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天津北方演艺集团
可以让您更好更快的了解天津北方演艺集团及集团下属剧院团推送剧目。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知产力  ·  专利权属纠纷审判思路的新发展 ·  3 天前  
知产力  ·  专利权属纠纷审判思路的新发展 ·  3 天前  
华夏能源网  ·  专利硝烟又起!晶科能源起诉隆基绿能专利侵权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天津北方演艺集团

全国巡演已开始,看专家评议天津京剧院《康熙大帝》(附天津京剧院近期剧目信息)

天津北方演艺集团  · 公众号  ·  · 2017-07-23 12:20

正文


天津京剧院获得“文华大奖”的原创剧目《康熙大帝》将在2017年下半年开启全国巡演。这部历经两年精良打造的精品力作,将于七月从大本营天津出发,先后赴河北、河南、湖北、湖南、陕西、四川、吉林等十余省推广演出。



文韬武略,再现辉煌

——看京剧《康熙大帝》


毛时安

毛时安,文艺评论家,上海艺术研究所所长,上海市艺术创作中心主任。

天津京剧院王平主演的京剧《康熙大帝》,精彩、火爆、炽烈、轰动,给我以震撼,让我感动。很有点出乎意料。特别是电视剧《康熙王朝》《雍正王朝》热播以后。

舞台演出自身的严格限定,决定了它的篇幅的容量和空间有限。但《康熙大帝》却显示了“大时代、大手笔、大情怀、大手段”的品相和气质。

“大时代”风云舒卷。康熙是满清入关的第二代君王。他一生致力于民族团结的国家统一大业。平定三番,亲征格尔丹,收复台湾,大体奠定了现代中国的基本版图。全剧在虚写的收复台湾的背景下,浓墨重彩地铺开了亲征格尔丹的一波三折,金戈铁马回肠荡气,把一个大时代风云变幻莫测的时代气息在舞台上深切地铺成了起来。展现了盛世复杂的历史内涵。大时代、盛世,并不仅仅是风平浪静海晏河清,这在很大程度上是我们对盛世和大时代的误读。盛世和大时代,其实是一种开阔恢弘的气质一种坚忍不拔一往无前精神一种庄严博大的品相。当然,特别重要的是,《康熙大帝》清宫的金碧辉煌,战场面对面的厮杀征战、声势浩大围猎,大漠孤烟草原烽火的交织,突出了在激烈复杂的矛盾冲突中升华起来的康熙昂扬向上的精神力量,调用了可用的艺术手段,综合再建了一个被观众想象认可的历史场景。为更浓缩更凸显时代气质,编剧将间隔数年的收复台湾和政府格尔丹两件重大历史事件加以集中,虚写收复,实写征服。《康熙大帝》创演在中华民族复兴的大时代。江山一统大于天。这是康熙作为一代国君最为令人感奋的地方。全剧贯穿始终的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不朽的文化传统。《康熙大帝》提供了一个与我们这个时代内在呼应的具有符号性的力作。时代精神的艺术建构,把史诗气质、艺术品格和当代精神融为一体。我们需要艺术作品反映我们这个时代,提供我们中华民族走向复兴过程中的精神资源。

“大手笔”大开大合,大起大落。大幕拉开,天幕上一副清皇朝的巨大版图,先声夺人。接着,就像一幅徐徐展开的历史画卷,既波澜迭起,一个矛盾接着一个矛盾,让你欲罢不能,被挤压的透不过气来。

在台海波涛扑面而来的紧要关头如何缓解遏制格尔丹称王独立咄咄逼人的野心,如何对妻子女儿晓以大义,妻子对女儿远离父母在随时随地可能有生命危险之虞的牵肠挂肚,还有女儿自己在家国、父母、丈夫历史漩涡里的挣扎。戏剧情节扣人心弦,戏剧冲突剑拔弩张。格尔丹在每一个重大历史时刻反复无常的变化,始终压迫着剧中的人物和剧场里的观众。编剧实际上在一个庄严的历史剧里,融入了许多通俗小说的叙事技巧,即讲好故事。

