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送DD去幼儿园,班上来了一个新孩子。
我一进去,就看见娘俩在那僵持。
孩子坐地上拿只鞋嗷嗷哭:
“你帮我穿,就要你帮我穿”!
妈妈在旁边的矮凳正襟危坐:
“你自己的事情自己干,你会自己换鞋!”
哦,原来是因为换鞋。
只是,妈妈越是不为所动,孩子越是变本加厉,最后从地上站起来,挤进妈妈怀抱,妈妈也不抱她。
她又手脚并用,试图挂在妈妈身上,妈妈始终蒙娜丽莎的坐姿,不过全脸没有丁点微笑。
等我把DD送完下来,母女俩还在那儿僵持,只是孩子哭声更大了,老母亲的脸色更难看了。
着急上班,没空看后续,只知道后来幼儿园老师都被哭过来劝和了。
路上一边走,我一边琢磨这事儿。
我敢肯定,这一定是个一胎妈妈,还是个很爱孩子的一胎妈妈。
因为这跟当年我养CC的场景,简直一毛一样!
越琢磨越觉得,作为二胎妈妈,我必须分享一下我踩过的坑。
给CC当妈妈的时候,我特别容易跟老大较劲。
给DD当妈妈以后,我放的水有太平洋那么深。
为什么到了老二,我不再说
“你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
原因有二:
想想我们都是在什么场合下说这句话?
一般都是你心情不太好的时候。
如果你心情好,娃不提你可能也愿意上赶着帮忙。
但如果你心情烦躁,哪怕很顺手的事,也不想帮忙,硬要孩子自己做。
在某些特殊场合,甚至会被我们视作一种挑衅。
譬如,不想进幼儿园,磨磨叽叽的要条件——你帮我穿,我才去。
譬如,不想收玩具,拖拖拉拉隐形对抗——你帮我收,我才收。
每每这种时刻,我心里就会有一个小人蹦出来:你自己明明能做到,偏偏要我帮忙!我才不会让你得逞!
所以,我们义正言辞,你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所以,我们毫不退让,说了我不帮你,就不帮!
觉得如果妥协,自己就是输了,孩子就是得逞了。
而我们越是拒绝,越是冷酷,越是急于把孩子推出去,孩子越是扑上来,要你非帮不可。
因为这句话,本身就带有敌意……
虽然,我们拒绝的有理有据,虽然可能冠上“希望孩子独立”的好目的。
但其实,你去回想吧。
无论语气、表情都充满了不耐烦,包括我们内心的潜台词也是“你自己能做到的,
你就不应该来麻烦我。”
表面上是教育,实则是指控。
因为,我们忽略了一个重要事实——孩子请求你帮忙,说明他正在遇到困难。
我知道你肯定会说:不可能,我的要求都没超纲!穿个鞋,拿个东西,写个作业有什么难的?都是他能力范围内的。
这就是我养老大时,最大的误区。
困难,不仅是指这件事超出孩子的能力水平,还包括孩子的状态。
做事的能力是一种水平,做事时的情绪状态,也是一种水平。
这是我养到老二,才悟出来的一个道理。
如果我们看不到孩子的困难和需求,再明知孩子很不情愿、情绪很差的状态下,非逼孩子独立,那孩子感受的,就只有深深的敌意。
就会让孩子失去对父母的信任,感觉自己被抛弃。
所以,当你一脸严肃地说出“你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孩子激动的反抗时,于孩子来说,很可能就已经不再是“这件事我能不能自己做”,而是“妈妈还爱不爱我”的试探了。
孩子当然可以自己做,但如果每次试探都是失望,每次都被用力地推开——
他就会十分的委屈,会自我怀疑:
是不是我提的要求让妈妈生气了?
最后认定了一个事实:
别指望别人,别人靠不住,父母也不行,你求他们也没用,他们还会看你笑话……
慢慢的孩子跟父母之间就会形成一个消极的沟通方式,只说父母愿意听的、喜欢听的。
这也是为什么有很多年轻人对父母选择报喜不报忧。
因为害怕父母嫌麻烦,因为不想被父母嫌弃,因为不想体会失望,更因为害怕体验被人拒绝的羞耻感,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不配得感。
所以,硬着头皮,也要让自己独立起来。
而这样的独立,只不过是缺爱孩子的自我逞强。
本来一件事,对于孩子来说,他可以选择自己做,也可以选择去求助别人,或者花钱雇佣别人替他去做,甚至干脆不做,这是孩子自己的事情,由他自己决定。
而孩子需要的回应也是
你帮,或者不帮。
你当然可以拒绝,可以直接告诉孩子
“我现在在忙,没办法帮你”
或者
“我现在不想动”
。
但如果我们居高临下的评判TA,一副
“你自己明明能做到偏要麻烦别人”
的指责感。
在这种暗示下,孩子内心的潜台词就可能是:
“麻烦别人是不对的,找人帮忙是不应该的”、“寻求帮助意味着你的差的、弱的、不好的”、“自己的事情就得自己扛”。
这种评判声音的存在,慢慢就会让孩子有了求助羞耻感。
不敢麻烦别人,不会寻求帮助,更无法与他人建立信任和安全感,从而失去人际资源。
凡事自己扛,而不是协商各方资源。
这是每一个倔强孩子,刻进骨子里的养育印记。
有多少人即使人到中年,依然对于找人帮忙这件事羞于开口。
美国神经心理学家路易斯·科佐利诺曾说:一个孩子的生存竞争力,不取决于他自己能够做成多少事,而取决于他能够获得多少人的帮助。
想要成功最重要的一个能力,永远不是靠自己单打独斗出来的。
要知道,
独立很重要,但学会寻求帮助和合作也很重要。
真正的独立是
有能力、有意愿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遇到克服不了的困难,要勇于去求助。
能力不够的时候;
意愿不足的时候;
都是可以说出来求助的:
很多时候,不是孩子不好好说胡乱发脾气,只是没人告诉他们,这些时候,都是可以“求助”的。
导致,
孩子的情绪永远会比语言更先一步。
遇见作业比较多,题比较难,乐高怎么也搭不好,他们会急躁、会发脾气,一边抗拒着不想做,一边又不得不做,最后选择摔摔打打地做。
大人一看孩子做自己该的事还乱发脾气,也就烦了:
“你干你自己的事,闹什么气,急有什么用,有事不会好好说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