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介绍了一场名为“完全贝多芬”的中国交响乐团室内乐北大专场音乐会。音乐会将演奏贝多芬的两部弦乐四重奏作品,特邀音乐学者王纪宴先生导聆。演出由四位青年演奏家刘镇源、王国龙、刘书辰、董玮枫联袂呈现。本场音乐会选曲彰显了贝多芬的强大力量和战胜悲愁的昂扬斗志,属于贝多芬的中期作品,曲式上比早期自由得多。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音乐会信息
中国交响乐团室内乐北大专场音乐会,主题为“完全贝多芬”,将演奏贝多芬的两部弦乐四重奏作品。
关键观点2: 演出嘉宾
特邀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学者、古典音乐评论家王纪宴先生导聆,四位青年演奏家刘镇源、王国龙、刘书辰、董玮枫联袂演出。
关键观点3: 演出曲目特点
演出曲目选自贝多芬的弦乐四重奏作品,体现了贝多芬中期作品的特征,曲式自由且融入交响化的思维方式,运用斯拉夫民族的音乐语汇,思想性与音乐性完美结合。
关键观点4: 音乐会时间地点及票价
音乐会将于2024年11月10日(周日)晚7:00在讲堂李莹厅举行。校内票价为60、80、120、150元,凭北京大学校园卡购买。校外票价为80、100、150、200元。本场演出1.2米以下儿童谢绝入场。
正文
贝多芬一生共写下了十六部弦乐四重奏,虽然这与海顿的八十四部或莫扎特的近三十部相比不算多,但几乎每一部都有鲜明特点,成为弦乐四重奏宝库中耀眼的明珠。
上下半场将分别演奏标号为
Op.59 的三部弦乐四重奏(第七至第九)中的两部
,均于1806年贝多芬36岁时创作完成并演出。作品59号是贝多芬受俄罗斯驻维也纳大使安德烈亚斯•拉祖莫夫斯基伯爵的委托创作。拉祖莫夫斯基是贝多芬的赞助人,二人感情深厚,他也是一位弦乐四重奏的演奏者。
上半场,演奏家们将带来
贝多芬F大调第七弦乐四重奏,这是作品59号中的第一部。
作品共有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快板是一个非常宏伟的开篇,大提琴引入主题,第二小提琴和中提琴以八分音符为伴奏,
这种伴奏音型在海顿的四重奏慢板中常见,但这里贝多芬用于快板
,并被后人认为四重奏的典型写法。直到第19小节才第一次出现主和弦,光是发展部就长达163小节,其中对第一主题的发展显示出浪漫主义的魅力。
第二乐章活泼的小快板虽是奏鸣曲式,但结构上的变异发展使之变得非常复杂。
第三乐章既慢又忧郁的慢板,以其深切悲伤的情感与宏伟的二、四乐章形成强烈的对比。
第四乐章快板,
采用俄罗斯民歌为第一主题
,在尾奏前以赋格推向高潮,高潮之后转成柔和的慢板,然后又在F大调主和弦的急板下结束,
形成典型的贝多芬式的跌宕起伏。
下半场呈现的是
贝多芬 E小调第八弦乐四重奏,是作品59号中的第二部
,同样由四个乐章组成。
第一乐章是6/8拍的快板,音符在不断紧张堆叠的节奏后,又变得自然流畅,动人心弦。
第二乐章是缓慢的柔板,根据车尔尼的说法,是
贝多芬在凝视星空并思考天体音乐时想到的
,让人联想到一首虔诚的赞美诗。所以作曲家在乐谱上特别提示“以深切的感情来演奏本乐章”。当第一小提琴演绎出主题后,第二小提琴和中提琴用不同音程反复,产生迷人的应和,仿佛是星空中彼此照耀的光芒,但柔板的节奏又深沉静谧,非常吸引听众。
第三乐章的小快板
使用了俄罗斯主题,它也被用于穆索尔斯基的《鲍里斯•戈都诺夫》
,其中的和声冲突很刺耳,快速的三连音让乐曲逐渐进入高潮。
第四乐章是一个急板,以粗犷而优雅的方式一扫之前的阴霾。
本场音乐会所选的作品59号彰显了贝多芬以强大力量战胜悲愁的昂扬斗志,
属于贝多芬的中期作品
,曲式上比早期自由得多,更多融入了交响化的思维方式,并且运用了斯拉夫民族的音乐语汇,将思想性与音乐性完美结合。要很好地表达其丰富的内涵以及充沛的情感,对演奏者来说是极大的考验。本场演出由中国交响乐团四位青年演奏家刘镇源、王国龙、刘书辰、董玮枫联袂呈现,希望在音乐中与北大青年产生共鸣。
11月10日(周日)
,让我们聆听四位演奏家的诠释,共度一个完全贝多芬的夜晚。
主办:中国交响乐团、北京大学会议中心
演出:和平里弦乐四重奏(刘镇源、王国龙、刘书辰、董玮枫)
导聆:王纪宴
时间:2024年11月10日(周日)晚7:00
地点:讲堂李莹厅
校内票价:60、80、120、150元(凭北京大学校园卡购买)
校外票价:80、100、150、200元
(本场演出1.2米以下儿童谢绝入场,演出票售出后概不退换,请勿为1.2米以下儿童购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