“大情怀”将国之担当与家之情感错综交织。《康熙大帝》之难,在于既不能大而无当,只见浮泛的理念不见人性精微,也不能用光凭私情把大题材做小,仅以个人情感的感动性遮盖了大题材的光辉。康熙对历史走向的宏观洞察,在极端困难局面下的坚毅委屈,以及一步步顺势而为的英明决断的过程,作为历史剧,在舞台上梳理得清晰可辨。用武力征伐还是不战屈人之兵,战争与和亲,是康熙面临的二难选择。战争面临台海危机,陷入南北两面受敌的困境。和亲,心爱的女儿羊落虎口,难免不测。既有庄严的家国情怀情怀,又有剪不断理还乱的儿女私情。全剧在金戈铁马之间始终流淌着一股催人泪下的父女、母女、夫妻之间难舍的温情柔情。做政治家的女儿。特别是最后,父女母女的生离死别,对战争的痛心和对和平的向往,展现得让人潸然泪下。

“大手段”以京剧的丰富博大展现题材和人物的气度。戏曲是角儿的艺术。京剧在二百多年来的发展长河中积淀了极为丰富的表现手段。对于主演王平来说,因为此前有《康熙王朝》《雍正王朝》陈道明和焦晃出演的性格饱满光彩十足的康熙,再塑康熙艺术形象,极具难度。王平的康熙,动用了京剧艺术的各种手段来塑造人物。他以文武兼备的文武老生演绎、应工康熙的文韬武略,塑造出了一个大情怀的,有体温的大政治家形象。让人看到了作为政治家、作为慈父、作为丈夫内心冲突的心理过程,体现出他为华夏统一百折不挠的信念和果断决策的大智慧。在塑造人物过程中,王平充分了展示他的艺术才华。既有过程,又有细节,既有情感,又有心灵。对人物感情的把握极佳,是一般演员做不到的。既有让人听得过瘾的声情并茂委婉流转而有韵味的唱腔,又有弯弓射大雕光彩耀眼的武生风范。“围猎”一场的趟马、击鼓、耍花枪,尤其是甩辫子的层次和节奏,细腻地把他重大决策瞬间的心理变化的过程,具象地显现了出来。他展示出了京剧艺术博大精深、集大成的艺术魅力,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才有的“好看、好听”。这是一个身段英姿勃发,在潇洒中不失威严,在威严中不失人性纠结、无奈的康熙。让我们穿越时代的疾风暴雨,沿着传统功力深湛有技艺含量的表演小路,穿越那个时代暴风骤雨的密林,走进了康熙的内心世界。从当年的华蓥山山道上疯疯癫癫的忠诚党员华子良,到今天的康熙大帝,王平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京剧表演艺术家巨大的可塑空间。依稀看到了当年李少春先生的影子。值得一提的是,吕洋的淑妃和闫宇虹的兰格格。前者作为王妃和母亲的内心撕裂,后者女儿的天真烂漫和皇家儿女的深明大义,都人“饱”了戏。全局行当齐全不但让老观众过足戏瘾,也让新观众为京剧艺术的特有的近乎辉煌的美所感染。

戏演到这份上,自然有不足,要进一步追求完美。但是有时我也在想,艺术其实是没有完美的,真正完美的东西常常就不是艺术了。王平60岁了,这应该是一个新的起点。希望王平和天津京剧院能再接再厉。

2016-10-26




别开生面一康熙

——评京剧《康熙大帝》

崔伟

崔伟,戏曲艺术评论家、中国戏剧家协会秘书长


  写帝王宫闱一直是京剧和戏曲艺术的强项。戏曲自古以来就承担着传播历史知识,弘扬民族道德,彰显人间是非的重要艺术作用。但近年来历史剧创作过分追求描写帝王权谋的阴鸷极端化和宫闱倾轧的惊心戏说体,似乎也影响到了戏曲历史剧的创作演出。有些历史题材戏曲作品以往追求的,如深沉磅礴的历史感,特别是体现出的正义性、时代性、思辨性等“正能量”,以及艺术表达的鲜活性、独特性也逐渐暗淡。最近,看了天津京剧院演出的《康熙大帝》(编剧:周长赋;导演:谢平安),其传达的题材内蕴,塑造的生动舞台形象,讲述的戏曲特点,特别是带来的符合京剧欣赏规律的审美效果,让人获得一种欣赏新编京剧剧目难得的过瘾与满足。

