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营销兵法
全国营销界第一新媒体“营销兵法”,超85万精英订阅!关注互联网、电商、新媒体、零售、金融等行业,每晚推送营销、销售、广告、创业类资讯。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品牌几何  ·  如何用DeepSeek打造10w+爆款内容? ... ·  18 小时前  
品牌几何  ·  横空出世的萌新DeepSeek何以撼动行业顶 ... ·  4 天前  
嗨推  ·  几张老照片,哈哈 ·  5 天前  
了不起的杰克  ·  人生方程:dXₜ = μdt + ...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营销兵法

世界上最难的,其实是做选择题!

营销兵法  · 公众号  · 营销  · 2018-07-06 20:07

正文

来源:品牌圈圈(ID:Brand-Circle)


导读:绝大部分的商业问题、人生问题或者策略问题都是选择题。但就是因为人们不会或不愿做选择,所以才无法将利益最大化,甚至陷入各种窘境。


先考大家一个小问题:


我们知道,如果你想说服一个人去做一件事情,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强调做这件事的好处,另一种是强调不做这件事的坏处。比如你想说服一个人不随地吐痰,你可以强调不随地吐痰的好处,或者强调随地吐痰的坏处。


如果只允许你采用一种方法,你该选择哪种方案才能保证说服效果的最大化呢?


实际上,在选方案之前,你应该了解一下受众对随地吐痰的已有态度—— 如果受众认为随地吐痰是正确的事,那你就应该强调不随地吐痰的好处;如果受众认为不随地吐痰才是正确的事,那你就应该强调随地吐痰的坏处。


实验证明:若采用了正确的说服方案,那说服效果就会提升6%


大部分人都懂得一些“比较有效的方法”,但如果现实的情况只允许我们只用其中一个,那很多时候人们是不会科学地去做选择,或者不愿意去选择的。


事实上,绝大部分的商业问题、人生问题或者策略问题都是选择题。但就是因为人们不会或不愿做选择,所以才无法将利益最大化,甚至陷于各种窘境。


哪个才是最佳选择?


关于选择的重要性,更典型的是品牌定位,或者产品卖点的提炼。


比如一家做牛绒服的企业,一件衣服的确能有很多卖点,比如质感舒适、纯天然、新颖、耐穿、防水、表达自我形象……这些都是牛绒服可拥有的属性。但对于品牌来讲,太多的属性势必引起混乱,因此就只能主打一个。


如果他们选择质感舒适为卖点,那明显不是最佳方案。虽然的确有人会因为“舒适”去购买牛绒服,但更多的人是不会认为牛绒会比羊绒更舒适的,销量自然不理想。


比如撰写slogan的时候,到底该像“JUST DO IT”那样表达品牌理念,还是像“怕上火喝王老吉”那样表达产品功效?虽然这两种方式都能在一定程度给品牌带来正面影响,但哪种才是最佳选择?这里有很多东西需要考量。


是的,知道XX的N种方法其实并不值钱,真正值钱的是:你知道该如何从这N种方法中选出最合适的那一个。


不愿做选择


刚才所讨论的,都是强制性选择的情况,也就是说你必须得选一个。


但现实中更常见的情况是:人们根本就不愿做这个选择。


例子:


我有个朋友是招商局的,他在上海负责给自己家乡的产业招商引资,你也可以理解为他是在营销自己的家乡。


他给我看过他们的推介方案。不出所料,几乎所有能生产出来的东西,都上了他们的推介名单。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缺乏聚焦”,也就是本文的“不愿做选择”。因为选择就意味着放弃,而且必须是放弃绝大部分选项,只做单点突破。


盱眙花了10几年才把自家的小龙虾打出了名号——一看到“盱眙”这两个字,大部分人都只知道小龙虾,甚至很多人读都不会读,更不知道它是一个县的名字……


这就是现实——对内,你没有那么多资源可支撑那么多项目,一旦资源分散,没有达到某个临界值,就不可能爆发;对外,消费者的心智容量也是有限的,如果一个新事物妄图占领太多的内容,那它在人们的认知中就什么都不是。


所以还是那句话说得好:策略并不是你要做什么,而是你不做什么。


不过,一个既奇怪又常见的现象是:人们总喜欢去学一些企业成功之后的做法,并认为这才是它们成功的原因。


例子:


比如一个做茶生意的老板,他说他现在想能做个类似于三只松鼠那样的互联网品牌。意思是像三只松鼠那样凭借品牌的影响力,同时做多种不同的品类。


当我建议他把主要精力放在表现最好的产品时,他却不愿放弃几乎任何一个茶品类。(注:他家卖得最好的是八宝茶,这种茶相对很少有人做,并且特征明显,原材料丰富可见,非常有潜力。而那些红茶绿茶等,由于同质化严重,所以很难脱颖而出)


三只松鼠目前的确有很多品类,从坚果到饼干,再到肉干和爆米花等等都有,并且很多的确卖得不错,但别人最开始也是靠一款单品(碧根果打出的名号。



那位老板之所以不愿放弃,也是有难处的——他之前一直在本地做线下的生意,并且主要就是靠红茶绿茶等目前最流行的品类发的家。不过受各大品牌和电商的冲击,以前卖得最好的现在不好卖了,而以前默默无闻的现在却成了相对卖得最好的。


突然要让他放弃以前的明星产品,的确是有点“曾经沧海难为水”或者“忘本”的意思...这种事放在谁身上也不会好受。


不过,现实就是这样——你能做什么并不取决于你自己,而是取决于你的竞争环境。


例子:


日本的大和运输公司最早是为企业提供运输服务的,为了应对竞争,它也只能放弃原有的主业,转变为2C的小件快递服务。也就是今天的宅急便。


与之类似的:IBM以前是卖电脑的,从家用到商用什么品类都有,后来不也是迫于各专家品牌的压力,转型为技术服务商了吗?


所谓的“针对竞争,确立一个对自己有利的位置”,其实就等同于“针对竞争,放弃很多个对自己不利的位置”...


这里的重点和难点,依然是选择与放弃。


选择题——最难的题


很多人都认为:与写代码相比,商业理论其实没什么好学的。前者需要实打实的知识与技能,而后者似乎人人都能做。之所以会有这种观点,其实并不是因为商业简单,而是因为他们根本就不知道自己会不会。


只要你会写代码,那你就写的出来,不会写就写不出来,这很容易判断。而对于商业问题,主要就是做各种决策,比如做线下还是线上?做全线还是单款?选择题谁不会呢,从小到大我们每天都在做各种选择,你也早就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决策方法。即使你没有任何理论基础,也能做这个决策。


但另一方面,好决策与坏决策所产生的结果又是天差地别的。


说选择题才是最难的题,其实并不是说理解这些知识点非常困难。而正是因为我们已经做过太多的选择,所以很多时候想当然或者不经意就把选择给做了,却又得不到理想的结果……


营销中最困难的事,就是改变消费者已有的认知”,这句话对于我们自己来说,也是同样适用——学习商业最困难的事,就是你要不断打破自己已有的认知。


毕竟,很多事情都是因为你不知道或者了解不够多,所以才做不好。

营销点评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