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霍老爷
人丑本该读书,嘴贱偏生话唠。
目录
51好读  ›  专栏  ›  霍老爷

若你离开北上广,请不要说逃离

霍老爷  · 公众号  · 热门自媒体  · 2017-03-25 07:36

正文


几乎每次房价上涨,逃离北上广这个话题都要被拿出来炒一回。这次吵得沸沸扬扬,他们换了一点花样:清北学历不如学区房。一时间,北大博士离开了北京,清华博士回了山东,中科院的博士回了南京。



事实上,不是清北学历不如学区房,而是你的清北学历不如学区房。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工资是我们人生中的收入,清北和985的大牛们去BAT可以拿25w的起薪,而大多数毕业生,面临的是市场上4000元的议价。


学历非常值钱,清北的学历非常值钱,之所以看起来不值钱,只是有些人的学历不值钱而已。


同样是清北交复的学生,有京沪土著选择了低薪但体面的科学教研工作,双方父母有退休工资,也有出生于偏僻县城的每月都要寄钱给反哺家庭,父母无退休金;

当然也有京沪土著,毕业后在互联网、金融高薪行业就职,已经买了学区房的。

也同样有非土著毕业后在高薪行业就职,觉得自己未来还有希望买上学区房的。

再细分一下,还有时间的区别,有08年以前毕业的清北交复,11年以前毕业的清北交复,还有今年毕业的清北交复的区别。


学历是否值钱,取决于你进入的行业,也取决于你的阶层位置决定的心态。


而学历的值钱才决定了学区房的高价值,对于中产阶级而言,这个阶层是不稳固的,是一个缓慢下滑的过程。有人把中国的中产阶级比喻为蜜蜂,必须不断振翅才能保住自己的阶级位置,而决定这个蜜蜂能飞多高的就是学历。


学区房之所以这么贵,是因为这是他们能触及到的中产阶级顶配。


不是所有人都需要买房,公开表示学区房不重要,不买房的名人很多,罗永浩,罗振宇都表示不买房。

吴晓波前天也公开劝告90后,无须买北上广的房子。对于这些人而言,确实没必要买房,投资他们的事业能获取更多,他们后代的教育也不用担心。

还有一些人同样也不用买学区房,那就是国家的高级官员们。

在权力本位的国家,能够靠一个条子搞定的事情,无需用几千万投资。但是对于普通人而言,学区房就太有必要了。


所以,人和人不是平等的,有人的孩子未来是easy模式,有人的孩子未来是hard模式,选择了hard模式的人,拿着easy模式的攻略是没有办法通关的。


教育是阶级再生产的工具,以西城海淀为例,目前每年仅有4万个小学学位,约1/3为优质学区,用最乐观的估计,每年能投入市场交易的占1/3,也就是说每年最多3600个。


谁能够,抢到这3600个学区房,谁就是,买到了未来3600个中产阶级席位,唔,可能性。


我来自一个高考大省,我进入的高中是本市最好的高中,每年有2-3个人可以进入清北,上千个人的学校,竞争的就是那前面几个位置,名副其实的独木桥,在这个高中,你不能出任何错误,只有做到顶尖才能进入清北,因为老师的水平也就这么高。


在我进入这个高中的时候,有一个土豪同学,跟我成绩差不多,他去上了一个省会的外国语学校。


开始我听到那个咋舌的学费,不明白他为什么选择去那里,后来在高考的时候,他直接去了美国的一个公立大学,当时我们这个小地方的人,知道的就是哈佛耶鲁,觉得他就是充门面,后来等到大学见了世面,研究过留学以后,才发现要想申请这么一个大学,也是要跟无数的人竞争,而他已经一骑绝尘,申请了常青藤名校。


同样是过独木桥,有人买了架飞机,有人另外造了一座桥,如果你没有别的办法,只能在独木桥上一点点往前蹭,而你飞过去以后发现,别人已经飞出去老远了。


高考的价值是,它作为一个筛选器,但高考的价值也仅仅是一个筛选器而已,不能鉴别真金。人与人的智商差距不大,你在一个教育资源更紧缺的省份,城市,花费大量时间消耗的精力,毫无意义,这也就是学区房的意义所在。


当年高考的时候,我以比别人高100分成绩考入一个985,我以为我的能力和水平远远高于我的同学,开始是有些骄傲的,结果发现并没有,我的成绩非但没有优于那些北京上海的同学,反而处于劣势。


做比较复杂的物理实验,我经常要摸索半天,才能搞定,有些仪器我只听说过没有见过,但那些来自京沪的同学可以轻松搞定。当我放下我的矫情,向他们请教,有些人无意中问我:你高中时代没有见过吗?


