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有《特技狂人》定档五一(后延期),后有《美国内战》《疯狂的麦克斯:狂暴女神》定档端午,进口爽片在主要档期多了起来。
今年,从年后“唯唯诺诺”的《沙丘1、2》《奥本海默》,到功夫熊猫、哥斯拉、宫崎骏,既有大制作爽片、大IP续作与日本动画电影,还有《坠落的审判》《金的音像店》等不同国家的艺术电影,以及《周处除三害》《年少日记》这样的港台佳作。
这也可以从侧面看出中国电影正在自救的努力。我们
正面临着库存快耗光、新片赶不上的尴尬期。
再不靠引进片,可能真要无片可看了。
其实,从上至下,中国电影都在努力。
近日,电影圈焦点当属戛纳国际电影节,《风流一代》《狗阵》《酱园弄》等多部国产片亮相戛纳,也让今年被中国电影人称作戛纳华语电影大年。
再加上今年恰逢中法建交60周年,“中国电影联合展台”还展示了不少优秀国产电影,中宣部电影局常务副局长毛羽更是在讲话中大力支持外片引进力度,“走出去”与“引进来”一时间在这个国际场域热闹非凡。
5月上旬,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几个国家的访问中,有着不少关于电影的新动作。
5月7日至8日,习近平主席对塞尔维亚共和国进行国事访问,中国与塞尔维亚将拓展影视、媒体、网络视听等领域合作。
5月9日,习近平主席同匈牙利总理欧尔班举行会谈。根据所达成的《中国国家电影局与匈牙利总理内阁办公室关于电影合作的谅解备忘录》,中匈双方将进一步加强电影领域的合作,在电影节展、联合制片、人才培养、政策交流等方面深化交流合作。
再到5月15日,戛纳电影节中国馆活动上,
中宣部电影局常务副局长毛羽表示,将加大中国电影市场引进外片的力度:“我们将秉承开放包容的胸怀,优化电影引进政策、鼓励支持引进业务、广泛引进国别更多元、类型更丰富,让中国观众能够看到全世界最好的电影。”
通过现场照片,我们可以看到,现场还有博纳影业总裁于冬,中国导演贾樟柯、管虎、张蠡,演员黄渤、费翔等一同参加活动。另外,从今年引进片市场表现来看,“国别更多元、类型更丰富”已经初见成效。
无论是对国内优秀创作者的支持,还是对引进片的态度,官方释放出的信号在于:
一方面,管理者会尽可能地与创作者站在一起,一定程度上保护艺术电影的创作;另一方面,在戛纳国际舞台发表讲话,也是对国内电影的发展定调,体现了管理层对多元文化与海外文化开发包容的态度。
靠引进片救市的举措,很难不令人想到,九十年代的电影体制改革,最先靠的也是引进片。
受电视的冲击与电影体制的影响,从1979年至1991年,中国电影观众总人次下降了一半,由293亿下降到144亿,放映场次下降了20%,到1993年,国产片产量、观众人数、票房收入都严重下降。
当时,为配合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广电部也下发了电影体制改革政策,打破了统购统销体制,发行权下放到各大制片厂,但体制的顽疾仍然存在,市场与商业的意识还十分缺乏。
1994年,广电部出台了348号文件,决定自1995年起,由中影公司每年以国际通行的分账发行的方式进口10部“基本反映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和当代电影艺术、技术成就”的“好电影”,也就是俗称的“商业大片”。于是,《亡命天涯》《碟中谍》《红番区》等大片让中国电影市场起死回生。
毫无疑问,这些大片的到来,刷新了中国观众的对电影的认知,对培养电影观众,改变创作观念,乃至塑造大众电影文化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疫情三年,中国电影乃至世界电影都损失惨重,新片上映的速度势必跟不上积压片消耗的速度,电影市场自然存在无片可上的风险。
一方面,从2018年开始电影备案数就持续下滑,2022年备案电影数更是不足2017年的一半,可见电影产量严重不足。据国家电影局公布数据,
2023年,全国共备案立项影片3008项,
实现了近五年来首次大幅度增长,基本恢复至疫情前水平。但远水救不了近火,
今年的片荒期不可避免。
另一方面,2023年,诸如《不止不休》《坚如磐石》《涉过愤怒的海》等积压片几乎消耗殆尽,一些大制作影片也面临不能如期上映的可能。
例如《封神第二部》由于后期工作量与视效难度的升级,无缘暑期档,《哪吒2》至今还未见宣传,到底能不能在暑期档上映也要打个问号。
