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CC爸妈
“中国父母学习计划”推行者,C爸-中国医科大学硕士,C妈-报社育儿主编,畅销书《家长好脾气,才有好教育》作者,太多人指挥你如何养孩子,却从没人教你如何做父母,加入我们一起少走弯路。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天津广播  ·  哏儿 | 天津地铁将出现“天津话”报站! ·  12 小时前  
天津日报  ·  14℃!天津要升温了 ·  昨天  
生态梦网  ·  揭秘!生态城首个国家级绿色工厂长这样... ·  3 天前  
生态梦网  ·  总投资超6.86亿!北塘古镇又有新动作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CC爸妈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没想到这句“毒”鸡汤,害了娃十年

CC爸妈  · 公众号  ·  · 2024-11-04 09:58

正文




❤️连夜退掉双十一下单的童装,因为森林堂首播明天来啦!
力度有多大呢?小伙伴们摩拳擦掌准备囤到明年春天了!
花小钱让孩子穿舒服体面的思路打开后,养娃成本瞬间就打下来了! (提前剧透看这里👉 森林堂
双十一接近尾声,最后一场还有个大漏可捡——一直催学习机的,我找到了更适合大部分娃的辅导机!
不贵,但能最大限度解放辅导作业,唤醒娃自学的内驱力,可以期待下!

上周送DD去幼儿园,班上来了一个新孩子。

我一进去,就看见娘俩在那僵持。

孩子坐地上拿只鞋嗷嗷哭: “你帮我穿,就要你帮我穿”!

妈妈在旁边的矮凳正襟危坐: “你自己的事情自己干,你会自己换鞋!”

哦,原来是因为换鞋。

只是,妈妈越是不为所动,孩子越是变本加厉,最后从地上站起来,挤进妈妈怀抱,妈妈也不抱她。

她又手脚并用,试图挂在妈妈身上,妈妈始终蒙娜丽莎的坐姿,不过全脸没有丁点微笑。

等我把DD送完下来,母女俩还在那儿僵持,只是孩子哭声更大了,老母亲的脸色更难看了。

着急上班,没空看后续,只知道后来幼儿园老师都被哭过来劝和了。

路上一边走,我一边琢磨这事儿。

我敢肯定,这一定是个一胎妈妈,还是个很爱孩子的一胎妈妈。

因为这跟当年我养CC的场景,简直一毛一样!

越琢磨越觉得,作为二胎妈妈,我必须分享一下我踩过的坑。

给CC当妈妈的时候,我特别容易跟老大较劲。

给DD当妈妈以后,我放的水有太平洋那么深。

为什么到了老二,我不再说 “你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原因有二:

01

“你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句话,本身就带有敌意

想想我们都是在什么场合下说这句话?

一般都是你心情不太好的时候。

如果你心情好,娃不提你可能也愿意上赶着帮忙。

但如果你心情烦躁,哪怕很顺手的事,也不想帮忙,硬要孩子自己做。

在某些特殊场合,甚至会被我们视作一种挑衅。

譬如,不想进幼儿园,磨磨叽叽的要条件——你帮我穿,我才去。

譬如,不想收玩具,拖拖拉拉隐形对抗——你帮我收,我才收。

每每这种时刻,我心里就会有一个小人蹦出来:你自己明明能做到,偏偏要我帮忙!我才不会让你得逞!

所以,我们义正言辞,你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所以,我们毫不退让,说了我不帮你,就不帮!