没有,高中时代的我大部分时间用来刷题了,学校里有一些实验仪器,但大部分实验课被压缩了。


后来在暑假回家的火车上,我偶然碰到一个跟我同专业的学生,我特别兴奋地找他攀谈,抱怨了这个经历,他大惊失色:实验?什么实验?咱们这个专业还有实验?


他来自另一个三本学校。



教育是平等的吗?不!


教育是阶层逆袭的神器,但教育是个稀缺品。我们上学的时代,有个很轰动的人物,哈佛女孩刘亦婷,当时都以为她特别优秀。现在她母亲的套路已经被无数留学中介采用,靠的就是推荐人,但是对那个时代的人来说,很多人根本无从知道什么是推荐人。


我想,如果刘亦婷的母亲生在一个三线城市,不会知道这条路径,而这条路径肯定已经被很多人走过。


这就是生活在成都的优势,可以想象,在当时的北上广,有很多家庭也走过了这条路,生于成都的优势尚且如此,那么生于北上广呢?


所以,你现在真的做好准备逃离北上广了吗?即使没有学区房,北上广的优势就不存在了吗?


在文革时期,林立果能够听到摇滚乐,他说,如果他有机会掌握大权,他一定让全国人民听摇滚音乐,而不是八个样板戏。而在高墙之外,只有八个样板戏,同样是大院子弟的崔健,也能接触到摇滚乐,他在空军学院,第一次看到一个男孩弹吉他,后来他成为中国的摇滚教父,设想一下,为什么是大院子弟的崔健,而不是一个山村的放羊娃成为摇滚教父?


同样,能在那个年代接触到好莱坞电影的王朔、姜文也成为名作家,名导演。




我们喜欢讲70后,80后,90后,吴晓波说90后不要买北上广的房,其实xx后这个概念完全错误的,世上已无90后,同样也从来没有过70后,80后。


生于90年代就是90后吗?不是的,同样生活在70年代,在你的父母只能听到八个样板戏的时候,高干子弟们在看好莱坞电影,听摇滚乐,也就是说这些高干子弟的时间轴,跟纽约洛杉矶几乎是同步的,也就是说,这些城市的人民,在信息上,相当于我们国家的高干子弟,提到70后,我们应该问一句,哪里的70后?美国的70后,日本的70后,中国大院的70后,还是中国农村的70后?他们的记忆和信息量是完全不同的。


我在生活中接触过很多人,我发现有些人很难接受新的观念,他们固执自大,迷信标准答案,其实就是因为他们信息通道的狭窄,一个只见过大刀长矛的人,很难想象世界上还有大炮火枪,他们只能把这归结为妖术。


当别人用火枪的时候,只用长矛是打不赢这场战争的。


1978年,邓小平访问周边国家,来到新加坡时,看到新加坡的高楼大厦,完全被震撼了,回到中国,就决定向新加坡学习,第二年就开始设立经济特区,才有了后来的深圳。


这就是为什么要改革开放的原因,信息的传递是一个链条,它从上游出发,逐渐传递到下游,在信息链条的上游,就拥有信息的优势,而上游是那些中心城市。



成吉思汗9岁的时候,第一次被父亲带到远方去提亲,他提亲的对象是弘吉剌部的薛德婵的女儿。弘吉剌部是蒙古部族最富庶的部族之一,因为长期和金人贸易,他们最早接触了文明。在他未来的丈人家里,成吉思汗第一次见识到丝绸,比毛皮要轻柔,比毛皮要有光泽,这让他深深折服。他第一次知道,南方还有一个遥远的文明。以后的成吉思汗在他的征服行动中,经常屠城,但从不杀害工匠。


努尔哈赤十几岁常常到抚顺和汉人互市,又在辽东总兵李成梁的手下当兵,深受汉文化的熏陶,用祖、父所遗的十三副甲胄起兵,而就连这十三副铠甲,都完全是明朝制式的。


终结东晋的前赵,是匈奴人建立的,而他们的首领刘渊却汉化颇深,不但《诗经》、《尚书》、《左传》、《春秋》无不精通,《史记》、《汉书》纵览,甚至嘲笑汉朝的开国元勋——随何、陆贾没有武功,周勃灌婴没有文采,他在青年时代,作为匈奴人的人质,得以游学洛阳,学习到了汉人的军事和文化知识,方能统一北中国。


