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时拾史事
那些你从别的地方看不到的历史八卦,展现历史最生动的细节。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上下五千年故事  ·  郭子仪年过80,仍妻妾成群、纵情声色,学者: ...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时拾史事

由中美元首会晤联想到的春秋战国会盟规矩

时拾史事  · 公众号  · 历史  · 2017-04-11 18:17

正文


时事:全球瞩目的中美元首会晤4月7日上午举行。会后,XXX和特朗普两人亲自举行记者会表达了对这次会谈的看法。


 

会盟制度萌芽于西周,春秋战国时期得以迅速发展。细究起来,会盟二字其实有两个意思,一个是会,一个是盟,“诸侯之盟未必有会,而会未必有盟”,不过本文姑且就把会盟当一个意思吧。(不然太麻烦了)

 

东周时,诸侯之间的会盟最早见于史书的是在进入春秋之前,郑国和齐国为了对付宋国和鲁国,搞了一个“卢之盟”。《春秋》这部史书,记录的就是从鲁隐公元年开始,两百多年间与鲁国有关的那些事儿,而“卢之盟”实际发生的时间比鲁隐公时期还要早,所以说是发生在进入春秋之前。鲁隐公即位后,一寻思,哎呀“卢之盟”是冲着我来的,就你们会结盟,难道我不会?鲁宋两国也搞了个“宿之盟”对抗郑齐。隐公三年,郑国和齐国又在“石门之盟”中重申“卢之盟”的同盟关系,跟过家家似的没完了。

 

接下来东周诸侯就玩脱了, 在春秋二百四十二年的历史中,此类会盟多达 246 次,平均一年就会盟一次。起先会盟的参与者大家地位还算平等,顶多按照诸侯爵位稍有尊卑,直到霸主的出现,打破了这种平衡。

 

齐桓公称霸的数十年间,史记上说他“兵车之会三,乘车之会六,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这些会盟大多辅之以军事威慑。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在葵丘与鲁、宋、卫、郑、许、曹等国会盟。因为齐桓公以“尊王攘夷”为称霸口号,在主持葵丘之会前,他要先征得周王室的同意,以取得主持会盟的合法地位。周王室专程派遣宰孔参加,并“赐胙”于齐桓公,以示认同,桓公霸业到达顶峰。

 

葵丘之会约束与会诸侯:


大家不要使阴招壅塞别人家水源;不能缺德妨碍人家的粮食流通;继承人不能随便换;士大夫也不可以随便杀;世袭官职不要随便动;贤能人才你得好好尊重;大家不要打架,谁不听话,盟主我就打谁;盟主我召集会盟,谁不来,我也打谁。


葵丘之会使“天子-霸主-诸侯”这样的新秩序得以建立,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战争爆发的频率。后来春秋其他霸主轮番登台,模式跟这也大同小异。

 

会盟礼仪

 

能当霸主,就能主持会盟,不但抬高了地位,还能制定有利于自己的盟约。有这等好事,诸侯谁不想抢,但一切好处是建立在实力的基础上。有了实力,你还得了解一下会盟的礼仪,不然被当作蛮夷就不好了嘛。

 

首先,诸侯得先确认会盟时间地点,再通知天子,然后开始在这个地方筑宫建坛。诸侯都到场了,就按同姓异姓或爵位的高低排定位次,然后用诸侯旗帜为标识。

 

 

象齐桓公这类自称“尊王攘夷”的霸主,还会率诸侯觐见天子或天子派来的代表,到后来觐见天子这一套就自动省略了,诸侯会盟之前,就连提前知会天子这套表面功夫也能省就省了。

 

会盟礼仪中,杀牲、执牛耳也是很重要的一环。会盟的时候,人都到齐了,得宰杀牛、豕、犬、鸡等动物做为牺牲,并割取牛耳,放在盘子里,由主盟者持执,“执牛耳”这个词就是这么来的。接着呢,就是宣读盟书,昭告神明。与会诸侯以牲血涂口,当着天地神明的面,表示不会背盟,此为歃血。诸侯都得发誓绝不背信弃义,而且大多还得发毒誓,如有违背就怎么怎么地。

