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发布于金币文化杂志的微信平台,现略作修改,重新发布。文章字数不多,还配了视频。
人们对一枚硬币感兴趣,理应也会对钱币所处的年代产生好奇。所以我的公众号也会陆续推出一些讲述钱币所处时代历史的图书,供读者解闷。
2月过半,3月将至,此时春寒料峭,但人们已对夏天充满期待。郁郁葱葱的世界,每年都会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回忆。
但是,你有没有大胆设想过,假如一年中的夏天突然消失,这个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样子?看过美剧《权利的游戏》的朋友们对北方史塔克家族的族语“凛冬将至”不会陌生,伴随酷寒而来的,是漫漫长夜,是某些令人恐惧的事物。
其实,没有夏天的日子,人类至少已经经历过一次了——那是在1816年,一个“无夏之年”。
大多数人对于自己未经历的时代都会感到陌生,为了帮助读者快速定位历史,本文温馨提示:1816年,是拿破仑战败于滑铁卢的第二年,清嘉庆二十一年。英国作家夏洛特·勃朗特、德国企业家卡尔·蔡司以及韦尔纳·冯·西门子的出生之年。
让我们先来欣赏一下1816年的文物吧:
https://www.pcgs.com.cn/cert/26559603
Spink目录2019版标注1816普通版UNC品级650英镑,光边精制版FDC品级6,750英镑。
乔三:我还不是最丑的人像
这枚银币上的人物是英王乔治三世。当年的英国币以工艺优良和图案精美而著称,在产品质量上是吊打法系的。但如果您仔细观察,却会发现英王的形象粗鄙可憎(图例还没那么明显,可自行搜索这版的实例)。这种银币只在1816年和1817年生产,被人称为“牛头”半克朗。为什么好好的人物,给设计成这样呢?因为乔治三世在1811年就彻底精神失常了,雕刻师无法即场为“疯王”创作胸像模型。这款硬币投入流通之后激起公众反感,最终以回收为结局,匆匆退出了历史舞台。
在“牛头”半克朗发行的那一年,北半球天气出现严重反常,欧洲迎来了1400年以来历史上最冷的一年,夏天出现罕见低温,粮食减产,遍地饥荒。英国人称1816年为“冻死人年”,德国人称1817年为“乞丐之年”。末日景象让文学家脑洞大开,科学怪人和现代吸血鬼形象随之诞生。
而这一切的起源,要从1815年的一场天灾说起。
坦博拉火山的破火山口
这一年的4月5日,在太阳即将落山之时,位于印度尼西亚松巴哇(Sumbawa)岛北岸的坦博拉火山爆发了。火山岩浆源源不断地喷射,火山灰蹿上了18英里的高空。火山爆发时的巨响,在800英里之外都听得见。周围的英国军舰以为是敌人开炮,四处搜寻,但一无所获。
4月10日,坦博拉火山再次爆发,周围的村庄消失在喷射出的浮石中,滚热的岩浆涌入大海,并形成了近5英尺高的海啸,所到之处,无所不催。甚至到10月,一艘英国船在距离坦博拉西南偏西2000多英里处还遇到了火山爆发后漂浮在海面上的浮石场。
火山云最宽处延伸到了300多英里。太阳的光线无法穿透“云层”,有好几天的时间,火山周围陷于一片黑暗中。火山灰覆盖在大地上,黑暗中响彻雷鸣般的声音,宛如人间炼狱。火山附近的万余居民,在24小时之内悉数死亡,活下来的人由于缺少食物也将难逃一死。最终因为火山爆发的影响而死亡的人数多达十几万。后来地质学家测算出坦博拉火山的爆发指数为7,其威力远胜于原子弹,是人类目前所知道的最猛烈的火山爆发。
坦博拉火山的爆发对地球产生了严重的影响:火山将几千万吨的二氧化硫气体推向22英里外的高空,在平流层与液态过氧化氢结合,形成1亿多吨的硫酸,硫酸又冷凝成细小颗粒,以气溶胶云的形态悬浮在空中,并逐渐向南北半球扩散。从1815年冬天到1816年,火山灰薄层覆盖了整个地球的上空,将太阳光反射回去,使气温降低,于是,1816,无夏之年到来了。不过,在火山爆发期间,整个欧洲还在为如何扼杀“科西嘉的吃人妖魔”拿破仑而犯愁,完全没有预料到这次天灾对世界造成的严重影响。
至于有哪些影响,首先你可以看看下面这个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