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育幼难”,以往是世界难题,特别是双胞胎幼仔,需要定期从熊猫妈妈怀中轮换宝宝。这项工作看似简单,但因为成年大熊猫有攻击性,饲养员其实是面临危险的。
而来自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的消息:今年到目前,研究中心已经迎来了10胎15只熊猫宝宝的降生,其中有5对是双胞胎。他们是如何破解这个难题的,一起来看。
双胞胎出生后,大熊猫妈妈一般同时只会照顾一个宝宝。为了让两个宝宝都能得到母爱,每隔24小时,饲养员就要从妈妈手中轮换一次幼仔。而哺乳期的熊猫妈妈具有强大的攻击性。
△“得手”之后,迅速“逃”离
交换幼仔后,其中的一个宝宝就需要“奶爸奶妈”照顾了。经过多年科研,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的人工育幼技术已经很成熟。来看看“奶爸奶妈”究竟是怎样给宝宝们喂奶、排便的。
对于熊猫宝宝来说,每天什么事都不用想,只需要舒舒服服地睡大觉。午睡后,又该吃奶了,不过,吃奶前要先排便,这是为了促进消化。
排便,饲养员们靠的是模仿熊猫妈妈用舌头给宝宝舔的那个姿势,用棉球不停敲击宝宝的肛门四周,它就能顺利排便了。每个宝宝排便的频率也不一样,刚出生的,每天要排七八次;到了两三个月大,每天就排三次。
接下来,就是一天中最期待的时刻。别看它们只有两个月大,吃奶的动作已经非常娴熟,在这里生活,宝宝们都得学会用奶嘴。
“奶爸奶妈”给宝宝喂奶也有窍门,不仅要掌握好每个宝贝的吞咽速度,而且还得吊吊它们胃口,不能一次吃太饱,得形成规律的吃奶习惯。到了四个月大时,宝宝就可以离开人工育婴室,到熊猫幼儿园生活了。
攻克大熊猫科研三大难题
可以说,经过多年努力,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已经攻克了关于大熊猫的三大科研难题:除了刚刚说的“育幼难”,还有“发情难”和“配种受孕难”。
1990年以前,圈养雌性大熊猫能正常发情、受孕产仔的仅24%,雄性大熊猫能自然交配的只有10%,幼仔成活到半岁的仅35%。
造成“三难”的主要原因是:
缺乏科学的饲养方法,加上雌性大熊猫一年仅一次发情期,且雌雄大熊猫发情高潮期不同步,选择性较强,稍有不满便会打架;
大熊猫排卵期也仅有几个小时,因缺乏科学的监测方法,很难把握配种时机;
弃仔是大熊猫产后常见的现象,主要是因为大熊猫育幼能力低,生双胞胎后只能同时照顾一个幼仔。
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采取措施攻克难题:
研制最佳饲料配方开始,促进大熊猫的正常发情;
加强雄性大熊猫的后肢力量训练,让它们能自然交配;
改善初生仔人工哺育技术,攻克多个技术难关;
重点关注大熊猫心理健康,通过爱心饲喂、语言交流、眼神交流等,增加饲养员与大熊猫的信任度。
通过多年努力,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90%的育龄雌性大熊猫均能正常发情;所有育龄雄性大熊猫能自然交配;人工育幼成活率达99%以上。
首次野外引种大熊猫即将产仔
此外,研究人员介绍,首次通过野外引种的雌性大熊猫“草草”,今年上半年在野外成功与野生大熊猫自然交配,近期将产仔。如果产仔成功,将是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的又一科研突破,能改善圈养大熊猫的遗传关系。同时,为野化放归科研项目提供 有野外血缘关系的 野生大熊猫基因,其幼仔将来放归后,能更好地适应野外生活。
监制/唐怡 主编/张天宇
编辑/江永韬 实习生/潘梦莹
©央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