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最近有做到什么不可能做到的事吗?
我有一件,去年也炫耀过了,就是在得到更新了一整年《心理学通识》专栏。
每周更新5篇,也就是每个工作日都要交稿。对有些人也许不算难,对我来说简直就是不敢想的事,每天一睁眼就欠了一篇稿子,一天都拖不得。这样持续一年,我这样的拖稿王者,跑一次全马的压力也不过如此了。
但是竟然完成了。之前说过,成功之后要给大家分享一下经验。确实摸索出了一个方法:大概说来就是,每天早上先写一个提纲,对着提纲先口述
一遍,录下来——有很方便的软件,可以把录音直接转成文字稿。这些工作不到一个小时就能做完。然后我告诉自己:已经有一篇稿子了。今天该干嘛就干嘛。到了晚上,这篇稿子就发给编辑。
但是,当然了,我不会允许自己真的发给编辑。因为它糟透了。那么接下来的这一天,只要有时间,我就会改稿子。事情再多,也要见缝插针地挤时间。无论如何要在晚上之前改出一版能用的稿子来。
这个方法并不能省多少事,
有时
甚至
全文都要
推翻重
写一遍
。但它
让我
失
去了拖稿的借口。
「等我再酝酿一下
……
」这种话不用说了,因为眼前就有一篇稿子,白纸黑字,不介意的话甚至可以直接提交——不行,还是不能提交——我再改一改。
催人奋发,根本没有喘口气的空间。
我一度认为这是终极的写稿奥义,如此残酷而伟大的发明应该大力推广。但有些朋友试过之后,告诉我效果也没那么神奇,写不出还是写不出(大家也不妨试试看)。
我后来意识到,最关键的问题可能不在于流程本身,而在于这个课我已经卖出去了,意味着我头上有一个「
非如此不可
」的紧箍咒。课程
有生产上线的流程,如果我不能在规定时间前把稿子发出去,编辑就来不及修改,确认,我就来不及录音,录音之后还要剪辑,最后必须卡着时间点上传,一旦错过一分钟,那都是教学事故。
非如此不可,这才是真实的驱动力。我的方法只是提供了一种相对适合我的压力分配机制。
如果当初没找到这个方法,也会有其他方法。说白了,很多人缺的不是方法。有尝试过的朋友告诉
我,对着手机讲话很容易卡壳,思路涣散,语言干瘪,转成了文字也不出彩。我说你还要出彩?你还能这么想,说明肯定没什么压力。我录的时候只会说:
对不起,我刚刚那段话是一坨垃圾,那我继续了。
——我知道等下如果来不及修改,这句话也会出现在我提交的稿子上。我们的差别在于,就算是垃圾我也只能用它了,所以我只能
面对它。
不到这一步,人真的不知道自己能做到什么。去年之前我能想象吗?哪怕在谣言缠身,被诬陷被网暴的状态下,我每天竟然都还在写稿。最难的阶段,注意力只能集中个三五分钟,那就先写三五分钟。那种情况下我当然也会想,当初没接这个活就好了,凭什么我受着这样的委屈还不能彻底躺平?但我没时间浪费在这些委屈里,如果我今天躺了,垃圾一样的初稿就会交上去。
想一想这种可能性我就全身发抖,然后又能集中三五分钟的注意。
你看,一旦有了最初的「非如此不可」,剩下的不可能也都变成了可能。
所以我最值得分享的经验,就是要舍得把自己放到这样的一个情境中。
回到一开始,最重要的问题就在一开始。
当初为什么要答应这种事?得到的编辑找我商量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当然是拒绝:开玩笑!我?连更一年?但无论我怎么证明这件事我做不到,编辑们仍然向我保证,我可以做到。他们服务过太多老师,很多老师在做到之前,都是跟我同样的反应。我心里隐约觉得,编辑们说不定是对的。
我想象自己把这件事完成的样子。假如这么高难度的事我都能做到,我就一劳永逸地不用再担心自己拖稿的问题了。哪怕
以后懒一辈子,
什么都不写,也无法否认我有这个能力。我做到过(好不好是另外一回事)。总之,只要我想写一本书或者做一门课,唯一的问题只有我想不想,而不是我能不能。做到本身,就会是一个不可磨灭的证据。
更重要的是,它还能证明我头脑当中任何一件「不可能」的事,都存在做到的可能性。——
不可能是一种断定,一个形容,一套自
我验证的理论,但不是事实。只要把它击碎
,
你就什么都敢想了。
很多时候,
真正限制我们的是「不敢想」。
新手咨询师问我最多的问题就是:为什么来访者提不出咨询的目标?我说他们不是提不出,是不敢想。回到两年前,我敢想自己写一个日更专栏吗?念头还没转呢,「不可能」三个字已经像山一样压下来了。要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去解放来访者的头脑:别管能不能,只管想!想象你有一盏许愿神灯,你会把唯一的心愿用在哪件事上?想象平行宇宙中存在另一个你,他做什么会让你最艳羡?想象你得了绝症,只剩最后三个月,为了让这辈子不白活你要去做什么?——这样一说,咨询师也害怕了:那他们可就什么都敢想了。我说对啊,不然呢?
先想。在想象中允许自己跟一件事建立联系,某种意义上比实现它更难。我说的不是你计划中的事,不是努努力踮踮脚就能够到的事,是你一直渴望又不敢做的事,是想一想就拼命摇头的事,是你反反复复在头脑中警告自己,「不可能」的事。
想象这样的事,就意味着一个人试图冲破他熟悉的生活。这是最吓人的。因为熟悉等同于安全。所以才要不断地说
「不可能」,像
一个咒语,把人保护在安全区内。从某种意义上
这是对的,生活本来也不需要太多折腾。
就在眼前这个圈子
里,
说服自己看淡一点,平和一点,不用想象
圈子外还有怎样的世界。而且,对吧,反正想了也不可能做到。——这一想足以让人感到释然,除非一个人一天突然问自己
:万一呢?
万一想了是可能做到呢?
那么我告诉你这个秘密:
是可能做到的。
前提当然是,你确认它是你想做到的事。无论你感觉它离你有多么遥远,但是你想做,
你就不再拿「不可能」说服自己,你开始问自己「怎么做」。
你兴冲冲地做,努力地做,想尽
办法地做,
狼狈地做,内耗地做,自我否定地做,勉力支撑地做……最后没做到,那时候你再
停下来,回到「不可能」的领地里。
你试过了,这会让你松一口气。
但是你想过吗?你也可能就把这件事做成了。很多「不可能」也只是幌子而已。我知道这听上
去很吓人。
最吓人的部分在于,它有可能是真的。
那么,你敢想象自己去做一件怎样的事?
实现目标的训练:
写这篇文章前,去了一次暂停实验室,跟创始人郭婷婷老师聊他们的新产品「
有效努力
」,它致力于训练人们实现目标的能力。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产品。但我担心,很多人会本能地回避它,因为他们不敢想象自己真正想要的目标。
说到目标,很多人的目标不过是在当下的生活中维持一种惯性。这也很好,但我们也许可以想一想,我们是发自内心地满意这种生活,还是说,我们只是不愿意再想更多,因为觉得「不可能」?
这是我为什么写这篇文章。还是要想的。想了可以不做,但是不想,你就真的失去了可能性。
如果你有想做到的事,又不知从何入手,可以考虑暂停实验室的「
有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