尽管《康熙大帝》截取的只是面对收复台湾与平定边陲的双重危机,康熙以一国之君的责任与胸襟,体现出捍卫主权的决绝意志和平团结的诚挚追求,但却在这并不复杂的情节中浓重感人地刻画了他面对牺牲骨肉亲情换取收复台湾与维护民族安定的磅礴大义与情感痛苦,展示了一代帝王对民族和国家应有的责任与担当。应该说,这个戏继承了许多传统优秀京剧历史和军事剧目的讲述经验,追求以京剧擅长的讲述角度和艺术铺排,力避玄虚、晦涩、概念、干瘪,既开掘出了题材中最具有历史感,同时又很具现实性的深刻内蕴——国家的完整与民族的和谐,塑造了一个与以往舞台上少年康熙的志得意满、暮年康熙心机重重都不同,更加具有深沉宽厚胸怀和宏图大志担当的康熙大帝。独特题材追求首先体现在其人物塑造上的别开生面,剧中康熙不仅有着一代帝王的智勇,而且具有普通丈夫与父亲的柔情。作品把事件厚重的历史感与情感真实的故事性结合得紧密自然,在情势的严酷中写出了帝王的意志与担当,更在骨肉分别和予杀纠结下,展示了亲情的撕扯与踌躇,表现了他“强忍悲泪腹内吞”这个在以往帝王剧中并不多见的常人之痛。因此使剧中所讲述的大势、传达的大义都奠定在了康熙不同一般的大情、大智、大勇、大悲等具有感动力量的丰富情感基础上,故事和人物便自然会更动人至深,撼人长久,也为演出的成功奠定了不错的基础。

情节的流畅鲜明、跌宕引人是京剧《康熙大帝》又一显著特色,该剧很好地实现了题材迸射震撼力与戏剧讲述吸引力的有机统一。戏中无论情节发展的脉络轨迹,还是康熙与葛尔丹、淑妃、兰儿的人物关系,都紧紧围绕着矛盾紧张点和情感爆发点来细腻生动地展开,赋予了历史事件更可触可感的情感表达,也使人物在命运与抉择的危机情势中洞开内心与精神的窗口变得自然而然,让观众能由情节的严峻洞悉到情感的鲜活,由最后的结果延伸到对戏剧动作与人物命运发展的完整和感性的全程把握,从而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同喜同悲。

王平作为一位文武兼备的老生演员,所塑造的康熙具有着极强的创造性,呈现出精美的艺术完整感,不仅为这出戏的成功起到了巨大的支撑作用,尤其是体现了他在若干年前创造《华子良》后艺臻成熟的新突破。他的康熙无论是对人物的气质把握、内心体味、情感表达、悲情释放,还是形象塑造的表现力、吸引力都为我们开启了一扇认知和感受京剧艺术与康熙大帝相得益彰精彩感人的艺术之窗。在康熙的塑造上他比以往华子良的人物更多了份气质的威严与忧思的情态,特别是注重传达属于京剧和行当的独特形式美。王平塑造的康熙坚守京剧“四功五法”的法度,完全凭借唱、念、表演等京剧塑造人物的基本手段,但又把握住一切外在表演技法紧紧围绕着为人物性格的生动体现和内心情感浓烈抒发服务的创新准则,从而使传统、技巧都因为源于人物塑造而升华出了更强烈的生命感与感染力、表现力。剧中,他的唱腔多取材于观众耳熟能详的传统旋律,但在情绪把握和声音造型中则又结合人物,在其本身的“谭(富英)派”、“李(少春)派”基础上,化入“杨(宝森)派”、“余(叔岩)派”的声腔特色与唱腔语汇,韵味也更加深醇隽永,可称达到把人物内心情感的传达力与京剧欣赏的过瘾度,都得到了很好结合与表达的成功范例。如:王平与吕洋扮演的淑妃在宫中关于是否嫁女的对唱,整个段落唱腔优美,情感真挚,康熙从[原板]起唱,节奏随着人物情绪交流而自然变化和递进,直至[反西皮二六]的伤感而出,层次感极强,将康熙与淑妃大义之下的亲情柔情传达得入木三分,传达了情节与情感中具有的戏剧性,在剧情的基础上升华出了更加强烈的艺术表现力与完美的欣赏效果。此外,王平充分发挥自身文武老生的优势,还原了康熙其马上皇帝的民族与年龄特点,气质充满朝气与英气,其中几段动作性很强的段落,身手矫健,“翻身”、“枪花儿”、“出手儿”、“亮相”,英姿勃勃,干净漂亮,而那段“耍辫”更是活用和继承了天津京剧院前辈在《火烧望海楼》中的“绝活”,也使得这出戏为观众增添了更强的观赏性与兴奋点,强化了新编京剧中普遍缺乏的可看性、技巧性。