 

会盟的时候大多会有盟书,口头发誓不作数啊,当然得记录下来。盟书一式多份,其中一份会放在牲口上,放进土坎内掩埋,剩余的副本,诸侯各拿一份回家,然后放在自家祖庙或盟府保存。口头发毒誓,还有书面记录,双保险了吧,问题是,男人靠得住,母猪都会上树了,此时先按下不表。

 

在周王室仍有号召力的时候,会盟结束后,本来应该由天子宴请诸侯的。后来就由召集会盟的霸主做东了,此为飨燕。

 

现在的话就变成这样的盛宴了

 

 

 弭兵之会

 

起初会盟有严格的夷夏之防,夷狄之君是不能参加会盟的,你想抱霸主大腿都没资格。比如做为蛮夷之邦的楚国,就被诸侯会盟排除在外。但是,随着实力的增强,人家愣是凭着拳头,打得周边小国纷纷与之结盟。楚国自封为王以后,更想把手伸进中原搅一搅,也硬是挤进了几次会盟,但还没实力主盟。到楚庄王称霸时,凭借和晋国旗鼓相当的实力,晋、楚两国开始为了争谁能做东飨燕诸侯而大打出手。你说你们,为了请客吃饭打架,实在是太客气了。

 

晋、楚两国争霸,自公元前632年城濮之战起,至公元前 546年第二次“弭兵会”止,八十余年间互殴了二十几场。除了晋楚两国民力凋敝之外,夹在中间的宋、郑、陈等小国,更是遭了殃。

 

场面太不好看,经过宋国协调,晋楚有意弭兵,重修旧好。公元前579年,两国在宋国的西门外结盟,约定:“凡晋、楚无相加戎,好恶同之,同恤菑危,备救凶患。若有害楚,则晋伐之;在晋, 楚亦如之。” 

 

但是春秋战国不就是不断会盟,再不断背弃盟约的时代吗?仅隔三年,楚国就打算向中原晋国的势力范围用兵。大夫子囊提醒楚王,咱之前和晋国订立的盟约,可怎么办?司马子反说了,“敌利则进, 何盟之有?”利字当头,管你这个盟那个盟,一律凉拌。最终,首次弭兵之盟破裂,晋楚大战于鄢陵。

 

 

 

晋楚两国打了很久,相持不下,双方谁也不能完全压制住对方。晋国自身内部倾轧,西边又有秦国虎视眈眈;楚国东边面临吴国的威胁,双方再次萌生求和之意。于是,公元前546年,有了第二次弭兵之会。

 

但楚国人心眼特别多,“衷甲”与会,即在外袍下穿着甲衣,暗藏兵器。楚国太宰伯州犁原是晋国人,以信义礼仪为由,建议楚人脱去甲衣。楚国令尹子木却说:“晋、楚无信久矣,事利而已。苟得志焉,焉用有信?”

 

这位重信义的伯州犁,后来死在楚灵王手里,就是那位好细腰而宫中多饿死的楚灵王。伯州犁的孙子伯嚭逃到了吴国,还成了投靠越王勾践、离间陷害伍子胥的著名反面人物,那是题外话了。

 

重回第二次弭兵之会现场,在歃血仪式中,晋楚就谁排在前边又吵了起来,晋国最终还是让楚国在前,实际上就承认了楚国的主盟地位。晋文公践土之盟称霸时,齐陈鲁宋蔡郑卫莒各诸侯臣服,周天子也参加这次会盟给足了晋国面子。哪知才八十多年后,晋国到底还是将主盟的地位拱手相让。

 

