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郭施亮
财经评论员、专栏作家,2013年度搜狐最佳行业自媒体人。香港大公财经特约评论员、每经智库专栏作家,并多次受邀广东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等权威机构撰写多篇学术文章。其作品刊登于香港文汇报、新华社《瞭望》、人民日报海外版等数十家权威报刊。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郭施亮

中国人保IPO成功过会,该如何解读它对市场的实际影响?

郭施亮  · 公众号  ·  · 2018-06-06 07:30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点击上面蓝字 “郭施亮” 轻松关注  公众号 guoshiliangbo



中国人保 IPO 成功过会,这基本上属于市场预期之内的事情。实际上,对于今年而言,不仅是独角兽 IPO 加速推进的重要年份,而且也是银行保险 IPO 加快发行的关键时间点,而在中国人保 IPO 成功过会之前,独角兽方面就有药明康德、工业富联以及宁德时代先后获得了 IPO 核准批文,而银行股 IPO 方面,则在近期的时间点内,郑州银行以及长沙银行获得了 IPO 的成功过会。


实际上,早在前一段时期,中国人保的 IPO 招股说明书就备受市场各方的关注。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中国人保属于近年来少见的大型险企,而这也是 2011 年新华保险上市后的又一家险企;另一方面则在于中国人保预期募资规模庞大,而从 IPO 招股说明书来看,中国人保 A 股拟在上交所发行不超过 45.99 亿股,占比发行后总股本不超过 9.78% 。由此可见,对于中国人保的 IPO 成功过会,市场比较关心的问题,莫过于市场的实际承受能力几何,而对于 A 股市场而言,面对接连不断的巨无霸 IPO 回归上市,确实受到了不少的考验。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以往巨无霸 IPO 的频繁发行上市,多建立在比较活跃乃至牛市市场环境的基础之上,但从近年来的 IPO 发行情况来看, IPO 高速发行节奏似乎并未因持续低迷的熊市环境而有所改变,而从近期的工业富联,到如今中国人保的 IPO 获批,几乎都是募资规模逾百亿级别的 IPO 情况。


作为近年来 A 股市场中比较少见的险企 IPO ,中国人保的上市确实引起了多方的关注。然而,与其余险企相比,无论在保费收入,还是在母公司净利润等数据来看,中国人保的排名还是比较靠前的,而其上市后的股票市值可能也是充满了预期。


实际上,纵观目前 A 股市场的保险类上市公司,截至今年 6 5 日,当前总市值最高的险企当属中国平安,达到 1.18 万亿,也是 A 股险企中唯一一家总市值破万亿的上市公司。至于中国人寿、中国太保以及新华保险,则其总市值规模分别达到 7106 亿元、 3130 亿元以及 1422 亿元,基本上达到千亿级别的市值规模水平。由此一来,作为本身排名靠前、募资规模不少的中国人保,其未来的市值规模也是不可小觑的,而其实际募资资金规模,无疑影响到 A 股市场的存量资金分流压力。


中国人保 IPO 成功过会,接下来就需要等待 IPO 核准批文核发以及正式上市的流程。不过,面对募资规模不低的中国人保,是否存在相应配套举措,就备受市场的高度关注。


实际上,前有药明康德,后有工业富联与宁德时代,都采取了相应的配套措施来达到减缓二级市场资金分流压力的冲击。其中,对于药明康德与宁德时代,主要采取了主动缩减 IPO 募资规模、压低发行价格与发行市盈率的举措。至于工业富联,则主要引入了战略配售以及按照不同时期采取股份锁定的应对策略。


以工业富联为例,其本身并未缩减 IPO 募资规模,基本上符合了市场的预期,但是却因引入战略配售以及股份锁定的策略,而达到大大减缓对二级市场冲击的影响目的。由此可见,同样募资规模可能逾百亿的中国人保,同样可以采取类似的举措,或通过缩减 IPO 募资规模等形式,来达到减缓其对二级市场冲击压力的目的。


不过,从中国人保的持股结构来看,财政部持有中国人保总股本达到 70.47% 以及其余重量级基金持股一定的比例,如果剔除主要股东的持股比例,实际上可流通的股份数量却并不会太多。但是,作为募资规模可能逾百亿的中国人保,其对市场心理冲击影响可能会更为明显一些,而对于市场而言,比较担忧的,并非中国人保 IPO 本身,而是后续仍会频繁迎来大型 IPO 乃至巨无霸 IPO 的回归上市,那么这无疑会对长期以存量资金作为主导的 A 股市场,构成不少的冲击影响。


时下, A 股市场正实施 IPO 新规,即取消预缴款申购机制的模式。在实际情况下,虽然这一模式可以有效减缓新股 IPO 对市场资金的分流压力,但依旧难以消除后续新股中签后抽离存量资金的影响以及解禁期后的批量减持潮压力。


对于高速 IPO 发行模式的延续,实际上也会加剧后续限售股堰塞湖的冲击影响,即使有减持新规升级版配套,但仅仅起到延缓集中抛售的压力,而并未从本质上降低后续减持抛售的压力。


由此可见,对于大型 IPO 乃至巨无霸 IPO 而言,一方面需要充分考虑到市场的实际承受能力,过快 IPO 发行反而会透支掉股市投资信心,降低市场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动力;另一方面则需要在股份锁定、延长解禁减持方面多下功夫,多完善配套,尽可能进一步延长股份锁定期,逐渐消化庞大的抛售减持压力。此外,对于新股的定价以及募资资金的去向,更需要强化监管,提升透明度,尽可能减少股市财富资金再度分配的不合理因素。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