觉得如果妥协,自己就是输了,孩子就是得逞了。

而我们越是拒绝,越是冷酷,越是急于把孩子推出去,孩子越是扑上来,要你非帮不可。

因为这句话,本身就带有敌意……

虽然,我们拒绝的有理有据,虽然可能冠上“希望孩子独立”的好目的。

但其实,你去回想吧。

无论语气、表情都充满了不耐烦,包括我们内心的潜台词也是“你自己能做到的, 你就不应该来麻烦我。”

表面上是教育,实则是指控。

因为,我们忽略了一个重要事实——孩子请求你帮忙,说明他正在遇到困难。

我知道你肯定会说:不可能,我的要求都没超纲!穿个鞋,拿个东西,写个作业有什么难的?都是他能力范围内的。

这就是我养老大时,最大的误区。

困难,不仅是指这件事超出孩子的能力水平,还包括孩子的状态。

做事的能力是一种水平,做事时的情绪状态,也是一种水平。

这是我养到老二,才悟出来的一个道理。

如果我们看不到孩子的困难和需求,再明知孩子很不情愿、情绪很差的状态下,非逼孩子独立,那孩子感受的,就只有深深的敌意。

就会让孩子失去对父母的信任,感觉自己被抛弃。

所以,当你一脸严肃地说出“你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孩子激动的反抗时,于孩子来说,很可能就已经不再是“这件事我能不能自己做”,而是“妈妈还爱不爱我”的试探了。

孩子当然可以自己做,但如果每次试探都是失望,每次都被用力地推开——

他就会十分的委屈,会自我怀疑: 是不是我提的要求让妈妈生气了?

最后认定了一个事实: 别指望别人,别人靠不住,父母也不行,你求他们也没用,他们还会看你笑话……

慢慢的孩子跟父母之间就会形成一个消极的沟通方式,只说父母愿意听的、喜欢听的。

这也是为什么有很多年轻人对父母选择报喜不报忧。

因为害怕父母嫌麻烦,因为不想被父母嫌弃,因为不想体会失望,更因为害怕体验被人拒绝的羞耻感,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不配得感。

所以,硬着头皮,也要让自己独立起来。

而这样的独立,只不过是缺爱孩子的自我逞强。

02

这句话暗含着一种评判和指责

本来一件事,对于孩子来说,他可以选择自己做,也可以选择去求助别人,或者花钱雇佣别人替他去做,甚至干脆不做,这是孩子自己的事情,由他自己决定。

而孩子需要的回应也是 你帮,或者不帮。

你当然可以拒绝,可以直接告诉孩子 “我现在在忙,没办法帮你” 或者 “我现在不想动”

但如果我们居高临下的评判TA,一副 “你自己明明能做到偏要麻烦别人” 的指责感。

在这种暗示下,孩子内心的潜台词就可能是: “麻烦别人是不对的,找人帮忙是不应该的”、“寻求帮助意味着你的差的、弱的、不好的”、“自己的事情就得自己扛”。

这种评判声音的存在,慢慢就会让孩子有了求助羞耻感。

不敢麻烦别人,不会寻求帮助,更无法与他人建立信任和安全感,从而失去人际资源。

凡事自己扛,而不是协商各方资源。

这是每一个倔强孩子,刻进骨子里的养育印记。

有多少人即使人到中年,依然对于找人帮忙这件事羞于开口。
美国神经心理学家路易斯·科佐利诺曾说:一个孩子的生存竞争力,不取决于他自己能够做成多少事,而取决于他能够获得多少人的帮助。
想要成功最重要的一个能力,永远不是靠自己单打独斗出来的。
要知道, 独立很重要,但学会寻求帮助和合作也很重要。
所以作为父母,我们要传递给孩子一个观念:

真正的独立是 有能力、有意愿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遇到克服不了的困难,要勇于去求助。

能力不够的时候;

意愿不足的时候;

都是可以说出来求助的:

  • “这个太难了,我需要帮助”。

  • “我现在实在不想写作业/收玩具,能不能帮助/协助我”?

很多时候,不是孩子不好好说胡乱发脾气,只是没人告诉他们,这些时候,都是可以“求助”的。

导致, 孩子的情绪永远会比语言更先一步。

遇见作业比较多,题比较难,乐高怎么也搭不好,他们会急躁、会发脾气,一边抗拒着不想做,一边又不得不做,最后选择摔摔打打地做。

大人一看孩子做自己该的事还乱发脾气,也就烦了: “你干你自己的事,闹什么气,急有什么用,有事不会好好说吗?”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