京剧艺术发展的前提是要有优秀的人才涌现,基础则是要有精彩的新剧目为青年新秀搭建展示的平台。《康熙大帝》中青年演员吕洋、王嘉庆、闫虹羽、王志刚等扮演的重要人物,都很好地从人物出发具有着精彩的京剧本体魅力和浓郁的流派特点,使得剧目在京剧艺术的完整性和纯粹性上体现了不俗的艺术实力,也让人看到了天津京剧院的未来与希望。



一出地道的京剧

——看京剧《康熙大帝》有感

黄在敏


黄在敏,著名导演、戏曲评论家,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历史始终是戏曲尤其是京剧的丰富矿藏,然而一出好戏对历史的开掘却不会仅仅停留在对历史事件的复述上,它既尊重历史的真实又从不拘泥和斤斤计较于某些细节,更重要的是它的笔触往往要直接指向历史生活中的人物,指向这些人物的心灵特别是情感世界,并力求从中寻找到现实的或人生的价值。

天津京剧院的《康熙大帝》中所表现的帝王伟业——收复台湾、平定葛尔丹虽来自史实但却不一定为普通观众所熟悉,但是这伟业背后的泪水和伤痛却能牵动无论是男女还是老少的心,为了暂时安抚北方的葛尔丹那不得不答应嫁女时的两难抉择和忍让,那决心用武力平复葛尔丹时与女儿在承诺与背离之间难舍难分的情感,那不得不战中失去女儿的悲痛,那完成大业后怀抱外孙走向辉煌时心中的血和泪,这一切便把一个伟人拉下了神坛,把一段坚硬的历史融入了民间,把“宁舍骨肉,不舍寸土”立意变为了感人的形象。这便是京剧的魅力,我们看表现三国题材的《群英会》也好,还是表现明朝宫廷斗争的《二进宫》也好,甚至表现杨家将那么悲壮的故事的《两狼山》、《四郎探母》、《杨门女将》等等,我们都没有感到那么刻意的沉重和崇高,而是平平常常甚至有点家长里短中却蕴含着的学问,这就是中国戏曲的审美精神,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戏曲也变得“洋”范儿了,当然京剧还好些,因为你想变它,还不是那么容易。

从某种意义上讲,京剧是“角儿”的艺术,一出戏要有“角儿”还要有“玩意儿”,但有了“角儿”和“玩意儿”并不一定就能成为一出好戏,这还要看这“角儿”和“玩意儿”能否成为内容本身,成为有意味的形式。看大师们的表演,他们的唱念做打本身就是剧情、就是人物、就是世态人情,就充满了审美的意蕴。我们听他们的唱、他们的念、看他们的一招一式,首先听到看到的是他们对人的精雕细刻,在这精雕细刻中逐渐品味出京剧艺术形而上的审美意味。《康熙大帝》由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文武老生王平担纲,全剧充分发挥了他唱念做打的优势,在合适的支点上安排了精彩的技巧,如板式丰富的唱腔,马趟子、鼓套子、大枪花等精彩的身段,既能鲜明的外化人物的内心世界,又充分展示了王平的表演魅力。至于其他角色如容妃、兰儿、葛尔丹等等的扮演者也都是当今舞台上出色的青年演员,他们的表演也都有可圈可点之处。一出戏有了“角儿”就有了精气神,一出戏有了“玩意儿”就有了点睛之笔!当然,一出大戏刚刚走上舞台,让这些唱念做打既能展示技艺自身的水平和魅力,又能逐渐成为内容本身,成为有意味的形式,是要经过不断调整不断磨合,不断从生活真实向形而上升腾的。形而上来源于形而下,其实京剧的味道就是在形而下与形而上的拉扯和互补中逐渐形成的。导演排戏曲,所谓抠戏也就是从人物心里找戏,从戏里找表演,从表演里找味道的不断升华的过程,这是需要时间的。且不说老先生们演出的经典剧目下的那些功夫,单单说王平先生自己的《华子良》能有今天的演出效果,就不知磨合了多少年。

