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新周刊
中国最新锐的生活方式周刊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正午故事  ·  被“电诈”PUA的高学历者们 ·  2 天前  
新周刊  ·  苦等三年,这8.5分神剧终于回归了 ·  3 天前  
单读  ·  招募开启 | GOAT构特别 X ... ·  6 天前  
三联生活周刊  ·  福建没有的“福建面”,成了这座城的顶流小店? ·  3 天前  
新周刊  ·  AI 有多会一本正经地瞎编?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新周刊

为什么西班牙的饭这么好吃?│舌尖上的一带一路

新周刊  · 公众号  · 杂志  · 2017-07-16 08:31

正文


诱人的西班牙人海鲜饭。  图/pixabay


在西班牙,一切食物价廉物美到极点。可以四分之一份地要,就是所谓Tapas(小食)。小馆子里要一瓶酒,不过是在北欧吃一顿汉堡包的价钱。关键是,一切都是本地产的。


文/李树波


巴塞罗那的菜市场最让我惊讶的是,果蔬不是按照种类而是按照色彩来布置的。黄瓜旁边是荔枝,小红辣椒的左邻是香蕉,右舍是桂圆。火龙果和生姜在一起,茄子的深紫之侧是盒装豌豆的绿,怕压不住,豌豆盒下再垫一片硕大的卷心菜叶。这样以美为最高原则,让人把感官享受的期待陡然调高了一个八度。


按色彩摆放布置的“水果摊”。   图/pixabay


本地感是如此强烈,你绝对不会像在其他欧洲都市那样,某个瞬间会以为自己在其他国度。——举个例子,中东版肉夹馍 kebab像星巴克一样,攻占了欧洲各个城市。在柏林、在阿姆斯特丹、在巴黎、在伦敦、在曼彻斯特、在尼斯、在奥斯陆、在斯德歌尔摩,你可能一不小心就走进了一家kebab店。因为要找到同样价位、分布更密集、荤素搭配更合理、质感层次更丰富、开头几口更有满足感的食物,不怎么容易。


但是在西班牙,kebab没有立足之地。一切已经价廉物美到极点。可以四分之一份地要,就是所谓Tapas(小食)。小馆子里要一瓶酒,不过是在北欧吃一顿汉堡包的价钱。关键是,一切都是本地产的。


美的Tapas。 图/pixabay


西班牙的光影强烈,在艺术上也风格清晰,或者是明亮的色彩,或者是强烈的阴影;在烹饪上,这原则也贯彻得十分彻底,丰富浓郁而毫无拖泥带水之处。 最常见的本地方式是油炸。


安达卢西亚到处可见的Churros,在街面上四面开口的专门售卖亭里制作。它是一种橄榄油炸出来的大面圈,和油条质感一样,里面空心,外面金黄香脆。口味韧、咸,没有油条的碱味,配热巧克力。各色油炸海鲜也是西班牙油炸的典范。海味裹上浆一炸,撒点盐,挤上新鲜柠檬,丰腴鲜甜,多汁香脆,轻盈不占分量,配上白葡萄酒或啤酒,可以不停口地吃下去。


一种类似油条的西班牙面圈Churros。图/pixabay


其次是腌制。比如橄榄,每个店的橄榄味道都不一样,有蒜味重一点的,有偏苦的,有偏酸的,但是当时都分不出来,只点头如捣蒜般“好吃好吃”地过去了。在科多巴一家小店买橄榄,几样都买了一点。出来在外面咖啡椅子上吃了,立刻又回去买。


店主的勺子打起来后,凝固在空中不动了,我以为是方便我照相。照完了,他还保持姿势,才明白,是示意我试吃。只只都鲜,有一款橄榄中间塞小黄瓜,小黄瓜尤其酸爽,鲜美到心里去了。


腌制的香肠也是家家风味不一样。一定要提的是伊比利亚半岛的特产——辣香肠(Chorizo)。在巴塞罗那吃到的朗姆酒烧新鲜chorizo,真是唇齿都惊艳。脆皮肠衣里面的肉切成粗粒,有肥有瘦,肉质新鲜,不是干chorizo那样的“腊”,也不是德国白肠那样的“泥”,是微辣微甜微咸极鲜,合着朗姆酒的甜香火辣。


西班牙腌制的辣香肠。图/pixabay


在西班牙吃饭如果说有什么阻碍的话,就是它太本地了。曾是10世纪全球最大城市的科多巴,我们遇见的能说英语的人大概凑不满两只手——其中一个是五星级酒店的前台,另一个是弗拉门戈剧院的经理。即使餐馆门上贴了LP推荐的标志,点菜也得由几个招待群策群力。


在毕加索的出生地马拉加,餐馆招待不会说英语,幸好有西文和英文的双语菜谱。而到了沿途一个古代要塞小镇,餐馆里连英文菜单都没有了,只能去厨房看着点。所以,去西班牙旅行如果不想错过美食,至少要先把心水菜名抄下来。


而另一个本地化问题,就真如伊比利亚半岛的大山一般,除了等待,别无选择。那就是西班牙人雷打不动的午睡(Siesta),从1点到3点不算长,有些小镇可以从1点半持续到4点半,不要说餐馆,连咖啡店和商店都关门了。好处是,如果你撑到4点还没饿死,4点到8点是tapas时间,9点以后开始吃晚饭,10点也许才喝完开胃酒呢。


西班牙人真正的觅食在晚上。图/pixabay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