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科Way
“科way”是专注于科技创新的官方媒体平台。链接最新的双创政策与最深的科创思潮,推送最值得关注的科技科普信息。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浪科技  ·  【#DeepSeek已进军中东#:已在沙特阿 ... ·  2 天前  
新浪科技  ·  【#腾讯云上线DeepSeek接口#:率先支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科Way

变革时代需要重新认识创新——21位全球科技创新智库专家观点采撷

科Way  · 公众号  · 科技媒体  · 2017-06-20 11:04

正文

“2017科技创新智库国际研讨会”圆满落幕,21位演讲嘉宾发表了精彩演讲。我们从各位专家的发言中,整理出若干印象深刻的思想洞见。大会圆满落幕,思想仍在继续。



▶ 创新政策:经济研究见解

Bronwyn H. Hall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经济系荣休教授,《创新经济学手册》主编

1、创新不完全是一个经济问题。很多时候创新来自好奇心驱动,但创新确实需要经济支持。

2、仅看研发投入不足以度量创新。欧盟委员会对于创新的测度标准包括专利产出、就业贡献和经济贡献等。

3、市场往往过高期望研发的投资回报率,同时过低估计研发的不确定性。

4、政府促进创新的主要做法包括降低创新成本、建设创新友好的市场结构、保护知识产权、引导创新需求和提供稳定的外部环境等。应注意避免政策的矛盾和冲突。

5、企业创新远比研发本身更复杂,更宏观。收入产出比(不是以规模而是以价值驱动的收入增长)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企业创新成效。



创新政策:挑战与未来

胡志坚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

1、我们正处在第五次创新浪潮前期向后期的转折点上,需要在此背景下对创新和发展进行理解。

2、下一轮技术革命将在2035-2040年发生,而这一轮产业变革当前正在发生。

3、创新浪潮前期阶段,发展动能主要来自对技术的预期和想象,新的经济部门纷纷涌现。创新浪潮后期阶段,发展动能主要来自技术向已有经济部门的全方位扩散和渗透。

4、政府要有积极接受创新的“企业家精神”,同时也要谨慎管理,即以“放”为主的“放、管、服”。

5、面对抵制创新的惰性社会思潮,政府既要树立坚定的改革决心,也要控制好创新的负外部性,引导创新向创造性、包容性而非破坏性的方向发展。



▶ 全球创新治理和创新政策

Darrell M. West

布鲁金斯学会政府研究项目副主席兼主任、科技创新中心创始主任

1、国际化城市集聚创新要素,发挥创新枢纽功能需要高质量的决策支持。上海科技创新中心指数可以作为研究上海创新优势与不足的有效基准工具。

2、变革时代政府治理的主要挑战在于城乡分化、代际冲突和教育鸿沟三个方面。政府要确保更多人能从技术进步中受益。

3、未来的教育将向终身学习、时刻学习变革。成人教育和在职教育在新时代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应当成为一种普惠的社会福利。

4、中国企业开发无人驾驶汽车需要跟数十个不同政府部门打交道,政府在创新中 需要发挥更好的作用。

5、近期中国重要的创新发展将集中在互联网应用、智能物联和电子商务等三个领域。


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战略与实践

骆大进

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所长

1、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关键是要成为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枢纽,涌现出标志性的机构、企业和人物。

2、上海未来发展面临高科技的进步、人口增长的弱化、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和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等挑战,建设科技创新中心是应对挑战的主动作为。

3、科技创新中心既要有硬实力,更要有软实力,要在全球知识体系、产业体系、创新创业体系和城市体系中扮演重要节点和枢纽角色。

4、科技创新不等于科技的创新,要坚持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

5、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难点和突破口在于创新主体、创新人才、创新服务和创新制度等四大方面,要把推进创新治理能力现代化摆在突出位置。



▶ 未来城市——对城市创新系统的影响

Knut K oschatzky

弗劳恩霍夫系统和创新研究所ISI,政策 - 产业 - 创新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1、城市是全世界的增长枢纽和新理念新方案的实验地,也是开放型合作创新的最重要场所。