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力支持引进片,既是为了填补市场空缺,也是为了继续维系电影生态,保护电影行业正常运行。
回想到2022年,贾樟柯在接受《娱理》专访时呼吁,希望能给所有电影一个平等的、确定性的环境,鼓励多元类型创作、多元投资格局,不要大家都做主旋律;希望文化政策也能像经济一样,全球化发展,多交流合作。如今,我们或许可以有更多的期待。
纵观引进片在中国电影市场里的票房表现,最好的是IP系列续作与日本动画电影。
好莱坞方面,在IP续作上,除《功夫熊猫4》《沙丘2》《猩球崛起4:新世界》,今年中国电影市场接下来值得期待的进口片还有《绝地战警4:生死与共》《头脑特工队2》《神偷奶爸4》《死侍3》《小丑2》《毒液3》《帕丁顿熊3》。
从这些IP前作的市场表现来看,续作票房顶多中规中矩。但这些IP似乎成了每年的必需品,从早期的耳目一新,到现在的家常便饭,它们早已变成粉丝向产品,也是维持影市活力不可或缺的存在。
值得关注的是,华纳兄弟《疯狂的麦克斯:狂暴女神》杀进端午档,作为《疯狂的麦克斯》系列电影中第一部正式登陆内地大银幕的作品,有望拉动影市大盘,提前预定了端午档票房冠军。
其他,诸如《蜘蛛夫人:
超感觉醒》《特技狂人》两部扑街,前者票房582.8万,后者上映首日只有178万,猫眼专业版预测内地总票房也才1000万出头。
安妮·海瑟薇和
杰西卡·查斯坦主演的
《母亲的直觉》、A24出品的《美国内战》,即便没什么票房潜力,但好歹也增加了市场丰富度。
灯塔专业版数据指出,保持年轻化是IP电影的生存之道,但好莱坞大片整体趋于年长,相较之下,日本动画更具活力。
2021年,《多啦A梦:伴我同行2》《名侦探柯南:绯色的子弹》分别获得2.4亿、1.8亿票房;2022年,《名侦探柯南:万圣节的新娘》《航海王:红发歌姬》《多啦A梦:大雄的宇宙小战争2021》票房也在一亿上下;2023年,《铃芽之旅》《灌篮高手》更是获得6.9亿、5.7亿票房成绩。这些数据,可见近三年日本动画的市场热度。
今年,日本动画电影方面,首先是宫崎骏的品牌效应,《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一举拿下7亿票房,超过去年《铃芽之旅》的票房成绩,成为日本动画电影在内地的票房冠军。《哈尔的移动城堡》首次在中国内地上映,也获得了1.3亿的过亿成绩。另一现象级动画IP《间谍过家家代号:白》也拿了2.4亿。
接下来,还有《多啦A梦:大雄的地球交响乐》《排球少年!!垃圾场决战》。基于IP效应,由于《多啦A梦》系列近三年票房表现一直在下滑,今年或许也不算乐观,但保底也会有8000万左右的票房预期。《排球少年!!垃圾场决战》也有原动画基础,总归能给暑期档拉开差异度。
相比动画电影,真人电影就没那么吃香了。
但今年引进的日本真人电影格外丰富,奇幻片《疯狂星期一》,
传记片《坂本龙一:
杰作》,
还有爱情片《今夜,就算这份爱恋从世界上消失》《四月女友》《错过你的那些年》更是主导了520档,量的增多也无形中增加了市场的多样性。
除了这些具有一定热度值的作品之外,值得注意的是一些艺术片的引进上映,更涵盖不同国家,例如,获
第76届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棕榈奖的法国电影
《坠落的审判》、美国纪录片《金的音像店》已经上映,获
第76届戛纳主竞赛单元评审团奖、由芬兰导演
阿基·考里斯马基执导的
《枯叶》,
入围今年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提名的西班牙电影《机器人之梦》也已
确定引进。
引进片的窘境在于,从作品上看,续作有市场基础,但原创力不足;受影片尺度与意识形态等因素影响,某些电影上映的版本可能是被删减的版本,甚至被删减得不知所云。
从传播上看,一方面,窗口期被压缩得越来越短,影片或许很快就能在流媒体上线;另一方面,盗版资源也可能很快就会流出。
例如《坠落的审判》早在去年就有资源释出,感兴趣的影迷或许早已看过,去影院重新观影的几率也大大减小。盖·里奇执导的《盟军敢死队》,定档5月24日内地上映。不过,早在5月10号,影片已经在亚马逊上线,或许也已经流失了不少观众。
虽然短视频与流媒体无疑稀释了不少电影观众,加之早已风光不再的好莱坞大片、观众的审美变化,引进片或许无法再像1994年的救兵,但不同国家与类型的电影进入中国电影市场,总归是一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