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这回,两位老师放在一起讲,他们同姓,也许是堂兄妹,具体我没问过。
都是早年留学日本,都不是物流专业,差了十万八千里。
都是跟陈平陈老板一起创业起家,核心成员,为ZJS带出过一批中坚力量,又在较早时期双双退出,带领部分中坚力量,另起炉灶。
兄妹中,老先生居长,年近花甲,至今仍活跃在物流社交圈儿。他是国内最博学、实践与理论结合最好的物流专家之一——在我的了解范围内。可与之比肩的人,寥寥可数。从包装设计到工程机械,从仓库到车辆,从物流信息化到供应链设计,无一不精通。专业精通,却不傲慢或拒人千里之外,讲解问题的耐心程度,令人叹服。他是政府部门制定物流政策的座上宾,同事们的物流百科全书,公司里出谋划策的高手,老年版的GEEK,发明过减震气垫托盘,申请了专利。
老先生思维方式有上一代物流人的烙印,人无完人,在管理上缺乏魄力,虽然不乏智慧。
他的妹妹,也是我曾经的老板,却是我见过最强势的管理者。两人配合,加上几个创业伙伴的执行力,称得上是黄金组合,企业里常见的内耗并不多,公司能经历风雨坚持下去。
我是07年去面试,老板跟我聊了一个多小时,没问我什么问题,滔滔不绝的讲公司的理念,如何对待员工,怎么做业务,让生意暴露在阳光下,以及各种服务上的细节……讲到差不多,我还绷着弦儿,等她问我各种复杂的问题,熟料,她直接说,你下周来上班吧。之前,我有长期的失业过程,很多不错的机会都因为坚持待遇要求,不打折,逐一丧失,这次,这个老板根本没跟我讨论,答应一切要求,让我下周入职——这也在以后,强化了我的坏习惯,进入一个判断误区,每次关于我自己的事情,极少跟人讨价还价,总认为有「识货」的人,经历多了,你总能碰到。后来读查理芒格对心理误区的分析,才恍然,那是我自己忽悠自己去相信的,一个有悖于现实的「真相」。
我第一次见到老板的强势,是一次去拜访国内一家汽车销售厂商,对方的部长在谈判桌对面,老板在这一边讲汽车物流,讲我们的项目经验,讲KPI,讲趋势。我注意观察,对方基本无法插话,听得有滋有味儿。强势的风格也影响了我,在我们看来,是走专业路线,把揣摩人的心理放在第二位,把解决问题放在第一位。
老板的第二个特点,脾气了得。我经常在自己的办公室听见她批评员工,中气十足,会担心屋顶突然开裂崩塌。尤其对中层经理,严苛到了极致。有时候,在走廊遇到遭她猛批的人,灰头土脸,眼角不知是汗珠还是泪珠。对一线员工,倒是好很多,从伙食、着装,到住宿,她会亲自关注,绝对不允许打折扣。
第三个特点,我想起来就想崩溃掉,工作狂!共事一段时间后,我也染上这个毛病。
最疯狂的一次,我们去上海出差,一天拜访四批客户,晚上我回去加班写拜访纪要——这是我们的标准工作流程,约见客户前,销售会提报客户信息调查表,对客户的状况、产品信息和行业格局有大概的描述,见完之后,由同行者中职位最低的人整理拜访记录,连夜赶工。
第二天一大早又出发,马不停蹄,在上海东、西来回折返,又见一批客户。有一次在北京,那天日程安排的比较满,为了方便,我们派出几路小车司机,分布在东西几个地点,大家分工走访,结束后在约定的咖啡馆碰头,开完会,张三李四重新分组,调度司机们沿途放人接人——是一次精彩的运输路线规划,「货」都是活人。
在这公司,我第一次成为一个正式的部门负责人,独挡一面,已非昔日那种情形。说老师能教你,能手把手辅导你,没有可能。老板将你视为一个有专业技能的职业经理,而不是学员,尽管那时我还是稚嫩一些。学习,只能是自学。所谓的「老师」,只能是在心里暗自说,他/她很厉害,我要模仿,要偷师学艺。
跟老板学管理,学谈判,学怎么去纠结于细节,跟老先生学研究方法。每逢重大的物流项目和咨询项目,我是他们默认的第一助手,跟前跟后,成为一个工作狂,成为一个偏执者。有时候就像一个「工匠」,一遍一遍的打磨一些无形的东西,追求也许只有自己觉得有价值的结果。
财务部经理有个感慨——她出自华为——你们市场部的业务招待费怎么几乎为零!是的,不到一年时间,我只花出了140多块钱的业务招待费,但没有交白卷。一些习惯就是那时候养成的:正式商务场合,都穿正装,夏天再热也长袖;尽量规避那些需要潜规则才能签订的合同;绝不纵容下属在工作上的马虎和细节错漏;总能用较低的预算实现较高的业务指标。
跟这两位老师「学习」,是在将专业能力转换为现实价值的过程中实现的,说白了,打工,要看投入产出比,在外创造商业价值,在内实现管理价值。自己的学习,都是为了满足这两项。后来我辞职的时候,挽留不住,老先生跟我长聊,肯定了我在公司的贡献,说,「你在公司付出的远远超过你得到的」。我的答案却是相反。一代久经风霜的人很难体会到另一代人价值诉求,我以为我收获良多,受益良多。所以,到了今天,我不会简单的用自己的价值标准去判断90后,这是题外话了。
辞职后,我跟之前文章中提到的老兄在另一家公司「服役」,开始的时候,会给老板打打电话,问候问候他们几位。后来有所疏离,我跟人说起来还有些不爽,我很尊敬他们,为什么要这样。直到去年的时候,另一个跟他们熟悉的朋友给我解释,说他们当年从ZJS分出来,有一些故事,现在,对出去的人,多少有顾忌,而且我离职后的一段时间,原来的属下基本都辞职了,在他们看来,十分不妙。不妙的是,之后半年到一年时间内,原来的老部下大多来到了我的公司。怎么也解释不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