第二次弭兵之会5年后,晋楚两国再邀诸侯相会于虢,重申诸侯国间的新秩序。心眼多脸皮厚的楚国人再次出了幺蛾子,楚国令尹公子围,就是后来弑君自立的楚灵王,“设服、离卫”,即身着君服,由两卫士执戈开道,这种特殊的伴有武力威胁的出场方式,根本没把与会诸侯放在眼里。会盟过程中,鲁国执政季武子率兵攻打莒国,莒人到会盟上向晋楚告状。楚国“告于晋曰:‘寻盟未退,而鲁伐莒,渎齐盟。请戮其使’”。好哇,鲁国敢不听话,就把使者杀了吧。晋卿赵文子为鲁使求情,公子围这才作罢。

 

八十多年前,晋文公称霸,曾经规定各归附国“三岁而聘,五岁而朝,有事而会, 不协而盟”。到了弭兵之会时,晋楚约定,“晋、楚之从交相见”,你的小弟就是我的小弟,我的小弟也是你的小弟。夹在中间的小弟们从前只要给一个大哥交保护费,现下要同时给两个大哥交保护费。八年后,楚国利用这个约定,进一步耍求晋国的小弟参加由楚国单独发起的会盟,由晋楚共霸变成楚国独霸 。

 

 共霸变成独霸

 

交了保护费也不见得安全,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呢。楚国相继灭掉陈国、蔡国,按《春秋》的说法,楚灵王,就是上文说到的那个霸道公子围,还杀了蔡国太子用来做牺牲。

 

 

楚灵王这厮下场也不怎么好,被自己兄弟楚平王篡了位,兄弟俩都是弑君者。顺便插一句,楚平王就是那个父占子妻,与伍子胥有杀父之仇的楚王,最后被伍员鞭尸三百。

 

回到晋楚争霸转向楚国独霸的话题,晋国的态度也是够怂的,磨磨唧唧不出手,默认了即成事实。弭兵之会以后,楚国要求晋国嫁女和亲,晋平公亲送之,还特派上卿及上大夫送女入楚。第二次弭兵之会后,晋楚两国维持了四十年的和平,但这短暂的和平是建立在晋国一味忍让基础上的。

 

交换质子

 

从公元前720年周郑交质开始,诸侯间交换人质也成为会盟的部分内容。毕竟周天子的王子都可以和诸侯互换人质,别人就更算不上什么了。

 

楚国的出尔反尔,这点上倒是对诸侯一视同仁,且有家学渊源的。自己讲大话习惯了,也就会特别提防别人,要求别人订立盟约的时候交一个人质出来,以防随时翻脸。比如楚庄王侵宋,宋与楚讲和订立盟约,宋臣华元为质,“我无尔诈,尔无我虞”,我不骗你,你也休要蒙我。尔虞我诈这个成语就是从这段故事里来的,典出《左传》。这个华元呢,在楚国做人质期间很会来事儿,与楚国高层交好,因此后来的第一次晋楚弭兵之会就是他给两国牵的线。

 

 到了战国时期,人质现象更为常见,并且为了保证会盟效果,人质多由国君之子或国君的兄弟来充任。《大秦帝国之崛起》的男主角秦昭襄王曾质于燕,楚顷襄王先后质于秦、齐,楚考烈王质于秦,秦始皇之父庄襄王质于赵。

 

 

 

战国会盟

 

战国时期的会盟,朝见天子、“执牛耳”“加盟书于牲上”等礼节逐渐消失,在礼仪上有所简化。但是在会盟内容上,尺度就有了很大的突破。举个栗子,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和齐威王在徐州会盟,互相承认对方为王。也就十来年的时间,秦国、韩国、燕国、中山国、宋国也相继称王。早前还只有楚国、吴越这样的蛮夷之国僭越称王,现在倒好,中原诸侯也一样把天下共主周天子踩在了脚下。

 

 天下共主

 