2、发明的核心在于新颖,创新的核心在于新颖性与市场价值的结合。城市不仅是一个生产系统,也是一个创新体系,同时还是创新的领先市场。

3、城市创新系统的四大要素包括公共机构架构、激励机制、技能和创造力,以及文化独特性。

4、城市创新应注重空间规划,充分发挥就近优势和辐射效应,以更好利用全球化的知识、资源和市场。

5、城市创新应注重发挥企业、科研机构等不同参与者之间的聚合效应,尤其是非技术性的组织模式的创新。



▶ 中国区域创新体系与影响因素

吕  薇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创新发展研究部部长、研究员

1.区域创新能力普遍提升,形成少数创新中心和一批创新型城市,但地区间差距较大,东南沿海地区的创新要素集聚度远高于中西部地区。

2.未来,科技资源和创新要素的配置机制要从计划配置向市场配置转化。创新要素将向转型较快的市场经济发达地区集聚,但政府长期布局的科技基础设施仍将发挥作用。

3.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创新要素在全球范围配置,哪里环境好,就向哪里流,而一些原本科技资源匮乏的地区,可以通过改善创新生态环境,吸引大量国内外创新要素。

4.每一个城市未必需要拥有完备的科技基础设施,关键是要打破行政壁垒,消除创新要素流动的障碍,并且建立开放创新体系,有效利用国内外的创新资源。

5.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要在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和人才政策、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发挥作用。


▶ 大都市在全球创新网络中的作用

Steven Popper

兰德公司高级经济学家

1.创新是一种动态的,演化的过程。它依赖于本地特质的演化,是一个发现行为,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人们偶然触发的结果。

2.创新活动要结合使用本地化资源和全球化资源,这一结合对创新者来说是巨大的资产。

3.利用全球化资产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并能获得额外的市场,在投资和融资领域获得更好的收益。

4.美国较为成功的创新集群都是像一颗种子一样自发而生,慢慢成长起来的。

5.未来10年~20年,大都市仍然会是最重要的科技创新的策源地,创新政策的孵化地以及产业活动的集聚地。



▶ 基于全球城市竞争力指数和城市感知调查的上海城市力量和感知形象

Hiroo Ichikawa

明治大学城市政策专业教授,明治大学管治研究院院长,日本森纪念财团执行董事

1.根据GPCI指数排名,上海的城市竞争力已从2008年的第25位上升到2016年的第12位,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

2.上海在人力资本、市场规模、交通可达性等16个子项上具有一定的优势,在营商环境,工作环境、生态环境等11个子项上与纽约、伦敦等城市仍具有差距。

3.研究表明,对于一个城市的印象与受访者是否造访过此地有着密切的关联,西方国家的受访者和亚洲国家的受访者对于同一个城市的印象也是不同的。

4.更能吸引人才的城市更具创新力。



▶ 管理颠覆性创新

Claude Leglise

斯坦福国际研究院,创新领导力中心执行董事

1.创新是新客户的价值在市场中的建立和传播,而这种价值是由持续稳定的商业模式所创造的。

2.创新是流程的结晶,很少是因为幸运或者灵光乍现、醍醐灌顶所导致的。

3.全世界不到3%的专利有真正的商业价值。科学家、工程师、医生创造了很多专利,但其中很大一部分并不一定能造福社会。

4.斯坦福研究院认为创新活动的五大原则是:(1)发现重要的客户和市场需求;(2)价值创造;(3)创新冠军,也就是要有创新的领军人物;(4)组建创新团队;(5)形成创新联盟。

5.我们推崇开放式创新是因为大部分最聪明的人都在其他地方。



▶ 澳大利亚—中国产业参与创新:火炬创新园区

Warwick Dawson

新南威尔士大学研究策略与合作部总监

我们把大学的研究和技术与公司结合起来,聆听公司的心声,理解他们的需求,把研究与技术转化为可用的产品。


▶ 面向全球创新中心的城市建设

陈  劲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创新创业与战略系教授,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主任

