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3W互联网深度精选
关注最新鲜的互联网行业趋势动态,推荐最有价值的互联网行业深度言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浪科技  ·  #2025年OpenAI即将发布的技术产品# ... ·  昨天  
新浪科技  ·  【#荣耀于今日完成股改# ... ·  3 天前  
新浪科技  ·  【官宣!#2025铁路春运购票日历#来了】2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3W互联网深度精选

压垮年轻人的第100个微信工作群

3W互联网深度精选  · 公众号  · 科技媒体  · 2019-12-13 21:35

正文


每天要回100个“收到”,是种怎样的体验?


对于当代职场人而言,还有什么比 996 更可怕呢?那就是——


在微信里 007。

比如最近肖战在参加活动时的一段采访,他谈到自己的睡前习惯,竟然是要确认微信里已经没有要回复的工作消息了,才敢真的安心进入梦乡。


一波网友称赞他的敬业,另一波网友却在这份敬业中看到了普通人的心酸:

“也太真实了吧。这年头,连大明星都逃不过被无孔不入的、工作时间之外的压力左右。”

的确,当原本是休闲娱乐的社交 APP,被越来越多的公司心照不宣地变成了默认办公软件,每个人都曾在半夜收到老板的夺命连环微信的时候,心里一咯噔。

然后不得不爬起来在听完那毫无内容、也根本不需要当下处理的 5 条 60 秒长语音后,强忍住心头的愤怒敲出一个“收到”。


每天要回100个“收到”,
是种怎样的体验?

中国人苦微信久矣。因为这意味着你就算离开了公司,也离不开工作。

前两天,一位用户在豆瓣发帖,说自己因为看电影时回复工作消息,被后排的大哥骂了个狗血喷头。

姑娘虽然知道屏幕的背光影响了大家看电影,但心头却充满了无奈,只能对陌生网友哭诉:

“明明我已经开了工作群免打扰,谁知道 boss 还要在里面 @每个人。”

“公司要求一切通知所有员工五分钟内必须回复,我实在没办法了。”


类似的吐槽在如今的互联网上,数不胜数。你会发现这届社畜已经和手机形影不离,或者说不得不和手机形影不离了:

“好不容易放假带家人出门旅游,却因为在景点一直回上级消息被老婆痛骂”。

不然,只要五分钟不看微信群,就得有 100 条未读消息,仿佛整个世界都天翻地覆了。

……尽管点开后发现,其中只有 1 条领导的通知、2 条补充,剩下 97 条都是鼓掌表情包和整齐划一的“收到”。


每个人,都在微信里回复过至少上千个“收到”。

于是当今年 4 月,珠海市香洲区印发减负通知,出台“一个企事业单位只能建一个微信群”、“非工作时间不发布工作信息”、“因专项工作组建的微信群在结束工作后应及时解散”等规定后。

立刻把围观网友羡慕坏了,纷纷刷屏表示“建议立刻推广全国”。

毕竟那些光置顶的工作群就占了整整两屏的人们,实在不明白“为什么我的领导有事儿从来不直接说,必须拉个群聊”。


而且群的数量还是没有上限的,之前拉过群用完就不管了,下次再拉新群。

结果就是,一个业务部门十几个群,总群、大群、分类群、地域群、小组群、小组还有分类群……


一个学校 28 个群,学校群、行政群、学校学科、区级学科、年级群、德育群、大队部群、心育群、资助群、社团群……


20 个人的公司能拉 22 个群,知道的是职场,不知道的还以为回到了勾心斗角的大学女生宿舍。


问题是,大学女生宿舍群好歹还会谈论点儿不为人知的八卦。再看看手机里的工作群呢?

成员大部分重叠,通知的事情重复,连群名称都几乎一模一样。每次一个不痛不痒的消息至少发五遍,而你就得回复五个“收到”。



更可怕的是,这些工作通知来的时间还特别有规律——上班时不来,闲着没空时不来,专挑打龙推塔的关键时候来,逼你成为全队的罪人;

准备闭眼睡觉的最后一刻,用划破长空的一声“叮”消灭所有睡意。


一翻,人力艾特全公司,大家都回复了就我还没有,简直吓出一身冷汗。

赶紧点进去看看,却发现除了一整列长长的拍马屁表情包,啥内容都没有。


只能紧张地爬楼到艾特自己的消息,看看到底是什么要务,值得半夜零点发消息通知。

然后翻到那句“公司年会筹备工作开始,请各部门至少准备 3 个节目”,就更睡不着了。




群聊耽误了多少真“正事”


显然,就算底层员工们的无奈再多,依然挡不住大小企业用微信群办公的热情。

据 @解放日报对 1000 名的职场人士的调查统计,56.6% 受访者表示上司已习惯在群聊中下达工作指令,而不是通过正式的流程。

而 35.8% 的受访者称,非工作时间(8小时以外)的工作指令几乎每天都会出现。


毕竟用这样一个最便捷、渗入当代人生活最密切的社交软件,掌控员工的一举一动,简直再方便不过了。


有的公司老板上纲上线地要求“五分钟不回复就扣工资”,不然就直接打电话质问“我微信发的为什么不回复?”;


