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写的第263篇原创文章
不关心政治经济
你的财富会被硝烟弥漫的货币战争所吞噬
【老K以百姓视角,底层文字评论天下大势】
让你懂得什么叫资本,什么叫财富
本文共计2313字 | 阅读时间2'00
印度近来很猖狂,本来对这个瘪三没什么兴趣,但这两天愈发疯狂了,那就倒不如谈一谈。
第一阶段,印度越界,双方相持。
第二阶段,印叫嚣已不是1962年印度印度拒绝中方撤军要求
第三阶段,印度国防部次长回应中印对峙事件称中国军队应撤退,并准备10日与美国、日本在孟加拉湾举行联合军演。
首先,来分析一下,为什么印度这个时间点做出这么不自量力的事。
第一,印度的废钞和印度的税改,已经引起国内的怨声载道,这是西方在亚洲打造自由民主的样板国家的悲催命运,印度也算是南方经济体,但美国(西方)对印度内部的控制之深是无法想象的,经济上必然是要收割印度,一个是实体财富的掠夺,通过废钞和税改,基本把老百姓的财富收刮一空;第二个就是印度民间巨量的黄金,这也是下一步要完成的收缴计划,具体可参考民国时期的金圆券,强行收缴。为了转移内部矛盾,只能在外边挑点事来转移视线。但为什么选择中国而不选择巴基斯坦呢?看下面第二条。
第二,挑起巴基斯坦的冲突,一是这个目标太小,吸引眼球的力度不够;二是应美国(西方)的战略需要,挑逗中国可以诱导中国跳进这个消耗资源的南亚陷阱,并以此为理由,在印度洋和南海,特别是马六甲海峡进行封堵海上通道。同时,也可以缓解朝鲜半岛对美国(西方)的压力。
我们在看事发地点的战略意义。
“洞朗地区”印度方面称之为“多兰高地”,海拔约3500米,面积约100平方公里,北部宽高,南部窄低,隶属于我国藏南地区亚东县。通过地图可以清楚的看出,洞朗地区地形突出,是由中国西藏向南亚地区伸出的一根“金手指”,夹在印度锡金邦、不丹、尼泊尔之间,因而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从印度的角度看,此处离印度东北咽喉西里古里——查德瓦走廊很近,若顺河南下,从不丹借道,直捣西里古里——查德瓦走廊,仅数十公里,数小时内即可切断印度与东北部的联系。
由于此地重要的战略价值,中印双方都对其非常重视。对于中国而言,从经济发展的立场上,亚东是中国和南亚次大陆贸易的窗口、青藏铁路的未来出境点,必然要对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而印度认为,中国在此地建设快速公路等基础设施,将有助于在紧急情况下向该地区快速部署大规模军队,会对印度东北部地区构成巨大威胁。这种认识上的分歧,正是今天中印在该地区冲突的根源。
一旦此地的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必然对印度实际控制藏南地区的权力彻底瓦解,将进一步压缩印度的战略空间。
那印度这么叫嚣,中国该如何解决?我们不妨简单回顾一下1962年的对印自卫反击战,有异曲同工之妙。
1959年8月25日,在中印边界东段的朗久发生了双方军队第一次冲突。10月印度又在西段挑起了空喀山冲突。当年,中方已苏联多次沟通过,但赫鲁晓夫的态度是偏袒印度的。同年11月7日,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国政府致函印度总理尼赫鲁,建议双方各自后撤20公里,遭到拒绝。反而助长了印度认为中国软弱可欺的嚣张气焰。
1960年1月,毛泽东决定中国军队单方面后撤20公里,这一举动赢得了国际舆论界的称赞,中国向来都是先礼后兵。但印度军队反而变本加厉向中国境内进攻。
1961年,中方多次与尼赫鲁强调中方政策,但均遭到拒绝。
1962年6月,印度军越过麦克马红线,进入西藏山南的扯冬地区。
1962年10月18日,毛主席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最终决定,一个字:干!(我简单总结翻译的)
1962年10月20日,干了!只打了一个月,干掉了7000多人。
毛泽东最后评价,这一仗,至少可以保持中印边界10年稳定。事实上,一直到今天,五十多年,一直保持这相对稳定的局面。
当年的背景是美苏争霸,今天是天下围攻中国,印度确实已经不是62年的印度,而中国今天更不是62年的中国。很多网友义愤填膺,心情可以理解,但要考虑大局,中国如果想反击印度,手段太多了,直接军事对抗只不过是最保底的选择,一旦打,那就再打个100年不敢动。这样虽然解恨,可然后呢?印度的军事力量也是有两把刷子的,况且后面还有一个美国,与其干印度,还不如挑个软柿子越南干一下,干的成本低,杀鸡儆猴,威慑力大,又能彰显南海军事权威,周边都会老老实实的。
还有一个手段,那就是让卖军备给巴基斯坦,让巴基斯坦上。背后的逻辑也是很清晰的,美国不敢跟中国直接对抗,就教唆中国周边的国家跟中国对抗,施加点压力,最重要的目的就是为了驱赶资金去买美国国债,顺便再敲诈一下中国,减少点债务之类的事。
中国让巴基斯坦出手,就相当于避开了直接对抗,又能让印度老实一段时间。印度也很明白,一个厕所都不够用的国家,如何直接跟中国军事对抗?搞不好整个国家都跟着背黑锅,但还要给美国这边有交代,那就小大小闹一下就完了,这年代,谁都不傻,演演戏,也就过去了。
写文章是一种修行
赞赏是对修行的一种鼓励
后记:长期坚持原创真的很不容易,多次想放弃。坚持是一种信仰,专注是一种态度!如文章引起大家共鸣,请大家赞并转发,以支持我继续分析创作,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