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风景读书的罗德胤专栏。乡村复兴论坛今年的第二场活动,也就是陕西汉中的留坝峰会,刚刚结束。这是一次既丰富又有趣的会议,想了解朋友可以关注网上发布的信息。
在这期专栏,我想跟各位分享的是我们在张良庙里举办的一次会议同期活动。这个活动有个特殊的名字,叫“英雄会”。在会议的第一天晚上,也就是7月6号晚上,我们在留坝的张良庙里举办了两个小型的研讨会,一个叫“英雄会”,一个叫“神仙会”。这是我们对会议的夜话环节,做的一点小创新。以往的夜话,是请四五位嘉宾和一位主持人上台,进行一次互动谈话,台下是参会代表们在听。
这次的留坝峰会,夜话环节的主活动是由新浪微博组织的“夜谈老电影”,场地是在留坝县城那座建于上世纪70年代的老电影院里。除了这个主活动之外,我们也在张良庙里安排了“英雄会”和“神仙会” 这两个小型活动,目的是把张良庙这个最具有留坝特色的文化古迹推向公众。
“英雄会”和“神仙会”的格式是一样的,都是五比五外加一个主持人。所谓五比五,是指五位专家学者和五位地方领导对话。 英雄会,是五位留坝县的地方干部对五位专家。神仙会,是五位来自留坝以外的其他地方的地方干部代表对五位专家。之所以这么设置,是为了推动各资源方的对接。两个研讨会,都是定向邀请,不对外开放,这是为了制造出小范围的良好交流气氛。
为什么叫“英雄会”和“神仙会”呢?我在之前的专栏里已经回答过,这是因为张良庙里有一通石碑,上面只写了“英雄神仙”四个大字,是对张良一生的最佳概括。
我本人是“英雄会”的主持人。在一个半小时的对话里,我觉得双方对谈出了很多很好的信息,值得拿出来跟大家分享。
首先交待一下都有哪些英雄参与对话。留坝县这边,有县人大主任杨主柱、文化旅游公司韩总、住建局张局长、玉皇庙镇党委罗书记和青桥镇张镇长。专家这边,有墟里民宿创始人小熊、碧山猪栏酒吧创始人寒玉、艺术家赵海涛、台湾生活美食家王翎芳和贴布导演。
对话的第一轮,是自报家门和简介来历。
对话的第二轮,是专家们对留坝资源的评价。大家谈到了留坝良好的生态环境、留坝美丽的秋天、留坝悠久的栈道文化,同时也谈到了交通位置的不利和人才的短缺。
这一轮的讨论可以说是相当充分的。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比如王翎芳老师讲到留坝人用放羊的方式来养猪,养猪人每天都在一个固定的地点和他的猪只们告别和重逢,说起来是画面感十足。
又比如小熊提出的一个她认为是地方领导者始终都要思考的问题,那就是最有消费力,并且对乡村最有认同感的人,一定在一线城市,所以做乡村的市场一定是先从一线城市开始,慢慢地带动二线城市、三线城市和当地的市场。由此出发,我们要精准地去完成用户画像——上海和北京的客人,他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小熊还分享了她关于乡愁的独特理解:对很多现代人而言,老家已经是回不去的老家了;不管你对那个老家多有感情,但只要你回去一看,确实没有办法呆,因为已经被破坏了,不再能给你老家的感受;因此,对留坝而言,如果能在某种程度上,唤起这些人的类似于乡愁的那种情绪和感情的联系,在他的老家找不到,但在留坝还能找到,这能产生特别大的吸引力;墟里过去的四年,就是朝着这个方向在摸索的,大部分喜欢墟里的客人,老家并不在墟里所在的浙江永嘉县,但是他们就是觉得在这里似乎找到了乡愁的感觉。
小熊和寒玉两位老师,都讲到了很多她们在实际运营中所遇到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经验。其中寒玉讲到的本地服务员,让我觉得很感动。寒玉老师是这么说的:
碧山猪栏酒吧的服务员,没有一个是高管,没有一个是大学毕业,甚至没有一个是高中毕业。我这里是什么人呢?都是村里的农民和县城的下岗工人,长得都不漂亮,甚至是歪瓜裂枣,因为漂亮的都给县城宾馆挑走了。但是,我喜欢他们,我觉得他们是我们店里最靓丽的一道风景线。 他们不在二三十岁的花季,而是三四十岁甚至五十岁,所以他们得到一份工作就特别珍惜。他们有家庭,他们也希望自己能致富,至少是有一份收入。很多客人说,我们在你的店里感受最深的,不是你寒玉,也不是你们的设计——我们的设计当然很牛对不对?我的口才也属于卓越,但是平常他们见得到我吗?不能,我不招呼客人,我有我的生活,我有我的自由,我有我想见的客人,也有我不想见的客人。这些服务员,他们从来都是笑嘻嘻的,这种笑不是来推销;他们给人的感觉也是憨憨的,甚至害羞的、傻傻的,但是你能看出他们工作的时候,是满怀欢心、满怀愉快,恨不得把家里所有好东西都介绍给你吃,给你无微不至的关怀。
第二轮的讨论还有很多很有趣的内容,时间原因,没法展开。而我最愿意拿出来跟读者们分享的对话,其实是在第三轮。作为主持人,我请留坝的每位领导各提出一个问题,可以挑选对面任意一个嘉宾来回答。
杨主任提的问题:怎么样能把年轻人吸引回来?他希望墟里的小熊老师来回答。
小熊老师确实有资格来回答这个问题。要知道,墟里现在是用6间客户养活了23个员工,其中不少是年轻人,而且不乏海归高知。我把小熊的回答简单地概括一下:
首先,是坚持包括管家在内的所有一线员工都在地化。他们都是来自本村或者临近村的阿姨、大姐。墟里的客人大多来自北上广深,他们需要的不是五星级酒店的标准化的、训练有素的服务,而是需要质朴的服务,哪怕是有一些不完美,甚至有些紧张的服务。他们需要你能表达出你在关注他,而且你还能带着一种自豪,同时又愿意把家乡的东西拿出来分享。
其次,是后台可以,而且也需要让城市的年轻人加入。这些年轻人,首先是自我驱动型的,不是你给他多好的条件或者愿景,他就会来的。他们之所以愿意加入墟里,最初可能是观察到了墟里的阿姨大姐们的那种工作状态,从而被打动。在加入之后,墟里又给他们提供了足够的发挥空间,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成长。
第二个问题是文旅公司的韩总问的,面向所有专家:留坝要想成为一个旅游目的地,突破口或者说引爆点在哪里?
