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我是蛋爸
原创地产评论、读书笔记及各种心血来潮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我是蛋爸

投资视角下的租赁住宅

我是蛋爸  · 公众号  ·  · 2017-11-06 07:01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两天前,建设银行在深圳办了一场战略发布会,嘉宾阵容星光璀璨,包括万科集团董事长郁亮、恒大总裁夏海钧、碧桂园总裁莫斌、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等悉数到场。在发布会上,建行与几十家企业进行了住房租赁战略合作签约,发布乐首款个人住房租赁贷款产品,正式宣布进军住房长租市场、鼓励租赁贷款,欲锻造“要租房,到建行”新招牌。

好大的阵势、好高的觉悟!在“租购同权”的大风口下,各大房企、快捷酒店、房产中介、互联网、银行等纷纷高调布局租赁住宅市场,仿佛一场新的盛宴即将开场。

这年头,开口不聊两句长租公寓、租购同权,都像是要和行业脱节似的。蹭个热点,咱也来聊两句租赁住宅,站在一个地产投资人的角度,探讨下它的生意逻辑和投资模式。

资产 VS 消费品

商品房是一种实物资产,产权人拥有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完整权利; 商品房有很多效用,比如居住属性、金融属性(保值增值、杠杆抵押)、社会属性(社会地位)、资源属性(学区房)等

评价商品房的价格高低,不能简单的与租金挂钩。买房不仅仅是为了居住,也可能是为了娶媳妇儿、为了小孩儿上学、为了投资升值、为了融入圈层。也正因此,影响房价涨跌的因素有很多种,就连不动产登记、清查裸官这种事儿,都有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租赁住宅则是一种消费品,租房人拥有的仅是使用房屋的权利,也仅享受到房屋的居住属性。他既不能享受房产的增值、更不能享受与房产挂钩的其他社会福利。当租赁合同结束了,这个房子也就与他没有任何关系了。从这个角度看,租赁住宅就是一个消费品,消费了、享受了、也就没了。

选择大于努力

商品房和租赁住宅,谁更有投资价值呢?从本质上讲,这个问题也正是:销售型物业和持有型物业,谁更有投资价值?

在过去这二十年里,随着房价的一路高歌猛进,绝大多数的房地产企业都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做销售型物业,秉承着“能卖的都尽量卖、不能卖的包装成可以卖的”原则,房地产企业们年销售额从几十亿跨越到几千亿,实现了百倍级别的增长。

当房价的涨幅超过租金的涨幅,那最理性的选择就是选择销售而非持有,前者是主动、后者是被动,前者追求动态的 IRR ,后者追求静态的利润。

当你处于一个上升的行业之中,有持续的投资机会、且有能力抓住时,就应当选择让资金尽快的周转、以钱生钱、赚更多的钱 。往往适合做持有业务的,多为一些能沉得住气的国有企业,追求细水长流、控制短期风险。

模式决定价值

早期外资房企进入中国市场时,打造了一批服务式公寓,给国内地产行业带来了新鲜的血液。站在今天的角度,再次审视他们当时的决定,不得不说是一个错误的投资。他们错误地判断了中国房地产的大势,将投资视野局限在房屋的居住功能之上,导致错失了更多的投资机会。

当这批服务式公寓陆续出现在二级并购市场上时,几乎所有的开发商都会选择将其切分散售。 70 年产权、住宅属性、可分割成小户型、地段绝佳,这就有非常大的想象空间。唯一的问题在于,如何做好税务筹划方案,以解决土地原始成本过低的问题。

面对这样的并购机会,如果投资人秉承继续持有经营的思路,那你的出价能力一定高不到哪里去。很简单的逻辑,都是持有经营,如果租金得不到一个质的飞跃,凭什么你的估值就能满足卖方退出的盈利要求?

所以,我们只能切换思路, 从租赁向销售的模式转变中,寻找估值的提升

级差创造价值

我曾经请教过一个做公寓投资的大拿,什么样的土地适合做公寓?他给我的回答是四个字:越破越好!理由很简单,素质好的项目、要价自然不菲、怎么算的过账?反倒是破破烂烂的项目,降低了收购成本,通过专业能力的改造和运营之后,反而具备了盈利空间。

其背后的逻辑,即是 让土地回归居住的属性、让专业能力创造价值 。故,必须从交通配套(地铁)、生活配套(菜场)、园区氛围(公共空间)等入手,而忽略学区房、豪华装修等其他因素。

从房屋素质入手,是越破越好。从土地的性质入手,也是越差越好

众所周知,土地性质决定了土地的用途,进而决定了土地的价格。比如住宅地块肯定会比工业地块价格更贵,但一般住宅地块不会开发工厂、工业地块也不允许做住宅。

但如果能在政策允许的前提下,对土地级差进行合理地利用,比如在工业用地上做办公、做租赁住宅,既享受到工业用地的低廉地价、又能实现办公和住宅的市场价。 这种打擦边球的做法,实质上是赚取的是政策的红利

政策释放红利

为了响应中央发展租赁住宅的政策号召,多个城市纷纷出台了相应的政策。以上海为例,已经陆续出让了多宗纯租赁住宅用地,均位于张江、前滩、世博、古北等内中环优质地段,但楼面地价仅为 7000-10000 / 平(相当于同地段住宅用地价格的 20% ),拿地企业均为上海地产、张江集团等国字头企业。

通过公开市场供应租赁型住宅用地,其符号意义大于实际意义。毕竟高昂的土地整理成本摆在那里,出让一块亏一块,靠的全是政府的补贴。更具有现实意义的,是 盘活国有企业的存量物业,比如鼓励存量工业用地转性为租赁住宅用地、对闲置工厂、物业的改造利用等 。这背后的逻辑,也即是前文所提到的:级差创造价值!

租赁住宅,将是对中国房地产体系的一次补充和完善。它将逐渐影响国人的住房观念、对现有住房体系进行补充、推迟一部分的购房需求、缓解一定的社会矛盾,主要体现在住房压力较大的城市。

但对于房价本身而言,由于土地、公共资源的稀缺性,在现有以行政管控为主、且本就处于扭曲状态的市场,很难在短期内发生有效的变化。但十年之后、二十年之后呢?我也说不好,但我对此充满期待。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