最后还想提一下这出戏的演出样式,应该说它还是比较接近传统的选择,惟其如此,这出戏的京剧因素如剧本、表演等等才有了得以生存的空间。近些年来,在一些新编原创的剧目中,常常为了样式的新颖,在布景、服饰、特别是场面处理上把握失“度”,于是和演员的表演发生矛盾,要么是场面铺排过多淹没了演员表演自身的魅力,要么是舞台处理过于前卫削弱了京剧本身的艺术特色和潜能。其实,京剧的特色或者说一个剧种的特色,绝不仅仅表现在音乐和唱腔上,不是说有几段西皮二黄就叫京剧了,它表现在舞台演出的各个方面甚至于文学剧本的题材选择和开掘、剧情结构和唱段安排等等也都有自己的特点。出新必须有整体考虑和把握,牵一发而动全身,京剧的审美结构不是说重构就能重构的。应该说天津京剧院近些年来的创作如《华子良》《香莲案》《洛阳宫》以及近作《康熙大帝》等剧目在这方面的把握还是为我们提供了不少成功经验的。或许人们会说,评价一出戏是比较地道的京剧也太一般了吧,其实不然,与那些在创作中不顾剧种本体特色的浮躁之举相比,这实在是难能可贵的,也是更吃功夫的一种创造。


《中国文化报》



第二场:忍痛嫁女


第四场:收复台湾,擂鼓庆贺


第四场:演兵备战


打造惠民艺术精品 展现恢弘时代气象

——天津京剧院新编剧目《康熙大帝》

参加中国艺术节展演


 天津京剧院新编剧目《康熙大帝》历时两年时间创作,于2014年正式推出。曾成功作为闭幕大戏亮相第七届中国京剧艺术节,获得专家和观众的好评。2015年入选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在经过反复推敲与打磨之后,将于今年10月28日至29日,作为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第十五届文华大奖参评剧目赴西安演出。

 该剧从历史史实出发,以康熙皇帝平定葛尔丹叛乱为主线,以收复台湾为副线。当康熙皇帝面临平反与收台、战争与妥协、护女与舍女、承诺与背离的两难抉择时,展现出他的宁舍骨肉、不舍寸土的国家大义,爱重情深的夫妻之情,难舍难分的父女之情。阵容上以老带新,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度梅”得主、著名文武老生王平领衔出演康熙皇帝,梅花奖得主吕洋饰演淑妃,“青京赛”金奖得主王嘉庆、闫虹羽、黄齐峰分饰葛尔丹、兰儿格格、费扬古。

 在《康熙大帝》完成排练、首演期间,该剧导演、当代著名戏曲导演艺术家谢平安因病辞世,该剧也成为谢导的最后一个作品。纪念谢平安导演。

两年来,天津京剧院多次就该剧举办研讨会,倾听专家和观众的意见建议,并在此基础上不断进行打磨提升,现摘取部分专家发言,以飨读者。

    家国大爱,演员出色

    薛若琳(中国艺术研究院原副院长,著名文艺评论家)

    京剧《康熙大帝》展示的康熙皇帝是一个既伟岸又亲和的一代帝王,他宁舍骨肉不舍国土,既雄才大略又有儿女亲情。他以江山一统的大局出发,决定嫁女,这是他的艰难选择,也使我们看到了一个成熟、决断的英雄,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人性化的帝王。无论从一度到二度,写得非常细腻,表现得非常深刻。王平的表演之好就不用说了,吕洋演的淑妃,她爱儿女又爱丈夫,不愿割舍女儿,嫁给一个把握不住自己的葛尔丹,但是,她只能服从丈夫的决定,她非常痛苦,并终于从痛苦中走出来,演得非常到位。闫虹羽演的女儿,活泼可爱,当父母矛盾、犹豫、痛苦时,她勇敢地站出来,愿为父王分忧,小木船的歌声时时响起,融入到这部戏的冲突中。王嘉庆饰演的葛尔丹表现了草原汉子的粗犷、野性。这些演员很有素养及艺术积累和艺术表现力,我记得李梦岚先生曾经说过:“做一位演员心里有事,眼里有劲。”他们做到了,所以非常高兴。