所有崛起的文明,都是靠跟先进民族交流,才获得了先发的军事优势,信息优势。


罗振宇的元旦演讲,《时间的朋友》说来说去不过就是两个字,争先


什么叫争先?当时听完这个演讲,我跟朋友说,就是先入咸阳为王上,后入咸阳屎都吃不上。


公元前三世纪,来自沛县的一个男人第一次来到秦帝国的首都咸阳,看见秦始皇的车驾,发出一声感叹:大丈夫当如是也。后来他揭竿而起,攻入了咸阳,尽管慑于项羽的强大,先入咸阳为王的承诺成了空谈,但他的部下萧何在咸阳收罗的秦帝国的户口档案,让他在争霸战争中如虎添翼。


只有占据信息高地,才能争先。而任何时代,世界上的一线城市就是信息高地。信息先从这里出发,才能传播到世界各地。这如同人类古代时期一样,那些占据城市的民族是文明人,而那些处于边疆地带的是野蛮人。


生于文明地带,你就据有文明人的优势,更快的刀剑,更精密的组织术,更坚固的城墙,野蛮人的战马在文明人的高墙面前却步,只能等到文明的衰落期才能暂时占据优势,而这些野蛮人中的主角不是因为他们更野蛮,而是因为他们更文明。他们能够在第一时间学习到文明人的优点,第一时间洞察到文明人的衰退,乘势崛起。


生于欧美的白人青年,身无分文来到当时远东的上海这个冒险家的乐园,就可以变成腰缠万贯的富豪,无他,信息优势耳。美国第31任总统胡佛,在美国不过是加利福尼亚一个一文不名的穷小子,来到中国骗取了开平煤矿的开采权,不几年就成了百万富翁,更凭借积累的财富成为美国总统。


这就是生于文明中心的好处,巴菲特把这叫做“卵巢彩票”,


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各方面的条件就很优越。我的家庭环境很好,因为家里人讨论的都是趣事;我的父母很有才智,我在好学校上学。我认为,我的父母是世界上最好的。这非常重要。我没有从父母那里继承财产,我真的不想要。但是我在恰当的时间出生在一个好地方,我抽中了“卵巢彩票”


我的财富还要拜以下三点所赐:生在美国,一点幸运基因,以及广泛的兴趣。我的孩子们也都有幸赢得了我所说的“卵巢彩票”。以我为例,上世纪三十年代能够出生在美国的几率,是30:1,加之作为一名白人男性,我得以规避当时社会许多人不可逾越的障碍。而生活在这样一个阶段性产生扭曲结果的市场体系里,不得不说我的幸运更凸现出来。


巴菲特的父亲是一位众议员,可以说从一开始就享受了子宫红利。


子宫红利就是你是否选对了正确的国家和正确的家庭降生,也就是我们说的投胎学,投胎于先进的国家你就有了投胎学优势。


而出生于发达的城市也同样具有优势。巴菲特在中国不会成为巴菲特,而如果生于中国的县城的一般家庭,可能他连年薪十万都做不到。




中国兵法上讲“高屋建瓴”,占据高地的优势非常明显,用极少的兵力就能把处于低地的人打得落花流水。那些生于三线城市的孩子,用大量的时间不是在弯道超车,只是在填平父辈的信息沟壑而已


同样是交通大学,上海交大的优势就是它处于中国最好的城市,而西安交大和西南交大,在资金和渠道、信息获取上具有天然劣势。


互联网的发展,让很多人产生错觉,以为信息已经同步。其实不是,信息的传递确实越来越快,过去的信息从高地传到低谷,可能需要几百年,近一个世纪,信息的传递时间逐渐缩短,甚至只要几秒钟,但是经过传递的信息可能已经失真。


我回家的时候,发现我的老家的亲戚也用公众号,但是他们的朋友圈充满的是集赞享受优惠这样的内容,在朋友圈传递着各种养生谣言,有几个年龄稍大的男性亲戚,用抢红包的功能建了一个赌博群,玩得不亦乐乎,他们也看公众号,几个身价千万的小土豪拿着自家孩子参加幼儿园比赛的公号的到处发,想尽办法凑选票,我认识的一个一线城市做运营的小朋友,就靠在淘宝上找人刷票,然后让家长付款,一天赚了7000。


