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凭借影响深远的作品和语言的独创性,探索了人类经验的外延和特殊性。」
这段话,是获奖者之一,奥地利作家
彼得·汉德克
的授奖词。
彼得·汉德克
彼得·汉德克是
当代德语文学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也是现代戏剧史无法绕过的人物
,但是即使如此,在诺贝尔文学奖揭晓之前,我们可能也没有听说过他。
不过除了知名作家的身份,彼得·汉德克
还是一位编剧和导演
,由他执导的《左撇子女人》和《缺席》曾经先后入围第31届和第49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而且,他还有一个参与编剧的作品更加著名,那就是
《柏林苍穹下》
。
《柏林苍穹下》上映于
1987年
,
豆瓣8.5分
,获得了
第40届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还有「金棕榈」奖的提名。
这部电影其实讲述了一个很简单的故事。
柏林的两位守护天使
(卡西尔和丹密尔)
,在城市各处游荡,默默观察这个世界,倾听人们的心声。
其中名叫
丹密尔
的天使,在倾听心声期间爱上了马戏团的女杂技员
玛瑞安。
因此决定化作凡人,追求一段美好的爱情。
丹密尔、玛瑞安
但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故事,却因为它另类的叙事方式,巧妙的镜头语言,成为了一部非常独特的电影。
对比我们所熟悉的电影,这部电影
初看之下,就是个
非常沉闷的文艺片
。
大部分时间的黑白画面,几乎没有矛盾冲突,对话极少,不知所谓的旁白,还有人们交织在一起的心声,繁杂且难懂。
等等这些。如果你不去认真欣赏,甚至会因此呼呼大睡。
但是,与之相反,如果你带着欣赏的角度去看这部电影,就会发现,它虽然沉闷,但视觉上却令人非常享受,
镜头极其流畅,画面、构图也很漂亮
。
而且,那些难以听懂的旁白和话语,就像诗歌与散文一样优美。
除此之外,甚至还
有不少非常
俏皮、戏谑,却富含深意的桥段
。
比如,丹密尔刚见到玛瑞安时,
玛瑞安扮演着天使的造型,被同事调侃。
这里有两句话,一句是「一个天使悄悄路过」,丹密尔以为凡人看到了自己,
吓了一跳
,很有戏剧性。
另一句「一个落入凡间的天使」,表面上是调侃玛瑞安,但却
暗示了
丹密尔
之后真的坠入凡间的结局
。可以说非常巧妙了。
另外,我们能够发现,虽然这部片属于艺术类电影,但里面一些电影语言还是很容易看懂的,比如电影中
黑白画面代表
天使的视角
,而凡人世界是彩色的。
第一次电影画面变成彩色,是
丹密尔
初次见到玛瑞安的时候
。
这里镜头从玛瑞安身上移到丹密尔的脸上后,画面立刻回归黑白,我们就能明白用意。
如果还看不出来,之后有一个更加明显的镜头。
丹密尔真的变成凡人之后,他的世界立刻变成了彩色,而且他还能够在真实的世界留下痕迹(脚印)。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这部电影的主演——
布鲁诺·冈茨
。
很多人熟悉的,应该是他在《帝国的毁灭》中饰演的
元首
。
B站知名鬼畜明星
但其实他演过不少非常经典的高分电影,除了这部《柏林苍穹下》,还有《海蒂与爷爷》《永恒和一日》等。
《海蒂与爷爷》《永恒和一日》
只是,如此优秀的演员,在
今年的2月16日,永远的离开了我们
。
更可惜
的是,这部电影的其他几个主演也都已经离开了人世。
如今看来,这部电影中天使与凡人、死亡与存在,这些话题反而有了别样的意味。
说回电影,其实在
电影简单的表层故事之下,有着很多很丰富的内涵
。
首先,在认真看完整部电影后,你会觉得
它悲悯、浪漫又自由,甚至于能够温暖人心。
很难想象,在我们认知中一直细致、严肃、克制甚至冷漠的德国人形象,能拍出这样的电影。
但其实,现实中的德国人有过这样无比感性的日子。
二战后,德国作为战败国,被东西方分割而治,这其中的最有代表性的事件,就是
1961年柏林墙的建立。
它是德国分裂的象征,也是冷战的重要标志性建筑。
从此之后,本来作为一个国家,甚至是一个家庭的人们从此分离。他们经历着,忍受着各种各样的变革与痛苦。
直到《柏林苍穹下》这部电影上映的两年后,