    气魄恢弘,独具匠心

    王蕴明(中国戏剧家协会原分党组副书记)

    对《康熙大帝》有三点感受,一是对戏的大气魄、大格局的总体艺术风格的营造,表现了一种国字和名气的时代追求,这个题材表现了清代康乾盛世,当代中国也正处在新中国的鼎盛时期,这种国家的意志、国家的统一、民族的统一体现了意气风发的时代精神。二是这个戏实现了成功塑造康熙人物形象和王平同志华丽转型的双赢结果。以王平同志的文武全才塑造了一个文治武功的康熙大帝,反过来又以康熙大帝的文治武功实现了文武双全的王平的华丽转身,这个特点在艺术表达上具有很突出鲜明的特点。三是这个戏的演员阵容整齐,全剧的场面规整、简洁、顺畅,音乐流畅、优美,舞美用大型地图做大幕和天幕非常好,体现了这个戏的风格,凸显了这个戏的特点,表达了一种很强烈的时代需求,有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一台好戏,打造精品

    龚和德(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

  《康熙大帝》有两点特别好。第一点是组织关系突出葛尔丹。第二点是在解决葛尔丹的问题上,康熙的思想是国家统一的大业是头等大事,同时写了他的儿女之情。重大的政治判断和人的正常的父女感情、母女感情,包括女儿对父亲的依恋等,组织分明。

  另外这个戏有两个特点,一个是顺畅通晓,让观众看得懂、进得去、真感动、得启示。另外一点就是主演的技艺发挥非常精彩,情景点和技巧点的安排有比较好的结合。这是一台好戏,我相信一边演出一边打磨,该剧一定能成为一台精品剧目。

    气象恢弘,富有韵味

    王安奎(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

 京剧《康熙大帝》让我受到了震撼,是一部很优秀的作品。作者在剧中做了许多历史虚构,我更看重剧中所表现出的艺术氛围。该剧体现出了康乾盛世的气象,有一种昂扬向上的精神。作者将间隔数年的历史事件融合到一起,虚写收复台湾,详写平定葛尔丹,体现出戏剧创作中的虚实照应,写法高明。该剧为王平量身定做,特别是围猎这场戏,王平的几个身段以及辫子功、刀花、击鼓,不但展现出了高超的传统京剧演出技艺,而且塑造出了康熙皇帝英勇坚毅的性格。这是在新编戏剧中值得提倡的。康熙和葛尔丹喝酒一场戏也是极有韵味的,体现出了二人的内心交锋。虚构的康熙女儿和亲故事,展现出了作为硬汉的康熙的心中柔情,使得该剧更有韵味。皇后与格格的情节也是极为必要,展现出了女人在战争中的情况,体现出了战争中磨灭人性的一面。该剧将宏大的主题简洁明了地表现了出来,具有一定的历史深度,为历史剧的创作提供了经验,做出了贡献。

   剧目优秀,再上高峰

  吕育忠(文化部艺术司副司长)

谈几点这出戏的感受。一是《康熙大帝》充分发挥周长赋老师刻画伟丈夫的优长。二是这出戏也结合了续正泰老师关于中国京剧的优秀基因在这个戏中的“植入”。续正泰老师在本剧走到今天的过程中起了大作用,他不仅提出了“小木船”的创意,提出了“击鼓”的创意,尤其是对京剧文武场的张扬和发挥,某种程度上发挥得淋漓尽致,令人敬佩。如果仅从今天的案头剧看,某种程度上这是一部优秀的作品,为以后其他院团的创作提供了一条非常有意义的借鉴,就是在一度创作的时候,其他的编导、音舞美全都介入其中,才能在舞台上真正展现出一部优秀作品的形象。再就是大家所说的包括王平在内的四位演员,一个大戏,四个演员,构建起这么宏大的事件,宏伟的场面,我觉得非常了不起。

    京剧辉煌,完美展示

    赓续华(《中国戏剧》主编,著名戏剧评论家)

