“来不及了,快起床”
“赶紧洗脸刷牙去啊”
“怎么还不去吃早饭”
“有没有听见我说话”
“再不快点儿,就要迟到了”
每天早晨,你的家里是不是也上演这样火急火燎的一幕。妈妈们急的团团转,可孩子呢,当没听见似的,该怎么磨蹭就怎么磨蹭。然后,很多妈妈控制不住自己,火冒金星大发脾气,甚至一不做二不休——打! 可是依旧然并卵。
● ● ●
妈妈,你越催,孩子越慢
为什么孩子越催越慢?从心理学上而言,过多的催促孩子等于在否定孩子,暗示他“你自己做不好,必须经过我提醒”,这样的方式孩子是很难接受的,即便接受也是心不甘情不愿。
看到孩子不情不愿的,大人会觉得自己的威信受到了质疑,因为接受不了这种挫败感,所以继续命令或者威胁孩子。
在看到大人的情绪后,孩子开始紧张,本来他只想着完成穿衣服或者刷牙这件事,而现在他的注意力开始分散,试图应对大人的情绪,甚至在紧张之下会更慢、更容易出错,而很多家长会认为孩子根本就是故意的。
“你怎么这么拖拉”、“你做事情就是这么慢”当大人对孩子多次这样评价后,孩子也会在心里默认:哦,原来我就是这样的人。于是,一个“拖拉”的孩子培养成功了!
● ● ●
承认吧,你只是害怕打乱自己的节奏
静下心想想,孩子拖拉的后果真的有这么严重吗?只是我们自己在害怕吧,“你再拖拉,我也要迟到了”、“一堆处理不完的工作,我没有时间陪着你瞎耗”、“现在拖拖拉拉,长大怎么办”……我们害怕自己承担不好的结果,更害怕自己的节奏被打乱,所以我们不断的去催促孩子来适应我们的节奏,只是,我们忘记了孩子也有自己的节奏。
我们觉得自己吃饭只需要十几分钟,所以也希望孩子在这个时间段吃完,当看到孩子慢悠悠的地举起小勺子,或者捡起丢在饭桌上的米饭往嘴巴里塞,一粒、两粒、三粒……我们的心按捺不住,“别捡了别捡了”,于是干脆拿勺子快速的往孩子嘴里塞,看着他大口大口的咽下,异常满足。可是,我们忘记了,孩子明明可以靠自己吃完饭的呀!
虽然他们会慢一点,但这是属于他们自己的节奏,是最适合他们,最让他们感到舒服的生活节奏。当你代劳过多,也就破坏了孩子的生活节奏。当以后他们有了“反正爸爸妈妈会帮我做的”想法后,你能怨恨谁呢。
● ● ●
不催不骂,也有好结果
孩子自有他的生活节奏,让孩子根据自己的节奏去吃饭、穿衣、游戏吧,因为这些都需要他们亲自去体验才能学习,是旁人催促不来的。他会乱涂乱画,但在信笔涂鸦中增强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会笨手笨脚,但在劳动中掌握精细动作和独立完成的能力;他会犯点错误,但经历过失败才不会再同个地方二次摔倒……恰恰是这些,让孩子学了新技能,体会到成就感,所以,此时的慢换一世的轻松,又有何不可呢?
有些妈妈说,让我看着孩子动作缓慢还不催,我会内心焦急、不安的。如果非要说,在言语上,建议用表扬代替催促,因为鼓励奖赏总是更容易被人接受的。比如,叫孩子起床,你可以提前10分钟,让孩子在自己的节奏中慢慢醒来,然后给予微笑:
“宝贝儿,你比昨天进步了”
“很好,今天居然不用妈妈提醒你第二次了”
一句简单的话,传递的是认可和表扬,让孩子的成就感和自信心up up。
当然,还有一种,就是让孩子直接得到磨蹭的教训。一边吃饭一边玩,多次离开饭桌,超过太长时间就收了碗筷吧,让孩子知道不好好吃饭的结果就是挨一顿饿。相比”催促”、“为孩子代劳” ,偶尔让他们感觉到拖沓带来的后果会更好。
包妈碎碎念:好几次看到别人车子后贴着“越催越慢!再催熄火!”的车贴就觉得很有趣,现在想来用在育儿上也再合适不过了。如果只是一味的催催催,就会变成“超限效应”,孩子根本听不进话。(不知道什么是“超限效应”?可以查看我之前写的《说了100遍孩子也不听?这都是“超限效应”惹的祸!》)
小时候,我们可以对着孩子说“宝宝慢慢吃,别噎着。宝宝慢慢走,别摔着。”可为什么随着孩子长大,我们开始无休止的催促了?适当的放手,因为孩子有自己的成长节奏。当你下一次快控制不住自己时,再想想当初对他们说过的:孩子,你慢慢来 …或许,就会释怀了。
● ● ●
一分钟认识我
亲爱的,你好!我是小小包麻麻,是两个可爱的宝宝妈妈,目前咱们这个公号已有200多万妈妈关注。
建立公号两年多,我写了300多篇育儿文章,其中超过100万阅读的就有20来篇,有育儿干货,有情感小文,还有让人忍俊不禁的小漫画,如果你是妈妈关注我准没错,愿咱们在育儿路上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