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正略管理评论
本账号归正略钧策管理顾问有限公司所有,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行业宏观发展,企业管理案例,管理真知灼见,个人心智提升等相关信息,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wwww.adfaith.com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正略管理评论

如何成为一个聪明人?掌握这7种思维方式

正略管理评论  · 公众号  · 管理学  · 2019-01-25 21:05

正文

作者 l 墨多先生

来源 l 墨多先生(ID:mrmoduo)




人与人最大的区别,是思维方式。

面对同一个世界,同一个问题,你我思考的角度不同,采取的反应不同,最终的结果,也大相径庭。

法国社会学家托利得曾说:

“判断一个人的智力是否属于上乘,就看他脑子里是否能同时容纳下两种不同的思想,而无碍于其处世行事。”

以上,被后人称为「托利得定律」。

用亿万富翁查理·芒格的话说,对手里拿着铁锤的人来说,世界就像一颗钉子。因为 聪明人的大脑里都有一种思维模型的复式框架,即 “多元化思维”

很多人之所以成长受限,多半是被自己的思维模式所困。

比如,人的思维模式大致可分三层。

第一层:一元思维模式

这是认知的初始阶段,处于直线型的思维模式。

此时我们的状态是“以自我为中心”,几乎听不见其它声音,和外界思维无法兼容,也不能流动,因此也叫做“婴儿模式”。


第二层:二元思维模式

“我不同意你,但我尊重你”,这是二元模式的人最常用的一句话。


这个阶段我们往往可以兼容两种不同观点,包容和自己想法不同的人,我们拥有了理性、共情等这些高级情感。


第三层:多元化思维模式

凡是身处财富塔尖的人,如查理·芒格、巴菲特、索罗斯,他们的思维都有一个共同特点—— 扫描半径宽广,扫视深度无垠

他们的大脑犹如一个抽屉,遇到不同的问题,会提取不同的思维工具,比如数学、物理、心理、工程、经济等等。世界对他们而言,是一个多元系统的有机组成。

回到话题本身: 如何成为一个聪明人?

在我 看来, 最有效的方法是建立一种多元化的思维模型,通过学习不同领域高手的思考方式,从而进一步提升自我的元认知能力

而以下,是我过去一年文章里最常提到的 7种思维方式 ,让我们一起回顾:


1

指数型思维


为什么两个起点和条件相同的人,最终的成就会有天壤之别?

以上问题,可以用雷军的话来回答:


“一个人能做成一件事情,其实本质上不在于你多强,而是你要顺势而为,于万仞之上推千钧之石。”

换句话说, 有些人的成长呈“线型”,而有些人的成长呈“指数型”

怎么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呢?打个比方:

假设你正走在一条马路上,你每一步都能迈出1米的距离,你走了6步,也就前进了6米,然后你再走24步,那么就离原点有30米的距离。 你很容易知道这30步能把你带到多远,这就是简单地线性成长。


但是现在,如果你可以将自己的每一步都扩大一倍距离(无论这在科学上是否成立),当你走了6步时,实际上你已经走了32米(1、2、4、8、16、32)。而当你走完全部的30步时,你猜自己走了多远?

答案是10亿米,这个距离相当于你绕地球走了26圈!




以上,便是“线性成长”与“指数型成长”的区别。


前者成长有相当的局限性,因为单靠个人或一个组织的努力,迟早会遇到天花板。


而指数型成长是爆发性的,因为它借助的是趋势红利,会拉着你把你拖到自己都无法想象的距离。

这个道理很简单,可 一个人若想获得指数型成长,首先要转变一种思维—— 即在确定的大方向里找概率。

通俗点讲,也就是“ 顺势而为 ”。



2

战略思维



孙子曰:“ 善弈者谋势,不善弈者谋子 ”。

这句话是说,会下棋的人总是会通盘考虑全局,而不会下棋的人只会盯着一子得失。

什么是战略?如何有效地制定和实施战略?

以上问题看似虚无,但却实际影响着我们大大小小的人生选择。

一个没有思考过自己人生战略的人,必然会时常感到迷茫、没有方向;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未来没有洞见,那么这个人多半只是瞎干、蛮干。

好比高手下棋,策略往往有两种:

一种是提高棋子的移动性,从而提高它们的选择空间,与此同时牵制对手棋子的行动自由;

二是制造相对稳定的格局,从而再趁你不备时打出一套漂亮的组合拳。

所以你看 ,很多竞争都跟下棋一样,表面上风平浪静、平分秋色,但私底下却波涛汹涌、胜负已分。

换言之,当你天生手里拿的是一副烂牌时,最佳的办法并非是先下手为强,而应该谋定而后动,找准最佳的契机后发制人。

这种站在全盘考虑个体、谋定而后动的思考方式,就是我们所说的“战略思维”


3

移植思维



有人说,身处智能时代,我们正面临着“ 三大替代 ”:

机器人替代蓝领、软件程序替代白领、不适合被机器人和软件程序替代的,被亚非拉兄弟替代...

