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来到地球第一天
精神食粮。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最红安  ·  古朴而美丽的传统村落——红安祝家楼 ·  17 小时前  
最红安  ·  古朴而美丽的传统村落——红安祝家楼 ·  17 小时前  
青海广电  ·  今日雨水丨春风携春雨 万物萌新生 ·  昨天  
青海广电  ·  今日雨水丨春风携春雨 万物萌新生 ·  昨天  
重庆之声  ·  二十四节气丨雨水落,万物生 ·  昨天  
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  ·  何以中国——甘肃春节文化活动精彩纷呈 ·  2 天前  
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  ·  何以中国——甘肃春节文化活动精彩纷呈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来到地球第一天

日本恐怖片为什么女鬼当道?

来到地球第一天  · 公众号  ·  · 2020-10-14 22:06

正文

贞子、伽椰子、富江、楚人美……为什么日本乃至东亚的恐怖片总是在闹女鬼?


文|鲍君恩


这个现象有两种解释,我们先说简单的:因为女鬼确实更吓人。


首先,恐怖大师、克苏鲁神话的创始人说过「最古老最强烈的恐惧就是对未知的恐惧」,而东亚女鬼们凭借着遮住全脸的长发,天然比一般的鬼更加神秘未知。


· 即使观众明知电影中的女性角色不是鬼,遮住全脸的长发仍会引起强烈不适,例如《蔷花红莲》中的女主角蔷花在影片开头的造型,导演金知云刻意让她披下头发,制造视觉紧张感。


不过,「未知的恐惧」还不是最重要的决胜之道,女鬼们更大的优势在于——反常。

日常生活中,女性的刻板印象是柔弱、温顺,缺乏攻击性,一旦化身厉鬼,造成的预期违背会对我们的神经带来更猛烈的冲 击。

反之,如果鬼的造型是一个成年男子,观众不会有太强的预期违背。
弱势群体如老人、小孩,也经常是恐怖片中的惊悚担当。例如在贞子、伽椰子、楚人美之前,很多人的童年阴影:龙婆。


《电梯里的恶魔》中的老太太。


小朋友就更多了,例如《孤儿怨》中这个有着小女孩身体的中年女人。


《寂静岭》中的黑暗 Alessa。


《驱魔人》中被恶魔附身的小女孩。


《咒怨》中的俊雄(就不放上妆照了)。


甚至在非恐怖片中,小朋友的惊悚效果也常能给我们惊喜。例如《唐人街探案》中吓到了不少人的张子枫。
把张子枫和陈思诚的灵感来源——《一级恐惧》中的爱德华·诺顿放在一块儿比较,谁更吓人不言自明。
比小朋友更恐怖的是什么呢?是两个一模一样的小朋友。
除了女人、老人和小孩,恐怖片史上的其他成功形象也都可以用未知+反常来解释。

比如斯蒂芬·金《它》中的小丑,之所以极易引发强烈恐惧,一是其真实长相隐藏在妆容之后;二则日常生活中他是被取笑奚落的对象,一旦成了反派,反差感远比其他角色更强烈。
还有孩子们的好朋友——玩偶:

· 鬼娃恰奇

· 《招魂》中的玩偶

如果反派是孔武有力的男人,导演也会给他设计一些未知+反常的细节,否则很容易让恐怖片变成动作片。
最常见的细节是戴面具:

· 《十三号星期五》中的詹森


· 德州电锯杀人狂


· 《月光光心慌慌》中的面具杀手

· 《电锯惊魂》中的面具男


· 这个就不用说了

黑武士不戴面具会是什么效果呢?

和蔼可亲。
如果受剧情限制反派没法戴面具,也要在造型上做文章。

例如《老无所依》中的杀手,科恩兄弟不但给了他一个奇怪的发型,还给他配了把史上独一无二的杀人武器——氧气筒。

《猛鬼街》中的弗莱迪如果没有烧伤,恐怖程度不会超过下面这位。

· 就说像不像吧


2017年口碑极佳的网剧《无证之罪》中,为了增加反派 boss 李丰田的反常感,主创特意设计让他倒着抽烟,这是原著中不曾出现的细节。


反常感最强的是《沉默的羔羊》中的汉尼拔·莱克特博士,这个智商极高、教养极好、学识渊博、热爱古典艺术、吃穿用度极其讲究的心理医生,表面上是个无懈可击的文明人,暗地里却是个吃掉护士舌头时脉搏都没有超过85 下的食人魔。

