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丁香园普外时间
丁香园旗下资讯平台,助普外科医生快速成长、展现自我的舞台,普外时间,中国普外科医生的家园。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进出口银行  ·  进出口银行出台促进外贸稳定增长专项措施 ·  昨天  
安全学习那些事儿  ·  北京农商行因10项违规 被罚超900万 ·  2 天前  
安全学习那些事儿  ·  北京农商行因10项违规 被罚超900万 ·  2 天前  
中国银行  ·  初六|非遗里的中国年 ·  4 天前  
中国银行  ·  接财神 共迎财富年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丁香园普外时间

全国潜在人群达 2 亿,手术每年 2 万台,这刀真的开少了?

丁香园普外时间  · 公众号  ·  · 2024-02-28 19:58

正文

本文作者:云也


这位患者再次来到诊室时,梁主任终于看到了他眼中的迫切。


「他第一次来时肥胖和慢病情况就很严重,但我们给的建议他没有重视。现在是因为妻子得了肺癌,才对死亡产生了迫在眉睫的恐惧。」梁主任说,「相当多的病人只有到了肥胖已经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后果,才会愿意去了解手术、系统治疗,否则就选择性地忽略。」


最新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显示,我国成人超重(BMI≥24)、肥胖(BMI≥28)已达 50.7%,全国肥胖人群约 2 亿人。根据现行指南,BMI 27.5 以上可手术治疗,而 2021 年实际上进行的代谢减重手术台数是 2.3 万。


仅万分之一的手术率,这手术到底是做多了还是做少了?



对于肥胖患者,手术真的做少了?


代谢减重手术有个已是「老网红」的名字——「切胃」。


「自从有名人因肥胖和糖尿病做了减重手术瘦下来后,『切胃』就火了,有不少同行成了『网红医生』。」华东某三甲医院代谢减重中心副主任医师姜涵表示,这两年是真正见识到了「流量」的力量,「说实话,虽然网上讨论挺多的,我们也通过不同的节目、渠道做过宣传,但带来的病人真不多。 真正需要这个手术的肥胖患者,倒是比较难接受自己需要手术治疗。


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脂肪肝,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心理障碍、生长发育、生育障碍等患病率均显著升高,肥胖的「万病之源」地位已广为人知。


研究揭示肥胖与 21 种疾病的复杂关联 图源:文献 1


我国研究团队在 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 杂志陆续发表的「肥胖在中国」系列文章,论述了我国肥胖患病率和所带来的疾病负担的激增趋势。 我国成年居民已有超过 50% 的人口达到超重或肥胖的标准,超重和肥胖率分别为 34.3% 和 16.4% [2]


「肥胖在中国」系列文章展现中国肥胖情况 图源:柳叶刀 TheLancet 推文


而早在被称作「中国肥胖元年」(中国肥胖人群数首次超过世界其他国家)的 2016 年,我国超重和肥胖相关的年均医疗花费就已高达 243.5 亿元 [3]

正常范围内的胖瘦是生理现象,但肥胖是代谢疾病,疾病需要规范治疗。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减重代谢外科主任梁晓宇提及这一点,「肥胖很复杂,但它的核心是我们的行为和环境产生了冲突,所以肥胖越来越多,单纯靠人们的理性又很难解决,因此就需要治疗手段来帮助。」


肥胖是需要长期干预的慢性的疾病状态的理念已是医生们的共识, 干预手段也从单纯「减肥」,发展为「三位一体」:作为基础的生活方式干预,以及「进阶方案」——药物和手术。


然而已受到公认的治疗手段,想要被正确地理解和接受,却没有那么容易。


「我知道自己的 BMI 已经 33 了 ,所以之前找了内分泌科老师开降糖针。但减了七八斤就没能再瘦下去,老师说会降低食欲,我也没怎么感觉到。」华北某高校医学院在读的杨菁说出了自己的困扰,「知道袖状胃手术后动了心思去咨询过,但这和用药不一样,毕竟是不可逆的生理结构改变,就挺犹豫。加上做手术就得和父母说,他们都还是觉得胖点儿而已怎么至于做手术,也说不通,这一犹豫就好几年,最近体检不仅有脂肪肝,血压也高了。」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内分泌代谢科副主任医师崔瑾也指出:「能很快就接受自己需要手术治疗来减重的患者并不多,因为在很多人看来肥胖都未必能算得上疾病。


过半的成年人,1/5(19%)的 6~17 岁儿童和青少年、1/10(10.4%)的 6 岁以下儿童——按照绝对的人口数来计算, 全国已经有 6 亿人超重和肥胖 [2] 而根据 2022 年中国肥胖代谢外科数据库信息显示,我国共 191 家医院或减重中心,地域涵盖 29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 100 个城市, 2022 年减重手术量 27001 例 [4]


「我国人口基数大,因为肥胖导致的严重后果,甚至发生死亡的情况只会越来越多。现在这个程度每年两万例, 多少人需要这个手术,但事实上做了的又有多少?可见需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 」而梁晓宇主任同样感到,虽然减重手术已经「网红」了很多年,大众和同行对它的理解都尚有不足。



适应证逐渐变化,让手术发挥该有的作用


《2022 年 ASMBS / IFSO 代谢和肥胖手术适应症指南》于 2022 年 10 月 22 日发布,在 30 年前的老版本基础上主要做出了如下更新:


  • BMI 超过 35(原为 40)就可以行减重手术;


  • BMI 30~35(原为 35~40)合并有代谢疾病就可以行减重手术;


  • 亚洲人 BMI 27.5~35 合并代谢疾病就可行减重手术(运用中国研究证据,与我国现行适应证相符);