相比较过去,如果你不想“吃低保”,不想被当作宠物养着,你就得琢磨去做“三大替代”所代替不了的工作。

或者说, 为了避免被突如其来的变化淘汰,你必须拥有一种“移植思维”,你也可以称其为“可迁移能力”

何为“可迁移能力”?

打个比方, 就是你从一个岗位转到另一个岗位,或从一个行业跨到另一个行业后可复用的能力。

比如,刚毕业的时候我在一家公司做设计,由于公司需要调整业务结构,我被迫去做了产品,那我就要用在设计工作中所萃取的能力,把产品做好。

然后又过了半年,公司需要提拔一个人做运营,那我就需要将设计和产品中的能力萃取到新的岗位中,把运营的活儿给干好。

我时常以为, 在我们选择所从事的行业中,有80%的核心能力本质上是相通的

而要培养自己拥有这种可迁移的能力,你就要想清楚3个问题:

01. 你所属行业的价值链是什么?

02. 你在这个链条上处于什么位置?

03. 这条价值链上需要你拥有什么能力?

除此之外,身处在这个智能时代,无论你从事的工作是什么,它未来都需要你不断培养自己的另外两种嗅觉,即: 把握需求的能力、将需求产品化的能力


4

傻瓜思维



换位思考, 简简单单四个字,为什么做到的人那么少?

这是因为我们多年来积累的经验和知识,让我们本能地陷入了自己的内在视角。

换句话说, 相比他人,我们更关注自己的感受。

反之,无论是在生活还是职场,真正的高手都有一种能力—— 瞬间变“傻瓜”

比如,张小龙曾在一次分享中说道:

乔布斯之所以厉害,在于他能1秒钟变傻瓜。马化腾需要1分钟,而我差不多需要5~10分钟的酝酿。

这里的“傻”并非是真傻,而是一种能 随时随地切换视角的能力

比如一个优秀的产品经理,他们设计产品时从不会以专家自居,而是会站在用户的视角,像个小白一样去思考用户的使用动机和流程。

又如真正的营销高手,他们从不会凭空地创造需求,而是会利用消费者大脑中已经存在的事实,并将自己的产品和服务与之匹配。

因此, 所谓的“傻瓜思维”,它即是一种空杯心态,又是一种能随时随地跳出自我视角的洞察能力




5

成本思维


机会成本、沉没成本、边际成本 ,这是微观经济学中最常提及的3个成本要素。

而这三者最大的共同点,就是都与时间有关。比如:

沉没成本决定了人们如何看待过去,

边际成本决定了人们如何对待现在,

机会成本则决定了人们如何面对未来。

我们常说 ,人生最贵的不是金钱,而是时间,它我们每个人最宝贵的财富资源。

可不幸的是,自打我们从降临人世的第一天开始,生命便进入了倒计时 :这笔资源在一分一秒不断损耗。

于是,很多人便开始关注投入产出比,争取想在同样的单位时间内,创造更大的收益。

除此之外,人生的命运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可知性。因此,高手才往往更加在乎成本,并越发重视每一次时间投入所带来的效用。

换句话说, 未来不可预测,我们无法决定自己时间的数量,但却能把握自己时间投入的质量

倘若我们想更有效地利用好时间,获得稳定而持续的成长,那就不得 不具备一种“成本思维”。

6

金融思维



记得很多年前我有个疑问: 为什么金融行业的待遇明显高于其它行业?

有人说,因为搞金融的准入门槛高,动不动就是研究生起步;

有人说,因为搞金融的加班多,比如投行那些人,虽然年薪百万,但也是在拿命换钱;

还有人说,是因为现在泡沫大,搞金融的赚到了资产价格泡沫化的钱。

以上说法或许都对,但其实都没触及问题本质。

事实上, 金融是钱生钱的买卖,过去金融行业赚钱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它能可持续地进行高杠杆经营

所以有人说, 金融的本质就是 增值、信用、杠杆、风险 ,这四个词相互作用,从而形成庞大的运作系统。

然而,知道这些对我们有什么帮助呢?

掌握“金融思维”,能便于我们更多的了解价值背后的运作原理,从而促使你正确地提升自我价值。

比如,两个能力条件相当的人,在不同的公司会享受不同的待遇,有的甚至能差出几倍的工资。为什么呢?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