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每日意图
洞悉人性的幽微和光亮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每日意图

逃离恐惧,只会增强恐惧。

每日意图  · 公众号  ·  · 2024-12-07 08:00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公众号·每日意图
洞悉人性的幽微和光亮

© Tommi Viitala

大多数人身体上和内心都有恐惧。害怕生病,害怕公众舆论,害怕丢掉工作,害怕无法到达、无法成功、无法实现。害怕黑暗,害怕自己的愚蠢,害怕自己的卑微。


我们有如此之多的各种恐惧,而我们试图以碎片化的方式解决这些恐惧。我们似乎无法超越恐惧。如果我们认为自己懂得了某个特定的恐惧,然后消除了它,另一个恐惧就会出现。


我们毕生都与恐惧生活在一起,然后再带着恐惧死去。


本文节选自 克里希那穆提 《论恐惧》

Sue 译 / 九州出版社










论恐惧

世上有成百上千种恐惧,恐惧像一棵树一样,虽然树是世上最美丽的生物之一,恐惧,虽然丑陋,也同样拥有诸多枝干,诸多叶子,以及诸多表现方式。
1.「比较」滋生恐惧

不仅仅 在体肤之外,而且在体肤之内、在我们自身存在的心理结构中,我们都以比较的方式思考。
我们说:“我是这样的,我过去是那样的,我将来要变得更如何。”
我们以比较的方式观察自己与社会的关系,而社会本身即是同一种比较式的努力的产物。比较滋生了恐惧。
从心理上讲,功成名就正是比较的核心,而通过比较,我们就在不停地酿造恐惧。恐惧也催生了冲突、奋斗,而这被认为非常值得尊敬。
我们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孜孜不倦地培养(比较)这种精神,奋力变得更好,或者取得比别人更高的地位,我们的社会和道德结构即奠基于此。
我们的生活中,到处是这种无休止的比较和竞争状态,以及无休止地努力成为某个大人物,或者努力变成一个无名小卒,那都是一回事。
我认为,这便是一切恐惧的根源,因为它滋生了羡慕、嫉妒和仇恨。哪里有恨,哪里显然就没有爱,进而恐惧便会愈演愈烈。
2.「依赖」滋生恐惧

什么是依赖?我们为什么要在心理上依赖他人?依赖是不是否定了自由呢?让我们拿走房子、丈夫、孩子、财产——如果这些都不在了,人还是什么呢?在他内心,他是能力不足的、空虚的、迷惘的。
由于恐惧空虚,便开始依赖财产、他人和信仰。你非常清楚自己所依赖的一切,无法想象自己要是失去它们——家人的爱和关怀——会是怎样。但是恐惧还在继续,所以我们必须认清,心理依赖不管是什么形式的,一定不可避免地会衍生恐惧,尽管你依赖的对象好像永远都不会消失。恐惧源于这种内心的不自信、贫弱和空虚。

敏感、依赖和恐惧三者是有内在联系的。先来看看敏感:你越敏感,就越依赖(除非你了解怎样保持敏感而不依赖,如何易受伤害却不痛苦)。再看看依赖:你越依赖,就越心生厌恶,越想要自由。这种要求自由的心理让人产生了恐惧,因为这种要求是对依赖的反应,而不是要摆脱依赖。

恐惧使我们意识到了自己内心的空虚、孤独和贫乏,而且对此无计可施。

任何远离空虚的企图都是一种逃避。而这种逃避,逃避事实或现存状态的举动都是恐惧。恐惧就是逃避一些事情。现存的状态不是恐惧所在,令你恐惧的是逃避这种行为,这才是让你发疯的根源,而不是空虚本身。

这种空虚、这种孤独到底是什么?它从何而来?它当然来自攀比和衡量,是不是?

这是一种自导自演的恐惧症。攀比和衡量就是依赖的核心。
3.「回避现实」滋生恐惧

我们大多数人都神经质地害怕过去、害怕今天、害怕明天,所以恐惧当中涉及到了时间。
不知有能意识到、能觉察到的恐惧,还有那些潜藏在一个人心灵深处的未被发现的恐惧。一个人要如何处理能意识到的恐惧,以及那些隐藏的恐惧?
毫无疑问,恐惧存在于对「现在如何」 的逃离中,是逃跑、躲避、回避事实。而那就带来了恐惧。
4.「安全感」滋生恐惧

恐惧,始于并终结于内在与外在安全感的欲望、想要确定和永恒的渴望。 寻找并获得安全感是人们永无止境的渴望。 正是这份经久不息的欲求衍生了恐惧。
人必须有食物、衣服和住所,这对所有人来说都是需要的、必不可少的。尽管人们一直或盲目或理性地追求内在的确定性、内在的延续性和永恒,可它们究竟存在吗?不存在。对这个真相的逃离便是恐惧。没有能力面对这个真相,便会滋生各种形式的希望和绝望。
如何与恐惧共处?

如果想和恐惧这样活生生的东西共存,需要一颗极其微细的心,它不下任何定论,因此才能随时盯住恐惧的行踪。 你只要观察它,和它共处 。
那就像是手捧一件珠宝,艺术家精雕细刻的一件作品。你看着它,你不谴责它,你不说“多美啊”,然后带着一些说法走掉,而是你看着这件由一双巧手、由灵巧的手指和头脑制作出的非同寻常的东西。你观察它,你看着它。你转动它,观察它的各个侧面,前前后后左左右右地看它,你都舍不得防守。
你一旦能够完全和它共处,不可避免地你就会自问:这个与恐惧共处的是谁?是谁在观察恐惧?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