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并不是我们生活和工作中所有事情的目标。如果你试图赢下所有事情,你必然会在一些真正重要的事上走上失败之路。
文 / Edmond Lau 硅谷工程师
我是一个喜欢说服别人的人。
事实上,在我的高中和大学生涯,我在辩论队呆了5年多,真的是很享受这段时光。周末的时候,我们会跟附近学校打辩论赛,辩论的话题都是一些非常重要的社会议题。比如:人类基因工程真的合乎道义吗?美国有没有权力通过经济制裁实现自身的外交目的?在刑罚体系下,青少年犯罪是否应该被视为与成人一样?
对我个人而言,辩论是我在高中生涯参与过的唯一一个有价值的社团活动。它教会了我如何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如何做好公众演讲、如何组织自己的写作以及如何通过逻辑和修辞去说服我的听众。
但与此同时,辩论也让我养成了一个坏习惯——说起来有点讽刺,辩论让我在个人生活和工作中的有效沟通变得更加困难——我最后花了很多年才改掉这个习惯。
辩论让我习惯于为每一个论点据理力争,并试图将它们全部赢下。这就慢慢演变成一种情况:即便我对自己的站位(正方或反方)并不完全信服,我还是会不遗余力地去为之争辩——因为在一些辩论比赛中,我们会交替正反方位置,所以个人对议题的看法是无关紧要的,我们要做的就是在辩论一个话题的正反两面时都能表现出色。同时,辩论还教会了我:永远不要承认你的对手是正确的。
但事实上,赢并不是我们生活和工作中所有事情的目标。如果你试图赢下所有事情,你必然会在一些真正重要的事上走上失败之路。
对大多数领导者而言,阻碍他们取得进一步成功的原因之一就是想在太多事情上获胜,这几乎成了他们的一种行为特质。
当有人终于承认做了一个错误决定时,而它又恰恰是你之前极力辩驳的,强烈的取胜欲会让你不停地说出“你看你看,我早就告诉过你!”这类的话。这样的情绪会让你看低或者忽视周遭的朋友或同事,同时还自觉高人一等。更重要的是,当你真正需要对某件事负责或者你的确错了的时候,这种情绪会让你逃避责任。
正是这种不断想赢的欲望——不管获胜的事情本身重要与否——困扰了许许多多的成功人士。不幸的是,我们诸多人际关系的互动性质并不是交易导向,这跟辩论不一样。辩论就是在那45分钟里,你要么赢要么输,不管结果如何,日子还是照样过。而在我们的个人生活和工作中,今天的互动直接影响着明天。
我的妻子会告诉你,当过去的我试图在每件事上都想说服她时(即便有的时候我知道自己是错的),那个我是多么令人讨厌!但对当时的我来说,这种互动纯粹就是一次智力训练——很好玩,而且我很擅长。
过了好多年我才意识到这种方式事实上限制了我们交流的开放性。如果事事都想着赢,我就会为每一次的交流都额外花费精力,同时还抑制了对方(比如我的妻子)交流想法的欲望——说到底,如果你知道我会去事事争辩时,你压根犯不着跟我提供诚实的反馈吧?而当交流出现了问题,成长也就停滞了。
设想在工作中碰到的一个冲突场景:你耗费着大量精力说服同事用你认为正确的方式做某件事。可能你在争辩产品的某个功能应该怎样实现、系统应该怎样搭建,或者你在跟另一位工程师或产品经理吵着谁应该成为小组的领导,或者你只是想在同事的提议里挑刺……
此时请你按下“Pause(暂停)”键,问自己一个问题——“我在这次互动中的终极目的是什么?”
你的目标是让事情按照你的方式或者你认为正确的方式完成,还是你真的在考虑更加重要的东西?举例来说,如果你的目标是打造一支成功的团队,让你的队友真正为自己去思考和学习或许才是比较有效的方式;如果你的目标是做一款人见人爱的产品,比较好的精力分配方式是更关注头脑风暴和其他每一个成员的想法,而非坚持己见。
不管你的目标是什么,一定要明确一件事——“说服别人(“你赢了”)能否让你离目标更近一步?”
当你停下来开始思考时,你会发现在所有互动中都取胜,一点也不会帮助你达成目标。如果你碰到这样的情况,我这儿有两条建议提供给你:
这两个处理方式让我在工作中成为一个更好的领导。当有人提出跟我内心想法不一样的意见时,我会先想是什么原因让对方作出这样的论断,而不是彻底否定对方,这种方式经常让我看到一些平时忽视的东西。
同样地,总是先关注一项提议的积极面,而非通过指出其中的些许错误以证明自己正确,由此传递的正能量往往会带来更多高质量的想法。
人际关系——不管是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并不是关于输赢,也不关乎正确或错误,而在于能否实现你真正在意的目标,它靠的是长久的经营,而非一时的胜负。
(本文由本刊资深编辑潘鑫磊编译自The Effective Engineer)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