  • 临床研究长期结果证明减重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 适当选择的儿童 / 青少年可考虑减重手术 [5]


ASMBS 新指南主要更新要点 图源:文献 5


该指南同时指出:「代谢减重手术是目前对所有 BMI 指数级别肥胖症最有效的循证治疗方法」、「在 1991 年 NIH 共识声明之后几十年里发表的长期跟踪研究一致表明,与非手术治疗相比,代谢减重手术产生了更好的减肥效果」。


代谢减重手术,当然不是「把胃切小了」这么简单。老式外科手术已被更安全和更有效的手术所取代,两种腹腔镜手术,即袖状胃切除术和 Roux-en-Y 胃旁路术(RYGB),约占当下所有代谢减重手术的 90%,而胃袖状切除术相较于胃旁路术在操作方面更简单、安全,因此更为流行,根据中国肥胖代谢外科(COMES)数据库统计结果,前者占到 83% [4]


代谢减重手术的的核心,是以最立竿见影的方式,帮助患者改变自身导致肥胖的不良行为方式。 「我们做的是胃的手术,但治的不是胃病。通过切胃(袖状胃切除术)帮助你限制热量摄入、改善代谢异常。手术人为地造成了进食困难,做了一个窄通道,水和食物到这儿得排队,通过就会困难,给进食行为造成障碍。而我们行为的基本逻辑就是有困难就要躲,所以就达成了『少吃』的效果。」梁晓宇主任通常会这样向患者们介绍手术的意义。


「我从 2014 年起开始参与肥胖与代谢病中心的工作,当时对于肥胖,内科治疗事实上是束手无策的,要么是严格的营养和运动的治疗,如果太严重了就建议外科手术。随着有效的减重药物问世,这两年我们内科医生才在肥胖的治疗中有了更多的手段。」崔瑾副主任谈到,「BMI 24 以上为超重、28 以上是肥胖,这个指标目前没有调整。而随着内科的治疗逐渐的手段越来越丰富,像 BMI 28~35 的肥胖患者,事实上有了更多的药物治疗选择。」


但内科的新药陆续问世,外科手术获益也得到了证明,并非在内外科之间治疗手段的选择上造成了更大的矛盾,而是给了患者和医生更多的空间进行评估、选择治疗方式,这也促成了在代谢减重治疗中的多学科协作。


「如果患者以肥胖来就诊,通常会由内分泌科协同内外各科室和心理科,一同进行全面评估。一方面要评价是不是单纯性肥胖,适不适合、需不需要做手术;另一方面要评价身体和心理情况,能不能做手术。如果确认可以且需要手术,那么会请代谢减重外科介入。」崔瑾副主任进一步介绍了肥胖患者诊疗中如何尽可能地全面考量。梁晓宇主任同样指出, 治疗必然要放在整个管理体系下,手术是其中的一个部分。


现行指南趋向于允许对 BMI 更小的患者进行手术,是为了给这个已经证明有效性、安全性的疗法解除过多的限制,提前干预窗口,供更多需要的患者做选择。



患者想不想做,医生都很纠结


「我都听医生的。」 这句话在很多医生看来是患者的托付,但梁晓宇主任却不希望从自己的患者口中听到。


「这其实说明患者听完了你的讲解,和你给出的倾向性意见后,却根本没有做好自己的选择。这不是有效的沟通。」


2016 年年末时,美国临床内分泌医师协会(AACE)联合美国内分泌学会(ACE)建议为肥胖取一个新的术语——「以肥胖为基础的慢性疾病」(Adiposity-Based Chronic Disease ABCD)。ABCD 避免了肥胖多重含义的困惑,一方面明示了与基础慢性疾病的密切关联,另一方面强调了它复杂的病因和治疗——ABCD 概念下,我们需要的是以行为治疗为核心的标准化、长期性、综合性的循证治疗 [6]


ABCD 概念及相应诊疗体系的提出 图源:文献 6


「肥胖是综合性疾病,底层逻辑是你的行为出了问题,也有学说提出是我们适应低能量环境的古老基因,和现代的高能量环境产生了冲突。从这点上看,大家喜欢吃、不爱动,是自然规律、人之常情。所以我们想减重,就是要逆转这个顺应天性的过程,所以要付出代价。」


梁晓宇主任认为应该从这个角度理解肥胖及其治疗,「而解决行为方式问题之外,选择吃药还是手术也是医患应共同进行的医疗决策,手术是整体治疗的重要部分。肥胖的管理方案要完整,手术必须纳入考虑。」


「但我们医生讲这些,要的是『沟通』,不是『推销』。」 梁晓宇主任指出与肥胖患者沟通的特殊性,「我希望患者相信手术的价值,同时也希望他们理解有效不等于『妙招』,肥胖就不是一步到位就能解决的事。如何做到这一点我一直挺纠结,这件事不好做。」


2021 年一项关于肥胖治疗的研究,提示跨学科(营养学、心理学、体育和理疗领域)和认知行为治疗方案更加有效,能有效改善生活质量和饮食行为,并减少抑郁症状。


跨学科和认知行为治疗方案的疗效研究 图源:文献 7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安全学习那些事儿  ·  北京农商行因10项违规 被罚超900万
2 天前
安全学习那些事儿  ·  北京农商行因10项违规 被罚超900万
2 天前
中国银行  ·  初六|非遗里的中国年
4 天前
中国银行  ·  接财神 共迎财富年
5 天前
高校人才网  ·  澳門大學2017年招聘教育學院院長
7 年前
刑事备忘录  ·  深度:过失连续犯之提倡
7 年前
小鹿情感先生  ·  如何从朋友圈当中分辨女生是否单身?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