战国时的会盟,往往是一对一进行,不象春秋的会盟要拖上一群小弟助威。订立的盟约,也不再按照双方共同遵守的原则,而是有主导权的一方,单方面要求另一方无条件遵守自己定下来的规矩。谁是主导方,那完全就看军备武力和欺诈手段了。

 

著名的渑池之会,主导方是秦国,秦昭襄王让赵惠文王鼓瑟,赵王不敢不从,但蔺相如就用鱼死网破的姿态,逼秦昭王击缶,扳回一局。这里边除了有蔺相如个人的智慧之外,赵国在胡服骑射后还算强大的军事实力,使秦王不得不顾忌三分。

 

从春秋开始,会盟不仅仅限于诸侯之间,有时候诸侯与卿大夫、卿大夫与卿大夫之间也可以会盟。比如前文提到的楚灵王还是公子围的时候,就在虢之会上耀武扬威。那战国的时候,卿大夫也是常常代表自家的大王去他国结盟。比如长平之战后,秦国兵围邯郸,平原君赵胜带着门客团体,来到楚国,代表赵王与楚王相会,希望楚王出手相救。门客毛遂用三寸之舌,半恐吓半劝说,使楚王同意歃血结盟、发兵救赵。

 

出来混迟早要还的


 

所谓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昔日对着晋国步步紧逼的楚国,差点被吴国所灭,楚平王被鞭尸;吴国还没来得及好好品尝胜利果实,便被逆袭的越国抄了老窝,春秋争霸时代拉上了帷幕。这一时期的会盟,多是以自保或称霸为目的,调和与他国关系、拉帮结派、或者干涉他国内政甚至惩罚不听话的刺头。

 

 战斧劈向刺头、杀鸡儆猴

 

战国时,列国之间的战争不再是在共主政体下称霸那么简单了,而是以统一为最终目标、你死我活的兼并战争。这一时期的会盟也主要是围绕这个主题进行的。

 

越国报了灭国之仇、吞下吴国,熬到了战国时,结果被楚怀王攻破。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七年后秦昭王邀请怀王会盟于武关,楚怀王如约而至。这不是楚怀王第一次与秦昭王会盟,秦昭王初立的时候,两个人就会盟过,关系还挺好,但此一时彼一时。

 

秦昭王将楚怀王扣留下来,要求楚王割让巫、黔中之郡,割了地才让走。楚怀王本来有点动心,都快答应了,但秦昭王要求先割地,再盟誓。要知道秦昭王的爸爸秦惠文王就是个老骗子,让张仪用600里地利诱楚怀王与齐国断交,楚王还真上了当,结果不但彻底得罪齐国,秦国的地也没拿到。这次秦昭王说先割地,后放人,没准还是个骗局,楚怀王再也不肯上当,最后客死异乡。

 

楚怀王死后74年,楚国灭亡。

 

 

参考文献:

司马迁,《史记》

左丘明,《左传》

唐建兵,《“和合”思想与中国古代外交探微》

张海涛,《诸侯会盟叙写句式浅探》

郭玉娟,《楚国会盟礼探微》

徐杰令,《春秋会盟礼考》

王庆成,《春秋时代的一次“弭兵会”》

李伟山,《论东周会盟争霸的发展演变》


作者有话说:

图片来源于网络,情节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如果你喜欢作者写的文章,或者被作者勤勤恳恳地码字而感动,请用赞赏鼓励一下吧。付费是对原创最大的尊重,谢谢大家。

 

上一期:江山美人、儿子功臣,一个都不能少



往期热文


翻新怪谈——剜心

二十万慰安妇的命运

消失的民国“贵族”大学

你用火锅拯救冬天,你却不了解它

二战时纳粹德国的异族军团(一)

陈子昂:老子有钱任性! | 我唐日常(六)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

There is nothing new under the sun.

我们读史不为装逼

严肃八卦才是目的


you态度的原创历史平台

欢迎你成为其中一员

关注微信公众号:时拾史事(historytalking)

投稿:[email protected]

读者群号 535858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