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热乱场中,难当冷眼。
”
以三界无安,犹如火宅,出入其中者,靡不为其烧煮。
若从烈焰中觅得一片清凉地,非冷眼人不能得。
苟能当下一念清凉,顿见大地皆冰,自不在身心世界中作归宿也。
此从上大力量人,游戏生死场中,能转尘劳作佛事,化烦恼作菩提者,特仗渠一只冷眼,一片冷心肠耳,更有何神通妙用哉?
此言甚易知,甚难见。且如佛祖单以
“
诸法如梦
”
一则语,为出世要路。而世之智愚,例皆能言人生如梦耳。其语虽似,其意则非。其实未曾真真实实,一眼观破人生如梦也。若果觑透,则自然能与一切荣辱利害、得失是非关头,掉臂而去矣,又谁敢撄其锋哉?
其实就中,无甚玄妙。至于最初一步,不无其方。
吾人处世,先要将梦中事,试举向目前,细细观察。定要的的,看到不觉发一大笑处。
到此,则顿觉寻常说“如梦
”
话头,迥然不同矣。即将一同处,一念转将目前境界,置向梦中细细观察。看到昏沉沉重颠倒时,忽然猛觉来。如此,则回观生平,向来历过一切种种境界,谛实求之,了不可得。了不可得处,即是诸佛祖师出生死第一关也。
古人云:
“
热乱场中虽然事事搅心,但也经受不起冷眼观之。
”
由于三界无安,犹如火宅,所以出入其中者,没有不被烧煮的。若要从烈焰中觅得一片清凉地,只有冷眼人才能够办得到。若是冷眼观世间,观到当下一念清凉,则顿见大地皆冰,自然不会把身心世界当作归宿也。自古以来大力量人,游戏生死场中,能够转尘劳作佛事,化烦恼作菩提者,也就是专仗他一只冷眼,一片冷心肠啊,哪还更有什么神通妙用呢?
此言(
“
热乱场中,难当冷眼
”
)甚易知,而其真谛甚难见。就像佛祖单以“诸法如梦
”
一则语,为出世之要路,但有几人见其真谛呢?而世间之智者和愚人,照样都会说
“
人生如梦
”
。话虽然都是一句
“
人生如梦
”
,而智者和愚人话中的意味却全不相同。愚人虽然口中在说,其实未曾真真实实,一眼观破人生如梦也。若是果真觑透,则自然能够在一切荣辱利害、得失是非的关头,转身而去,又有谁阻挡得住呢?(鲤鱼脱却金钩去,摇头摆尾不再来。)
其实这里面,并没有甚么玄妙。至于要迈出最初一步,也不是没有一定的方法。其方法是:我们处世,先要将此梦中事,试举在眼前,细细地观察。一定要真真切切地看,一直看到不觉哈哈大笑为止。到此,则顿觉寻常所说
“
人生如梦
”
这句话,有着迥然不同的意味。就将此哈哈大笑之悟处,一念转向目前境界,将它放在‘人生如梦’这个框架中,细细观察。看到昏昏沉沉、颠颠倒倒时,忽然猛地觉醒过来。如此,则回观生平,向来经历过的一切种种境界,即便想要把它们当真,也了不可得(也完全办不到)。此了不可得处,便是诸佛祖师出生死第一关也。
憨山德清禅师(1546-1623),晚明四大高僧之一,云谷法会禅师法嗣。金陵全椒(今安徽全椒)人,俗姓蔡,字澄印,号憨山。
年十一即怀出家之志,翌年投报恩寺西林永宁法师诵习经教,兼修儒学,博通内外黄老之学。
十九岁往谒栖霞山云谷法会禅师,读《中峰广录》,乃决志参禅。遂返报恩寺落发,从无极明信禅师受具足戒,听华严玄谈。因慕清凉澄观国师之为人,乃自字澄印。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再参法会禅师,得授念佛公案。隆庆五年(1571年)游历诸方,留连京城诸讲肆,又参谒遍融、笑岩二师。万历元年(1573年)游五台山,见憨山奇秀,乃取之为号。后住东海牢山(山东崂山),声望甚高。
万历十四年,神宗以《大藏经》十五部颁于天下名山,太后特赐牢山一部,并建海印寺,请师住持。二十三年,以私修庙宇之罪被诬入狱,削去僧籍,充军流放雷州(广东)。
万历二十八年,依南韶道祝禅师之请,止住曹溪,翌年重开祖庭,选僧受戒,立义学,养沙弥,设立库司清规,大振宗风。四十二年,太后崩殂,恩诏许还僧服,历游名山胜迹,说法弘化。四十四年,在庐山五乳峰创建法云禅寺,仿慧远大师之法,专心修持净业。天启二年(1622年),复应韶阳太守张公之请,再入曹溪。
禅师思想融合禅与华严,倡导禅净无别、三教归一之说。弟子有福善禅师、通炯禅师等。
天启三年(1623年)十月禅师示寂,世寿七十八,僧腊五十九,谥弘觉禅师。后人为师立塔于南华寺天子岗,世称憨山大师。大师留下全身舍利,现供奉于广东韶关南华寺。
憨山大师著述甚多,有《华严纲要》八十卷、《楞严经通议》十卷、《法华经通义》七卷、《起信论直解》、《圆觉经直解》、《肇论略注》各二卷、《唯识论解》、《净土会语》、《中庸直指》、《春秋左氏心法》、《老子道德经注》、《观老庄影响论》等,另有门人汇编之《憨山梦游集》五十五卷、《憨山语录》二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