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又有一批小朋友要进入幼儿园了,老母亲们是不是普大喜奔又忐忑不安呢?孩子进入幼儿园,一个重大的改变就是他们的社交阶段,
要从亲子交往阶段发展到同伴交往阶段了。
很显然,亲子交往和同伴交往的模式是完全不一样的。
亲子交往是垂直的,是帮助和服从的关系;同伴交往则是平行的,你给予我、我给予你,是平等互惠的关系。可以说,同伴交往才是真正的社会交往的表现。
六六上幼儿园的时候,我有机会就会和幼儿园的老师聊天。在幼儿园里,有些小朋友对这种交往模式的转变适应的非常好,有些却很难适应。这当然和孩子的性格等多方面的因素有关,但有一个很重要却容易被忽视的因素是,
在和孩子的亲子交往里,家长有没有有意识地引入同伴交往的模式。
很多人会觉得,要培养孩子的同伴交往能力,就是带出去和别的小朋友玩呗!带孩子到小区里、游乐园里交朋友,这当然是很好的方法。但一来这样的机会毕竟不多,孩子对社交的理解主要还是从和家人的互动里获得的;二来,如果家里的亲子交往模式,和外面的同伴交往模式,完全是“
两张皮
”,那孩子对“出去交往”会感到挺困惑的,甚至会想要逃回让自己觉得舒服、以自己为中心的家里去。
所以,要培养同伴交往能力,不能光靠带孩子出去玩。今天我就说说自己的亲身感受,怎么在日常的亲子交往里引入同伴交往模式,帮助孩子更好地过渡吧。
幼儿园里的冲突,
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不习惯轮流和等待导致的
。在家里,需要轮流和等待的情境也很少,所以我会有意识地去创造一些这样的机会。
比如我和六爸带六六开车出去玩的时候,喜欢在车里放音乐。我就提议说,按照顺序,每个人选一首自己喜欢听的歌。那段时间六六特别喜欢听《冰雪奇缘》的主题曲,她就理所当然地说:“爸爸选艾莎公主、妈妈也选艾莎公主,我也选艾莎公主。”有时候,她觉得我们俩选的歌不好听,就会闹着要换一首。
这时我和六爸会再次重申规则:“现在轮到爸爸了,爸爸喜欢听这首歌,我们要尊重爸爸的选择。等轮到六六的时候,你就可以听艾莎公主了。”几次之后,六六就习惯了这种模式,经常会主动说:“轮到妈妈了”,有时还会说“爸爸选的歌也蛮好听的”。
在日常生活里也可以创造一些这样的情境。
有一段时间我们会故意一家三口排队刷牙,用“石头剪刀布”决定谁先刷谁后刷。这样做还有一个附加的好处,六六只要一听到我们吆喝“排队刷牙啦”就会马上冲过来,不会再拖拖拉拉了。
说到社交语言,大家比较容易想到“对不起”、“请”、“谢谢”这些礼貌用语,
但我觉得更重要的是,能够用礼貌的方式把自己的社交要求和原因具体地描述出来。
比如说在家里,孩子要是对你说“请你下来”,家长可能觉得这孩子太有礼貌了,迅速地就从椅子上让位了,不需要孩子做进一步解释。
可是在幼儿园里,别的小朋友可能一脸狐疑,并不一定是对方不想让,而是不明白“你想干什么”。而提出要求的孩子可能会觉得“我都说了让你下来你却不理我”,那接下来就是一场冲突了。他并不知道“我需要解释才能获得理解”。
所以当六六跟我提要求的时候,我经常会“盘问”她,告诉她“解释清楚原因妈妈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
“妈妈,你下来。”
“为什么要妈妈下来?”
“我要用这个椅子。”
“用来干什么?”
“关灯。”
“用多久?”
“两分钟。”
“用完可以还给我吗?”
“可以。”
“那你可以这样说:妈妈,请你把椅子借给我用一下,我要关灯,就用两分钟,用完马上还给你。”
已经有很多研究证明,情绪的理解和预测能力是同伴交往当中的一个关键因素,能更好的根据情境解读他人情绪、预测别人的行为的孩子,更受到同伴欢迎。
英国有一项研究发现,3岁可能是获得情绪理解能力的关键年龄。
但是很多家庭里,事事都是以孩子为先的,孩子提的要求都同意、所有好吃的都归孩子。比如我们全家都爱吃提子,六六小时候慷慨地把提子分给大家吃的时候,六爸他们就会说:“我们不喜欢吃”,那孩子当然会觉得所有好吃的都归自己,别人都不喜欢吃。到幼儿园里,孩子抢占东西的时候,也预测不到同伴会不开心。
提高孩子的情绪解读和预测能力,
首先咱们别太把孩子当“孩子”看,用正常的反应来回应孩子;
其次,可以多跟孩子解释自己的想法。
我会跟六六解释:“爸爸也非常喜欢吃提子,爸爸不吃,是想把好吃的留给你吃。”
有时提子只剩下一两个了,我会故意说:“只有一个提子了,妈妈也喜欢吃提子,所以很想把它吃掉。六六也想吃,怎么办呢?”如果六六把提子给我,我会毫不客气地吃了。
0-6岁孩子的人际交往主要分为两个阶段,从亲子交往发展到同伴交往。
很多家长会觉得出去跟同伴交往才是社交,在家里那不叫社交,只是父母与心肝宝贝的关系。
其实生命最初的亲子交往是未来孩子社交和情商发展的基础,孩子最可能从与父母交往的早期经验当中来学习怎么和同伴进行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