这是个非常好,同时也难度相当高的问题,考虑到对话进行到这里的时候,已经到70分钟,如果每个专家都展开了发表看法,一定会超过组委会规定的时间,所以我动用了一点主持人的特权,主动做了一个简单的尝试性回答:
所谓突破,就是要给人制造一种体验。这种体验是人们以前没有过的,但是一旦碰到,觉得就是它了。这说明突破是具有偶然性的。要想在留坝实现突破,恐怕还得回到留坝本身的两大优势资源,一个是生态轴线,一个是以我们现在所在的张良庙为代表的文化轴线。从这两个资源出发,去找能对接到当代社会和未来社会的方式。要多尝试,要多了解年轻一代,还要多请高人来一起探讨,一起出主意。可能十个想法里头,有一个就找对了,就成为了突破口。这种偶然性,试多了之后,也能慢慢探索出一些规律来。
第三个问题是住建局张局长问王翎芳老师和贴布导演:留坝的食材这么好,如何才能做出有特色的系列美食产品?我们年年都开展烹饪的评比和大赛,但是到现在也没有真正推出适合旅游的美食产品。
王翎芳老师回答:留坝在饮食文化上的一大优势,确实就是天然氧吧所孕育出来的这些食材,完全可以大做文章,同时要接轨到城市人口尤其是高端人口的口味。乡村美食如果能实现应接来自不同地方的人口,那它就赢了第一步。因为吃永远是游客体验的重要环节,吃不好,第二天就想走,再好的食材也没有用。
而留坝餐饮现在的一大问题,是县城一些大厨们似乎觉得自己已经是大招牌,对别人的建议经常以“我们留坝人不这么吃”来做反馈。这个问题不解决好,再好的食材都会锁在当地。留坝每年的美食大赛还是要办的,但是要多跟外边交流,可以找一些外地专家来当评审,给本地大厨们更多的启发和刺激。
翎芳老师为了这次峰会的翎芳宴,在留坝呆了有一个月,其中十几天的时间都在跟本地最厉害的大厨们“打仗”,打到最后有的大厨被放弃,改用了火烧店镇上的小夫妻店(翎芳老师在这里说的“打仗”,是带双引号的夸张说法,不过也能说明,她这次翎芳宴的筹备过程是充满了曲折)。
翎芳老师还认为,乡村美食还应该配以乡村最质朴的生活。在留坝的翎芳宴上,翎芳老师大胆地让厨师只完成烹饪的部分,所有摆盘都是训练村姑们来做的,这让她们感到非常的自豪。质朴是村妇的本性,那是改不了的。但是需要你去告诉她们的是,你家旁边的野花野草,怎么样布置在你的盘子上,就会产生美。留坝遍地都是野花,用来装饰留坝山上跑的猪做成的香猪肉,再放到用留坝原生态的木头制做的餐盘上,端上桌来给宾客,这就是一套属于留坝系统的美食。
吃的问题实在太重要了,所以我又就此追问了寒玉和小熊,她们那里的厨师是不是也有“我们这里不这么吃”的现象。寒玉老师说:确实有类似的现象,但这是个细致活,要具体地去做区分处理,把握好比例,有的要坚持地方化,以保持特色,有的则要调整,以适合城市人当下的口味。
三个问题回答完,时间已经是晚上9:40了。我这个主持人,也不得不略带遗憾地宣布本次张良庙英雄会胜利结束,未尽话题,以后继续讨论。
好了,本期专栏也到此结束,下期再见。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留坝相关内容,可以点击下方蓝字,回顾本期之前的共读内容,或持续关注后期推送:
罗德胤专栏 | 张良庙这个梗
罗德胤专栏 | 英雄神仙话张良
罗德胤专栏 |留坝峰会(上)
罗德胤专栏 |留坝峰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