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天】
从古至今,离别之情都是人们共通的情感之一。说起送别,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豪迈乐观;有“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劝慰激励;也有“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真挚之情。
今天学的这首诗,从诗题上看是送别诗,从内容上看又是一首咏史诗。作者只字未提送别场面,而是借送别,用寥寥20字抒发内心愤慨。
易水送别
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
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
今日水犹寒。
热烈掌声有请我们今天的诗君—
蒺藜
。
有唐一代,众多诗人写有许多优秀的送别诗,或一往情深,或情景交融,或良言勉慰,或别意萦回,为唐诗的璀灿星空增辉添彩。
骆宾王的这首小诗,借送别而吊古伤今,构思别开生面。诗题一作“于易水送人”,可诗人并没有写眼前的送别场面,而是突然提起历史上荆轲西去刺秦,燕太子丹于此送别的故事,并特别突出了“壮士发冲冠”的悲愤神态。
想来骆宾王所送别的友人,大概也是荆轲一类人物,所以他既吊古人,又勉别者,将吊古与伤今融为一体,来寄托和抒发胸中的不平之鸣。
人已去水犹寒,似乎心中所蓄郁勃之气,也只有在此时此地、借此情此景,方能毫不掩饰地一泄为快。
此诗于短短二十字中,因地生意,一气挥洒,凛然慷慨,馀情不绝,在初唐是不多见的。
骆宾王,字观光,生于义乌(今浙江金华义乌),唐代著名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在四杰中他的诗作最多。
骆宾王出身寒门,七岁能诗,号称“神童”。据说《咏鹅》就是此时所作。骆宾王尤擅七言歌行,名作 《帝京篇》为初唐罕有的长篇,当时以为绝唱。他还曾久戍边城,写有不少边塞诗。
骆宾王这个人极端自负,总觉自己怀才不遇。这种不平则鸣的强烈个性,使其摆脱了初唐诗坛上那种堆砌玩弄词藻的慵懒和平庸,使诗歌平添一种刚健、悲凉而饱满的情绪。
荆轲刺秦的故事想必大家都应该知道。而据《史记•刺客列传》记载,当年荆轲赴秦,临行时燕太子丹及众宾客如高渐离、宋意等着丧服送于易水,临别时高渐离击筑。
荆轲应声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歌声悲壮激越,“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读完这首诗,诗意大发。我来赋一首习作。
谒骆临海祠依佐文兄韵
李利忠
海日江潮技痒时,知音千古许蛾眉。
湖山一角留英概,想见当年草檄姿。
大师姐: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恨 别
相思无奈天涯客,
岸柳年年绿为谁?
驿路风尘人已去,
小楼明月梦空回。
银筝语断惊云雀,
玉笛声咽泣子规。
但悔曲词多自误,
痴情两地总相随。
三师兄: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人人送别都是不舍,骆宾王的送别就有那么几分硬骨气。真是让人佩服他的才华和个性呀!
兰师兄:
离别的惆怅叫人心酸,见物起愁。
归字谣·离愁
舟。
一叶翩翩几许悠。
谁知晓?
满载是离愁。
在军登城楼
骆宾王
城下风威冷,江中水气寒。
戎衣何日定,歌舞入长安。
送别
骆宾王
寒更承夜永,凉夕向秋澄。
离心何以赠,自有玉壶冰。
今天要晒的是学诗五班和四班诗友的作品。
随笔
落花无月
碧波泛轻舟,无岸夜茫茫。
月沉深渊下,叶落江风长。
小灯照残卷,笔下碎流光。
花飘碧水江,月照长安墙。
无题
任(rén,姓也)*
七音七色七言表,
秋华秋月秋自好。
青春年华强赋愁,
句句不离断肠草。
无题
天使城堡
邻家有女不须妆,
爱赋吟诗自有方。
可恨清奇人未赏,
词成撩乱九回肠。
望乡
人间四月天
四载锁边疆,日夜西北望。
人生何其短,青春不复长。
今愿乘风去,自在倚斜阳。
回首萧瑟处,归去是吾乡。
明天学的是《题破山寺后禅院》,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常建的山水名篇
。
学诗计划 | 《绵谷回寄蔡氏昆仲》:成都!成都!古人为何都情迷成都
学诗计划 | 《贫女》:为他人作嫁衣裳,戳中你的痛处了吗?
学诗计划 | 《渡汉江》:扎心!近乡情更怯,道破多少浪子心
来源:新华网浙江频道原创出品
配音:李楠 孙越 范雨婷 马江
设计:范玲
编辑:金娅倩 徐寒生 王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