《康熙大帝》把京剧的美展现了出来。一是该戏不仅行当齐全,而且生旦净丑分配得很合理,展示了京剧的完整性。二是文武老生精湛的表演,这是我们现在比较缺乏的东西,该戏中的演员一动一静都充满了魅力,我将之称为性格化的京剧演员。三是这出戏让我很感慨。康熙的一生是辉煌的一生:平定三藩、收复台湾、亲征葛尔丹。一生就是为了国家,做的都是一个帝王真正最应该关心的事。这也是康熙最伟大的地方。他的家国情怀是我们现在最需要的,他的辉煌也是我们这个时代在呼应的。因此,京剧的辉煌,康熙大帝的辉煌,还有天津京剧院称职的表演,都是值得我为之激动的。希望王平一定要把这出戏传给弟子,把这出戏演下去。

    宫廷大戏,题材突破

    王评章(福建省艺术研究院院长)

  《康熙大帝》有着大气派极致的表现,舞美、服装都非常美、非常精彩、非常壮观,演员非常好,从主演到配角都非常完美。这个本子的写作难度非常大,因为这个题材很难写,另外还要考虑到为王平量身打造,这个戏既有创作的独立性,又有为角、为人量身定做,这两个点都照顾到了,非常不容易。戏写得很简洁、很清晰、很有气势、很有气派,而且留下了很多的空间,我觉得是现代戏的一种新的突破。这个戏的主题、人物情节、情感都很饱满顺畅,不急不躁,稳妥有激情,而且有历史人物和历史时代那种责任在里面。王平的表演有无限的丰富性和可能性。耍枪、甩辫子、击鼓三个场面让我看到他身上还有无穷无尽的东西。京剧的技艺和情感在王平身上体现得非常精彩,因为只有技艺技巧越精彩越独到,他的人物形象才能越鲜明越突出。王平既融入了整个戏中,又超出了戏之上,他把观众带进了人物、带进了戏剧、带进了历史,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地方。

    主题积极,呈现精致

    梁波(天津市文化广播影视局原副局长,剧作家)

    《康熙大帝》中“华夏统一大入天”的主题非常明确,而且非常积极,是非常好的一台戏。这个戏脉络很清楚,人物设置非常精练。康熙皇帝“宁舍爱女不舍寸土”的抉择显示了康熙有智慧、有胆识、有霸气的一面,又非常有情感,人物形象饱满,舞台呈现精致。

    追求卓越,情节巧妙

    周育德(中国戏曲学院原院长,著名戏剧理论家)

  人都说,戏无理不服人,戏无情不动人,戏无技不惊人,在这些方面,《康熙大帝》都有热烈的追求,并且收到了相当的效果。入关以前,满族、蒙古族是战略伙伴关系,康熙时把这种关系提升到政治上的统一,结为一体。这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因此,把收复台湾、平定葛尔丹这两件事放在一起说是很能服人的。同时,该剧用足够的笔墨描写了康熙如何处理国家利益和亲情之间的矛盾,也是相当感人的。我们看京剧,不光是听唱,还要看点儿玩意儿,在这出戏里的辫子功、耍枪花、敲鼓中,都有所表现。该戏有匠心安排:一是康熙出猎一场,通过饮酒做政治性试探的一场,还有两个男人两个女人在四个角上各抒己见、各自抒情,但又有互相交流的一场,这种形式不是第一个创造,但运用在这里就觉着很有意思。二是该戏在生旦净丑方面都有不错的表现,有的还很精彩。三是音乐和舞美都是上乘之作,几乎无可挑剔,几近完美。

    立足本体,特色鲜明

    赵景勃(中国戏曲学院原副院长,京剧研究所所长)

    《康熙大帝》在创作上首先做到戏曲化,是突出角儿的,是突出技术的,在故事之上突出角儿的技艺。把这么一个复杂、庞杂的大背景居然能够凝聚在一人一事的戏剧规律上,这点是创作成功的。康熙、淑妃、葛尔丹、兰儿四个人物都是写得很成功。在情节设置上把收复台湾和漠北战争联结在一起,用收复台湾作为漠北战争的起因和打点,实写漠北战争,虚写收复台湾,情节跌宕、引人入胜。

    演绎精彩,创作典范

    周龙(中国戏曲学院原副院长)