多年籍籍无名的安东尼·霍普金斯,凭这个史无前例的角色,成了奥斯卡史上第一个靠恐怖片拿奖的影帝。

· 刚咬死人的汉尼拔博士陶醉在《哥德堡变奏曲》中


但即便汉尼拔的人设已足以令人胆寒,导演还是要给他戴上面具。

值得一提的是,原本这个面具的作用只是为了防止汉尼拔咬人,因此安东尼·霍普金斯试镜时,曾经试戴过好几种网兜状的面具。但导演乔纳森·德米最终选择了这款遮盖面积最大的,为的就是不让观众看到汉尼拔的表情,增加视觉的神秘感和反常感。

汉尼拔如果是以上三种造型,就不是食人医生,而是食人橄榄球手了。
恐怖片中的成年男人如果没有视觉细节的加成,即便演技高超如杰克·尼科尔森,也很难唤醒观众内心深处的恐惧。

看过《闪灵》的观众津津乐道的恐怖画面通常是双胞胎、血海和浴缸中的女人,而不是尼科尔森拿斧子砍人的画面,即使库布里克的剪辑和场面调度足够惊心动魄。

· 这张经典剧照里,尼科尔森还没有女主恐怖

未知+反常=紧张感+预期违背,用这个公式可以解释绝大多数恐怖片令你毛骨悚然的原因。而女鬼,正是未知+反常的极佳体现。

不过,既然女鬼这么好用,为什么拍了将近 100 年恐怖片的好莱坞,一直没有生产出贞子这样的女鬼大 IP?

可以肯定的是,西方观众并非对女鬼无感。《午夜凶铃》《咒怨》上映后,日式恐怖(J-horror)之风迅速刮遍全球,不但在港台引来一批跟风之作(如《山村老尸》和《诡丝》),好莱坞也马上翻拍了美版的《午夜凶铃》《咒怨》和《鬼水怪谈》。

贞子和伽椰子的恐怖程度远超吸血鬼、狼人和丧尸,几乎是欧美观众的共识。《午夜凶铃》之后欧美恐怖片也普遍能看出日式恐怖的烙印,最典型的,就是号称当今最会拍恐怖片的温子仁的《死寂》和《招魂》系列。

这个问题解释起来相对复杂,但也可以先用一句话简单概括:虽然人们习惯把西方的幽灵等同于汉文化圈的鬼,但二者其实有很大的不同。
日式恐怖片中的鬼,在东方文化中通常被称为「怨灵」「厉鬼」或者「孤魂野鬼」,实际上是祖先崇拜的产物。
早在商周时期,中国就已出现了发达的祖先崇拜信仰,留下了很多用人牲祭祀祖先的记载。
这种信仰可以解决人类社会的两大问题,一是死亡焦虑,人死后变成子孙后代的保护神,意味着灵魂不灭;二是繁衍问题,只有留下了后代,才能在死后由人变神,享受祭祀,这也正是中国很多地方认为有后代的老人正常死亡是「白喜事」「喜丧」的原因。
祖先崇拜为社会的稳定和延续提供了一套近乎完美的解决方案。所以不只是中国和日本,人类学家弗雷泽在《金枝》中总结过,祖先崇拜是全世界的普遍现象,现存几乎所有的土著人都留下了这种信仰的痕迹。
但祖先崇拜同时也会带来一件副产品,就是「怨灵」和「厉鬼」。
在死亡问题上,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是自然死亡之人可以回归到祖先的行列中,也就是所谓的「善终」,而幼年夭折、无后代者的死亡和凶死则被认为是「不得好死」。
前两种死亡由于没有完成繁衍后代的伦理责任,不会获得祭祀,成为孤魂野鬼,而凶死,也就是自杀、他杀等非正常死亡,则会导致死者灵魂受损,死后不得安宁,带有怨气,化身厉鬼怨灵。如《左传》中就提到:「匹夫匹妇强死,其魂魄犹能冯依于人,以为淫厉。」
从这个角度,我们很容易理解为什么今天日本恐怖片中的怨灵主要是女人。
在中国和日本的传统文化中,能产生怨气、化身怨灵的主要是以下三种人:战争中阵亡的军人(如南北朝时的蒋子文信仰)、含怨而死的帝王将相(如日本的崇德天皇和菅原道真)以及在男权社会中极为常见的受迫害的女子。
在日本怪谈中,女子被丈夫压迫或被轻薄男子始乱终弃是出现频率最高的题材。因此拍摄现代恐怖片时,帝王将相不在考虑之列,女鬼曝光度最高。
可以推测,在任何一种文化中,祖先崇拜信仰都必然会导致孤魂野鬼和怨灵的出现。实际上,今天的基督教文化中仍残存着祖先崇拜的痕迹,例如在万圣节时打扮成鬼怪的模样,制作形貌诡异的南瓜灯,都是祖先崇拜文化中典型的招魂巫术。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