今年 6 月,长沙一位员工甚至因为在组长通知工作事宜后,在群里回复了“OK”的手势,被公司以“不懂规矩”的名义开除。


而与官僚形式主义相反的另一个极端,是当图方便的社交软件,取代了需要每个环节都安排到位的工作流程,也会造成种种消息通知不到位、指令传达不清晰的隐患。

比如经常有员工被领导骂了后,辩白道“自己可没那个胆子故意不回消息”。

要么是手机被耗到低电量模式后,微信后台停止了自动刷新;要么是在没有信号的通勤地铁上一挤两小时,错过了一堆消息还有苦说不出。


不比西方职场上干正事儿都是邮件通知的惯例,虽然古板了点,却都白纸黑字写在那里,翻阅起来也相对简便。

即时聊天很容易造成上下文的误解,从 1V1 到 1VN 的传达指不定就会漏了谁。

有认真负责的员工,看到通知后想了解了解具体事宜。可那个也是辗转了三个群才把通知复制过来的人,却一问三不知,导致真正有有用的信息根本传递不到。

摊上个——不发 60 秒语音,就不会说话——的甲方或领导,就更是当代人的噩梦了。

你永远想不通为什么明明公司有可以传递指令的内部系统,那个逻辑不清、表达能力差、普通话又不标准的上司,却坚持要给每个员工发语音?

更想不通为什么明明他语音加一起都超过三分钟了,却在我一分钟没回复的时候,连发三个问号?


说起来答案也简单,和十年前布置工作动辄要打五六个电话的工作流程相比,领导动动手指就通知到了上百号人的微信群可方便多了。

但很多时候,方便了领导,为难的却是业务一线的员工——

随便几张高清图片就超过了 100M 的微信传输上限,动不动还会收到的压缩文件,只能微信换 QQ 又换邮箱才能打开;

更要命的麻烦是,虽然聊天记录占着几十个 G 内存不能删,工作文件还是会过期打不开,效率也因此一点点降低。



当代人没有“断联自由”

智能手机让消息传达变得无比便捷,殊不知“便捷”的副作用是信息的无效性、丢失率、错误率大幅升高,上班和下班的边界被逐渐模糊。

越来越多不能、也不敢错过工作通知的职场人,不得不准备两台手机、两个微信号,分成工作和私人用。

这不禁让人想起上世纪 90 年代的那个怀旧笑话——

小张找了一份新工作,老板给他免费配了 BB 机,朋友说起来羡慕不已,只有邻居老李念叨了一句“拴狗不用绳”。


果然,小张不管晚上还是周末都常会被消息叫醒,去匆匆忙忙给老板回电话。


日剧《无法成为野兽的我们》


社交网络时代的浪潮,显然让这个笑话的荒诞之处进一步被扩散、被加深。

如果说以前的员工还只是坐在公司加班,那么如今则是工作和生活彻底分不开,因为只要社交软件还开着,就随时随地在上班。

就像日剧《无法成为野兽的我们》里,新垣结衣饰演的女主角深海晶明明已经加班加点地完成了工作,夜里12点多还要被上司用短信轰炸:

“进度如何?做完了吗?怎么那么慢!”

它就像一片沼泽地,把深海晶所有原本得以喘息的闲暇时光全都吞噬了。



回到当初珠海那个“一个单位只能有一个群、下班不能发工作消息”的规定,很多网友称赞的同时,也觉得“治标不治本”:


“不建群,私发可以吗?下班不发,那什么时候下班?”

当很多公司还在强行要求管控员工的朋友圈,把员工的私人社交账号统一换成公司文化的头像;


当如今的大学新生都会动不动被拉进十几个群,包括不限于班群系群社团群各种活动群等等。

回复慢一点儿,就要被学长学姐批评“不尊重学生会领导的权威”。

说到底,根深蒂固的问题根本不是关掉几个微信群能解决的,背后是对八小时工作制习以为常的忽视,与对普通“螺丝钉们”缺位已久的尊重。


当然,也不是没有更严格的方法去限制工作对私人时间的侵占。


比如自从 2016 年开始,法国、西班牙和意大利等国家已经接连把“保持断联权” 写入了自己国家的法律。


而在全球工会联盟曾发布的 “保持断联权” 指导手册里,也明确了“工作生活分不开”的危害性:

“技术发展和移动设备的出现允许员工们可以随时随地工作,这种灵活的工作方式当然有好处,但它们也会侵蚀工作和休闲时间之间的界限……

这种持续的联系有可能会给员工带来严重的心理危机,包括焦虑、抑郁、倦怠等。”


但在中国目前的职场环境中,规定落地的困难性是一方面。


更无奈的是,如果你真的够胆下班就断联了,很可能第二天早上就会被其他“更勤劳的人”取代。



或许也只有离职的时候,才能用一口气退出 20 个微信群来解气。

享受当年在 QQ 上打出那句“下了 88”后,切换隐身模式的快乐了。



内容已获Vista看天下(ID:vistaweek)独家授权,禁止二次转载。




商务合作请加微信勾搭:
zhangyuewx1995
请务必注明:
「姓名 + 公司 + 合作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