    京剧《康熙大帝》再次证明,天津京剧院不愧是当今全国京剧院团中的一支劲旅,阵容齐整,文武兼备。该剧是天津京剧院继《华子良》、《香莲案》后推出的又一部力作。剧中塑造了一位在清代历史上文治武功皆有建树的帝王形象,既突出了人物图强安邦的政治智慧,又表现了人物父女情长、血性柔情的一面。该剧虽然是一部新编历史剧,但是剧本创作、整个舞台的呈现、声腔音乐形象的表演,都紧紧抓住京剧的本体。从传统中寻根觅迹,于传统中变化出新,给人一种老戏新演、老调新腔、陈中见新之感。王平是一位允文允武,不可多得的好演员,整出戏的表演、人物的塑造可圈可点。康熙的几段唱腔,从设计到演唱,张弛有度,流畅自然。王平在诠释中可以说是声情并茂、感人肺腑,让人听着过瘾。这出戏再一次发挥了王平扎实深厚的武功功底,把传统戏中很多技巧技法充分地运用到这出戏中。

    节奏鲜明,韵律别致

    刘秀荣(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

    《康熙大帝》全剧主题思想好,展现了康熙皇帝“舍小家保大家”的故事,很有现实意义。戏的结构清晰,承前启后,很清楚。全剧的节奏把握得很好,很顺畅。

    音乐唱腔有水平,有个性,特别是康熙皇帝的唱腔很雄伟、亮丽、有感染力。旋律别致,好听。配器以民乐为主,是京剧味,很顺耳。

    表演方面,在技巧运用上,看得出是下了功夫的,很符合人物身份,并且符合剧情。技巧、动作、身段运用得很巧妙,不是脱离剧情卖弄技巧。特别要提的是这个戏的群众场面处理得很好,与戏的风格很统一。舞台装置、服装、道具、灯光布景都很讲究,但不是华而不实,也不是大制作。这个戏的所有演员都很称职、到位、出色,王平更是文武全才的艺术家。

    大气流畅,好听好看

    张关正(中国戏曲学院教授)

    这是一台大气、流畅、好听、好看,充满津味的优秀的新剧目,有天津特色,这样一个重大的题材非常引人入胜,给人以很强的艺术享受。这个戏充分展示了津派京剧的特点,例如趟马、耍鞭子、群舞,非常好看,这就是京剧原来很重要的美,这些东西有点丢了,这个戏拾起来了,非常好。


    本版图片摄影:庞 剑  李 妮

天津演艺网

近期天津京剧院剧目信息


演出地点:天津滨湖剧院

演出剧目:

《杀四门》李孟阳

《探皇陵》左红莲

《女起解》张其婷

《望儿楼》李 宏、李 特


演出地点:天津滨湖剧院

演出剧目:

《天女散花》闫文倩

《打瓜园》韩岩松、白相龙

《追韩信》王志钢、司鸣、

万琳、马国祥

演出地点:天津滨湖剧院

演出剧目:

《访鼠测字》窦骞、马杰

《石秀探庄》王一、白相龙

《双下山》邵海龙、陈嫒

《钟馗嫁妹》黄齐峰

演出地点:天津滨湖剧院

演出剧目:《秦香莲》

主  演:赵芳媛、刘嘉欣、王帅军、

魏以刚、许佩文、史绍跃

演出地点:天津滨湖剧院

演出剧目:《琼林宴》

(问樵闹府·打棍出箱)


出品人  范恩源   

监  制  沈  岩、张正秋、

范殿铭、郑  芳


艺术顾问  谭元寿

改  编    刘连群

总导演    谭孝曾

执行导演  孙元喜

音乐整理  李凤阁

唱腔整理  续正泰、汤振刚

领衔主演  王  平  邓沐玮


主  演:王平 、邓沐玮、马国祥

窦  骞 、邵海龙 、程洪磊

赵芳嫒 、王晓睿 、时  维 

梁国辉 、司  鸣 


鼓  师  李凤阁、孙  永

琴  师  汤振刚


演出地点:天津滨湖剧院

演出剧目:《锯大缸》程萌

《别  窑》焦鹏飞、周兢

   《御果园》王嘉庆



特别鸣谢:

天津京剧院艺术室主任马载道老师提供宝贵资料



剧照来源于网络,版权属于作者

编辑:兰菀

点击“阅读原文”直接购票,在“国粹京剧”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