1989年,柏林墙才倒下。
两德的居民拥抱在一起,哭泣在一起,一起跳舞,歌唱,欢呼和笑声响彻云霄。
也许对于我们来说,柏林墙不过是书本上那些冷漠的字眼,代表着所谓冷战、制度演变等难以感同身受的历史事件。
但
对于德国人来说,它是数以万计小人物的故事,这些小人物在这堵墙边,用自己的生命,造就了人类历史上的一个传说,这个传说的名字有很多,
「自由」、「和平」和「幸福」。
因此,对于在美国漂泊数十年重回故土的导演来说,这部电影蕴含着他对于柏林,对于德国人民浓烈的感情。
我们能够
在影片中多次看到那堵被涂鸦覆盖的柏林墙。
电影中的柏林墙
还能够看到人们在心里回忆战争的片段
。
电影中用到的战争片段
这些
属于一个国家的集体伤痛记忆,一个民族的追求和思考,正是影片的
另一层深意。
在影片中还有这样一段,两位天使谈论起了柏林的久远历史,甚至是人类久远的历史。
人类从出现,到发展出文明,到社会的演变,走在一条自己选择的道路上,就像一个故事接着一个故事,之后就是「战争的故事」。
再结合影片中那首
关于「孩子」的诗歌。
当孩子还是孩子的时候
他不觉得自己是孩子
一切之于他都是富于生命的,
一切生命又都是相同的
还有只有孩子能够看到天使的情况。
我们能够知道,这个
「孩子」不仅仅指孩童,还指人类最初最原始的样子。
而如今,人类脱离了懵懂,变得自私、痛苦,发动战争互相伤害。
不过,在丹密尔变成凡人以后,这段诗的结尾是这样说。
当孩子还是孩子的时候
……
兴高采烈的去摘取树梢上的樱桃,
现在也还是如此。
在陌生人面前拘禁害羞
现在也还是如此。
等待冬季的第一场雪,
现在也依然期待。
当孩子还是孩子的时候
像投掷长矛一般把树枝甩向大树
至今这都令他兴奋。
「现在依然如此」、「如今还是这样」。
人类真的堕落了吗?
也许人类一直是如此,并没有改变,或者至少是一部分没有变过。
这样富有哲学的思考,
又是影片的
另一层深意
。
然后,我们再来看。
本片的导演是著名的
维姆·文德斯
,他是戛纳、柏林、威尼斯等国际一流电影节的常客,与法斯宾德、施隆多夫和赫尔措格并称为“
德国新电影四杰
”,是二十世纪70年代“新德国电影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
维姆·文德斯
但如此杰出的导演,
在电影最后,将影片献给小津安二郎,特吕弗与塔可夫斯基。
了解这三位大师的观众,应该能够发现,这三个人的作品都是
在描述
「
真实
」
生活图景时,又充满了
「浪漫气息」
(诗意)
和
「人文关怀」
(哲理)
。
特别是「
小津安二郎
」,他的《东京物语》伟大到,将家长里短的故事上升到了哲学思考的范畴。(这部电影微剧场有讲过,木鱼非常喜欢)
小津安二郎和他的《东京物语》
因此,这部电影也一样, 它虽然是一部看起来虚无缥缈、非常奇幻的影片,但是它的
内核却充满了人文关怀,充满了人性。
什么是关怀?
是感同身受、将心比心,是
同理心
。
越是无助的人,越需要信仰,需要有人来拯救
。
因此导演安排人们信仰与祈祷的对象「天使」来扮演施以关怀的「
拯救者
」。
电影中的天使,他们倾听着柏林各种各样人的心声,
有隔阂的夫妻、
图书馆的老人、车祸受伤的人、因赚不到钱流泪的妓女……
甚至是有人在他们的面前自杀,他们都无能为力。
天使并不能拯救人类的痛苦,相反,他们可能因此更加痛苦。
在他们眼中,世界连彩色的都不是,只是单纯的黑白色。
电影中,丹密尔在成为人类之后有这样几个段落,第一个是他询问路人各种「颜色」到底是什么样的,随后路人还施舍给他一点钱去买咖啡。
他认真地享受咖啡的味道,天气的寒冷与手中的温暖。
他把自己的盔甲卖了然后换了新外套和手表,随后一个小男孩来问路,他指路的模样显示了自己对柏林的了如指掌。
如此看来,天使只有成为人,才能够切身体会人的喜怒哀乐,体会世界的五彩缤纷,体会人间真正珍贵的东西。
天使只有成为人,才能帮助人。
但是结果呢?
成为人之后的天使,依然是无力的旁观者,
他们只能在自己熟知的领域起到微薄的作用,甚至连生存下去的钱都没有。
这就像一个悖论,如此矛盾。
但即使如此,依然有一个接着一个的天使前赴后继的成为凡人。
电影中的福克身份也是天使下凡
接着,丹密尔追问着「前辈」,「
我想知道所有的事情
」。
他得到的回答是,「你要先弄明白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