互联网弥平了信息差距了吗?没有,同样是接触信息,由于信息筛选能力的区别,接收的信息差距非但没有缩小,反而扩大了。


生长于这样的地方,天然就具有劣势,你所接触到的人都是视野狭窄的人,你未来的孩子就要与这些人的孩子一起长大,且不谈师资和教育资源,光是这样的眼界差距就足以造成巨大的信息鸿沟。要想让自己孩子获得和你出生时智力差异不明显、但成长于中心城市的孩子一样的“智能成长平台和教育机会”,你的孩子必须超越常人的聪明、或者非凡的意志力还要有惊人的运气。


人的经验积累和成长速度跟环境有关,人的财富积累速度更与环境有关。我们说句不雅观的话,就是吃屎,都是北上广先吃。


当中国房价刚开始上涨的时候,有些在一线城市的人虽然买不起一线的房子,但在二线的家乡买了房子,紧接着就迎来了财富的增长红利。


我听一个朋友讲过他的致富经历,他中专毕业后在北京打工,当时为联想做售后,做了几年他就认识到整机将是一个很大的市场,尤其对于他的家乡,那里大多数人都没有装机经验,也不会信任电子城的奸商。于是他毅然回到家乡,拿到了联想在一个县城的代理,没有两年就垄断了这个县城的整机市场。作为联想的优秀代理商,他和全国的优秀代理一起被联想邀请到普吉岛旅游,在机场,回来的时候,一个上海的代理商,笑嘻嘻地给他们一人塞了两条中华烟,让他们帮他带回国,他当时想破脑袋也不明白,这个人在生产中华烟的上海,为什么要拿中华烟回去,后来才知道,原来中华烟在国外比在国内便宜得多。


这个人后来在他最红火的时候把他的代理商转让了,买了几个临街的底商。


后来,他垄断整机市场的那个县城,先后挤进来多家整机厂商的代理,那个接手他生意的人后悔不迭,所有人都认为是这个人不会做生意,不如他,他摇摇头。


他讲了那个上海代理商的故事,他说:我不在乎那几条中华烟,中华烟我买得起,他那一趟最多也就是我一年烟钱,让我震撼的是,双方对世界的认知差距做生意都是要靠信息的,所有在三线赚钱的买卖,其实都是一线发生过的,包括我们吃的,穿的,玩的,其实都是一线城市流行过的,在这个游戏里,你永远赢不了比你先掌握信息的人。


所以不要逃离北上广,中国人应该高兴,现在中国人有了这么三四个不亚于日本东京,美国几个城市群的信息高地,让中国的孩子多了几个投胎的好选择。


在北上广的每一天,如果能买得起学区房,那么就买学区房,如果能买房,就买房,如果都买不起,我建议你站在这个信息高地上,汲取信息营养和先进理念。


即使有一天要一定离开北上广,那么请不要逃离这个字眼,有一天你离开北上广,也一定是因为你手握这个信息高地的先发优势,去信息低谷建立你的王国,用你的阶层填平未来的信息沟壑。


否则还是,还是继续留在这个高地吧,站在这个平台上,你的孩子即使买不到学区房,也已经获取了信息领先的地位,不至于你的孩子生于10后,脑子却还是90后,80后的脑子。


PS:当年霍老爷选修了一堂课,西方电影赏析,当时老师特别喜欢看70年代欧美电影,跟一个样子看起来很老的大哥相谈甚欢,我对70年代电影了如指掌,大哥非常佩服,下来递给我一支烟:哥,您是啥时候当的讲师?


我脑子一下子懵了:啥?啥讲师?我是大一的学生。那位大哥跟看怪物一样看了我几眼,转身走了。我就看着他飘荡着头顶上仅存的头发走进我校的博士楼。他不知道,我虽然是货真价实的80后,但我的那个城市80年代电影院都生意惨淡,在那里放的都是老电影。你问我70年代电影我肯定知道,但问我90年代的,我就一点不知道。


我很不爽地回到寝室,照着镜子,怎么看我也不像70后啊。我把这事说给室友听,室友拍着我肩膀安慰我:别在意,光看你这张脸,我们一直以为你是60后,你的电影知识救了你。


又叕PS:昨天没加上微信的朋友,不是我这人太高冷,是微信限制每天好友人数,一下子满了。





后台回复“100”获得霍老爷电子书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

与我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