1.中国是创新的供给能力和需求能力都很强的国家。

2.城市是要素集聚最佳的载体,是资源利用效率最大的现代组织。

3.中国自主创新的重大机遇不仅仅是工业化,城市化是自主创新的重大选择。城镇化为自主创新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创新机遇。

4.物理空间、创新空间、赛博(Cyber)空间和社会心智空间是城市规划框架的四个空间理论。

5.纽约的人文精神和居民互动性、硅谷的高科技和流动性以及布里斯班的绿色和智慧是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理想的城市条件。



▶ 改进创新过程的新方法

Petra Ahrweiler

欧洲技术与创新评估研究院院长

打造创新型城市,我建议要建立一个城市科学实验室,使用大数据和信息来模拟城市创新发展的情况。同时,我们需要通过调查、研究等方法获得更多细节性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评估,看这些不同层次的信息对于城市的价值意味着什么。


▶ 科技产业变革中的创新决策与第三方角色

郭  哲

中国科协调研宣传部部长,科技政策专家

1.对于中国国家创新体系来讲,应该成为更加柔性,更加富有包容性,更加稳健的一个创新体系。它必须依赖于多元主体参与,政府职能的有序转变,政府和市场的积极互动和响应,并且在全球化中和全世界各个国家、地区一起来推动整个决策的科学化。

2.一个国家如何接入全球创新网络,在开放中集成全球智慧,配置全球研发资源,与全球共赢等都值得关注,特别是政府公共政策和创新政策的制定,要摆脱过去传统上依靠研发领域专家的单一决策,更多转移到对于快速变化的市场特别是企业创新需求的快速响应,这是一个 根本性的重大变化。

3.随着以人工智能、脑科学为基础的技术突破,人类思考决策的事情完全可以交给机器决策,这对创新决策也具有颠覆性的影响意义。

4.我们再用工业化时期机械论或者还原论的眼光,看待当代产业变革已经不合时宜,我们应该用更加系统的方法,与当代科技变革耦合起来,来重新认识现在这种创新的时代特征。




▶ 开放科学推动科学进步

Ed Gerstner

《自然》杂志社大中华区科研执行主编

我们渴望得到一些非常伟大的新的研究结论,例如,关于这个宇宙的新事物,如何发现这些新事物?这些新事物往往不存在于那些热点领域而是在大家所忽略的研究领域,所以我对研究者的建议是:你所做的研究应该努力回答那些促使你好奇心爆发的问题,不管是什么问题,如果你被强大的好奇心驱使,有强大的动力去学习,你一定会发现一个有价值的结果,这可能不是你最初的意图,但是你发现的东西可能比你预期的更加深刻。



▶ 创新发展政策:中国的政策实践

穆荣平

中国科学院创新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

1.创新是一个复杂价值创造的过程,包括了科学价值、技术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等所有价值创造活动。政策就是能够使价值创造活动效率更高、效益更好,所以我觉得不同价值创造有相应的价值创造活动和利益相关者,创新政策也应针对不同的情况来设计。

2.我们很有必要回顾和修改创新政策,我们要从五大创新理念出发进行政策的不断更新,还要鼓励地方政府推动全面的创新和改革,我们知道在创新方面中央政府花的钱没有地方政府多,我们认为地方政府应该在推动创新方面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

3.中国创新政策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社会价值体系的改变。



催生新增长引擎的全球绿色科技合作

Jin-Gyu Jang

韩国科学与技术政策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在跨国绿色技术合作中,我想给出两点建议:第一是我们需要建立可靠的、客观的技术评估体系;第二是我们需要可靠的测试系统,来帮助我们降低国家之间的技术壁垒,加速技术转移,实现共赢。



为科技创新领域的国际合作开发新的政策框架以应对重大挑战

Mario Cervantes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高级经济学家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