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本海默》电影剧照
好的电影意味深长,能够让人共情,
令人反思,
使人明智。带有一定真实性质的好电影,便如同一部栩栩如生的史书或者传记,映射着个人与时代的面貌。
本文以《奥本海默》为谈论起点,在对电影主人公奥本海默和电影导演诺兰的叙述中,思考好电影的价值意义。人能够在观影中体验历史场景,体会道德困境背后终极议题的深刻内涵,这便是《奥本海默》这类好电影的分量。
好电影的分量
文
|
续音
本文刊登于《随笔》2025年第1期
看了电影《奥本海默》,主人公的形象驻于脑海,驱使我又读了一点记叙这位科学家的文字,对于一个之前基本不了解的人物和一段往事,多了些许认知,震撼了也痛楚了我的内心。据报此事在美国近期又掀起了一阵波澜。二〇二四年十月八日,美国《纽约时报》网站有一篇报道:
The Red Identity of J. Robert Oppenheimer: A
Complex Legacy
(《奥本海默的红色身份:复杂的遗产》)
,看来奥本海默确是一个值得怀念、思索的人物。
《奥本海默》电影海报
罗伯特·奥本海默被称为“原子弹之父”,曾在美国和欧洲多地受教,是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曼哈顿计划”首席科学家、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院长,他主导的国家实验室于一九四五年制造出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与他的贡献同样引人注目的是随之而来他的煎熬与遭遇。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麦卡锡主义的毒化氛围下,由于奥本海默的妻子及亲友中有多位美共成员
(这当然也意味着他本人的政治倾向)
,他被诬告为“亲共”“叛国”,还被秘密组成的调查委员会进行调查,专设听证会对他进行政治审讯,长达近两个月之久。奥本海默被宣布无罪,但吊销了“安全特许权”
(允许参与研发管理并接触最高机密的许可)
,九年后被平反,他晚年离群索居。到二〇二二年,吊销他安全特许权的决定才被美国政府撤销,兹时他已去世五十五年,此案可谓余韵悠长。
1946年的罗伯特·奥本海默
编剧兼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尽人皆知,属于中生代导演中的大佬,创造过极成功的票房纪录。他的成就与他早年受过系统的英国文学教育,而且在年少时就摆弄父亲的电影机不无关系。他热衷于自编自导,对电影理念到制作技术各个环节熟稔。他的题材选择活泛而不失分量,叫座兼叫好。他常常挑战观众的惯性思维,却又不使你困惑,出乎意料而在适意之中。从我们熟悉的电影《蝙蝠侠三部曲》《敦刻尔克》《盗梦空间》等影片可以看出,科幻、现实、历史,出入无间,游刃有余,你会觉得他驾驭电影的能力几乎无限。
在《奥本海默》中,诺兰把目光转向了一个不平凡的物理学家:他的天才和他的人性,他的政治良心与科学追求,他的人生磨难和他的殉道精神,以及那个时代的美国政治。
对科学家其人有不同的说法,综合起来不外几点:在政治态度上,他受左翼人士环绕影响;在性格上,他有些神经质,曾经有毒死老师的想法和实施;在趣味上,他涉猎广泛,艾略特、毕加索、荣格、《资本论》、梵文、荷兰语、《春之祭》、牛仔生活,都在他兴趣之内;在生活上,他比较放荡,女友为他自杀。对于这些猛料,编导均有涉及,却并未咀嚼、夸大、陶醉于其中。相反诺兰告诉我们,奥本海默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他是第一个把量子物理学引进美国的人,他是“曼哈顿计划”的领头人,是原子弹从无到有的试验领导者,他与陷害他的想钻进内阁的路易斯·施特劳斯相比,始终守持在忠诚、专注、团结、人道主义的高点上。看过电影的人都忘不了他与杜鲁门的见面,那是在广岛原子弹爆炸之后,他不以民族英雄自居反而像个罪人。当杜鲁门说你挽救了许多美国人的生命时,他说我感觉自己的手沾满鲜血!他向美国总统表达了希望进行国际合作来限制原子武器使用的愿望。他肯定流泪了,电影没有渲染这个细节,只在他关门离开的那一刻,杜鲁门说:“不要让那个爱哭鬼再来了。”
《奥本海默》电影剧照
这部电影完成于二〇二三年,中国几乎同步上映。诺兰品味纯正,三小时的时间里,他客观、冷静、理性地回顾了这位科学家从求学到恋爱到受命到试爆到受审到心力交瘁的多半生。片中充满转瞬即逝的密集信息量、激烈迅疾的争论对话,关于科学、阵营、阴谋、正义,目不暇接,紧凑得无暇思索和叹息。没有虚张声势、故弄玄虚,但是,观念的对立、道义的相持、人性的高下,把纯真科学家与政客小人之间的冲突,处理得比剑拔弩张还要剑拔弩张。总之,这是一部沉重的电影,沉重得让你窒息,张力大得让你紧绷,但你的眼睛一分钟也不愿离开。
《奥本海默》电影剧照
科学家的故事本不是电影的强项,但是导演诺兰却有这个能力和自信,如今全球票房已高达十几亿美元,大大出乎所有人意料,包括他自己。接受美学强调观众与编导的共同创造,诺兰懂得观众尊重观众,既迎合你,又给予你。他在一次采访中说,“给观众留下什么非常重要”。常常有人把电影分为大众娱乐片、小众文艺片等,而这种传统的市场定位法却屡屡被现实驳倒:说小众而观众不少,说大众却大众无多。“就是个娱乐片,一笑而已”,这种让人笑不出来的无能无识之见,耽误了多少艺术家和观众,浪费了多少金钱和时间。
电影诞生近一百三十年,好影片层出不穷,从未让观众失望过。在几乎没有间离的环境中,沉浸于别样的人生,与之共情绪,共痛彻,共欣慰,共叹息,确实是一种高级享受高级娱乐。电影不会输给任何艺术品种,且不说它创造的产业之巨大,明星之辉煌!即便在随时可以各种媒介观影的今天,公共电影院仍然以它的优越性成为刚性需求:两三个小时,几十元票价,假日节日,家庭聚会;拍拖心情,是交流又是共赏。可是切莫以为你喂什么观众就得吃什么,同样是搞笑或是催泪,同样是视觉冲击或是穿越时空,高低与深浅、空洞与丰满的差异,大了去了。乘兴而来、扫兴而归,不是常有的事吗?他这次失望了,下一次,下下次,他会谨慎聪明起来,他会选择放弃。
读史使人明智。中华民族走了几千年到今天,有过辉煌,有过混战,有过凋敝,有过屈辱,但从未缺少过奋争、思考、开拓。庙堂之上、草莽之中,都有过推动历史前进的人物,他们的浮沉人生,如果能得到今天电影艺术家的更多眷顾,通过电影进入大众文化的畛域,让他们的事迹感动一代代后人,激励一批批观众,让人们有所共情有所记取,为之激发为之思索,那将是电影之幸!观众之幸!当然,期待生动而有分量的影片,我们首先需要有担当有识见的大电影艺术家。
·END·
编辑:揭莉琳
审核:王铮锴
实习生:陈灵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