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LinkedIn
LinkedIn (领英) 创建于 2003 年,致力于向全球职场人士提供沟通平台,协助他们事半功倍,发挥所长。作为全球最大的职业社交网站,LinkedIn会员人数在世界范围内超过4亿,每个《财富》世界 500 强公司均有高管加入。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LinkedIn

2020 年,人生需要纵身一跃

LinkedIn  · 公众号  · 求职  · 2020-10-21 18:28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对现在的工作不满意的人,多得超出你的想象。

让人产生“受不了了,我一定要辞职”的念头的,也不一定是什么了不起的大事, 成年人的崩溃往往来得很简单

“项目完成,看到同组的同事兴高采烈我却毫无波澜,意识到自己根本不爱这一行”。


“发现空降的上司比自己小一岁,感觉职业前途渺茫”。


“加班到很晚打开外卖软件找不到一个想吃的,发现公司周围的宵夜早就被我吃尽了”。

跳槽的念头就这样在一次次微小的崩溃中酝酿。


然而真正跳槽又谈何容易,从找工作到拿 offer 步步都是坑,也有些人在拿到 offer 后又犹豫了,因为不知道新工作到底是不是自己的理想工作。

被不少人就在犹犹豫豫之中蹉跎,直到那个纵身一跃的契机到来。


对于一些人来说,这个契机不偏不倚,就和 2020 年的职场至暗时刻一起到来了。





一、 书念到头了,可我寸步难行

去年刚上研究生一年级的秦昊,就感受到了求职的压力和内卷的可怕。

在过去的五年里,我国研究生入学人数逐年增加。


2019  年全国研究生硕士招生人数达到 72 万人,创下历史新高, 而一年后,这 72 万人将和秦昊一起竞争为数不多的校招岗位。


从小就是“别人家孩子”的秦昊在这 72 万人中也属于上游。
2019 年,秦昊被保送进入中科院空天院就读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

资环学院是中科院新兴的基础学院之一,有全国最好的导师和学术资源。

然而今年年初的疫情让他不得不离开实验室呆在家里,也开始重新反思自己过去五年蒙眼狂奔的学术经历。
“一天到晚写代码其实挺抑郁的。”秦昊回忆起自己疫情期间的生活。

课程作业全部是需要写代码的大作业,对着电脑心力交瘁。

不能出门,每天都闷在家里,食欲也开始减退。

“有人会觉得,好不容易读到一个专业顶尖的学校做研究,你的导师都是院士,师兄师姐都是大牛,你好像就该顺其自然地跟着他们走,”秦昊说, “但是人和人是不一样的,我发现做科研时我不会收获和他们一样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绝望之中秦昊开始四处投简历,希望能找到别的出路。

然而想要从研究员的身份跳出来去找别的工作并不容易。

今年年初,秦昊终于拿到一个产品经理的实习面试机会,但 hr 张口第一个问题就问他之前有没有做产品经理的经历。

“就像一个死循环,如果你没做过产品经理,就没法找到产品经理的实习。” 想到自己石沉大海的简历和不断碰壁的面试,秦昊夜里经常失眠到凌晨三四点。
找工作难是一方面,在理想和现实间犹豫不决是另一方面。

“到底该不该放弃学术?”秦昊有时候会想, “念书已经念到最好了,为什么还是寸步难行?”
就在最迷茫的时候,秦昊在 领英 上做出了一次尝试。

他参与了一项名为“职场人时间捐赠计划”的项目,向系统为他推荐的职场导师之一—— 领英中国总裁陆坚 发起了求助。

“职场人时间捐赠计划”最初于今年3月在领英平台上线,针对今年大学生就业的问题,为毕业生搭建了一个与目标领域资深职场前辈精准连接的窗口。

截至到7月已经有超过1.3万名来自海内外各行业的职场人注册成为职业导师,累计为超过1万名大学生提供了职业辅导,包括分享行业趋势、职业规划、技能提升等等。
“你做技术的时候会很快乐吗?你身边工作的人都是什么样的?” 秦昊第一次给陆坚发站内信时其实并没有期待回复。

秦昊和陆坚有很多相似之处,他们都是软件工程师出身,甚至连研究方向也都是图像处理。
没想到陆坚真的回复了秦昊,并且和他 进行一对一谈话讲了自己从技术岗转管理岗的过程 ,还鼓励秦昊勇敢变换赛道。


陆坚告诉秦昊,一直做算法研究的人对数据会非常敏感,做市场做产品都会很有优势。

“如果你是一个职场小白,听到一个职位很高的人对你说这样的话,心中自然会有一些波澜,对吧?” 秦昊说。
于是秦昊决定全力冲击产品经理的岗位。

在一家清华校友创办的创业公司里,秦昊凭着自己的学术背景找到了第一份产品经理的实习,之后,他又转至滴滴国际化部门负责巴西的业务。
“原来你可能只是心里有颗种子,但是如果有一个高人点了一下,说你有这样的潜能,这颗种子就能发芽长大。” 秦昊说。
二、 从我被“视频裁员”说起
吴梦在今年四月遇到了传说中的“视频裁员”。
今年上半年,不少公司受到疫情冲击开始裁员。

在居家办公期间,一些公司受场地限制选择开视频会议宣布裁员决定。

三分钟,一句话,很多人连公司的门都没摸到,饭碗就丢了。 视频前后两重天,职场就是这么残酷无情。
在接到老板电话前,吴梦是一家著名旅游科技公司的公关经理。公司企业文化好,待遇高,假期也多,工作地点在香港,是一份“慢条斯理养尊处优的甲方工作”。
吴梦对裁员不是没有准备。在疫情刚刚开始的时候,旅游业就成了受打击和影响最沉重的行业。


那时吴梦从香港回到山东老家过年,被困在内地无法回去,公司突然就宣布要精简公司架构。
吴梦还记得,视频打来的时候自己刚刚休完复活节假期,在国内玩了一大圈。复工第一天便在视频会议上接到裁员通知。

一瞬间,吴梦大脑一片空白。心悸的感觉三四个小时后才平复下来。

摆在眼前的是一个大问题: 8月香港工作签到期,航班也不知何时恢复,疫情期间工作机会紧缩,要在这个节骨眼上找到工作实在是太难了。
在那之后,吴梦陷入了长达 5 个月的苦战。
为了不错过任何新释放出来的职位,吴梦买了一个 领英 Premium Account ,预订了pr,communication 职位的 Alert ,每天两次,平台会给吴梦推送她感兴趣的新职位信息。


吴梦想了想,把 reporter 也加入了 Alert,算是给自己从学生时代开始的记者梦一个交代。 没想到,最后就是这个过于理想化的梦把她捞上了岸。
“找工作太久,人就开始做一些迷信的东西。”吴梦说。

如果哪天面试表现好,在接下来的面试里吴梦就会反复穿和那天一样的衣服,希望能延续好运气。

在参加《南华早报》面试那天,吴梦上身穿了一件鲜绿色的衣服,下身“随便穿穿也没人看得到”。
生机勃勃的上衣配着暗淡的居家裤,就像吴梦求职生活的两面。
转折出现在那天早上,《南华早报》招聘 Content Strategist的信息出现在吴梦的 Alert 里,类别是 reporter。

这个职位隶属于《南华早报》的品牌内容策划部门Morning Studio,需要兼具公关的策划创意、销售的商业嗅觉、记者的新闻敏感和数据分析能力。

在工作内容上可以盘活自己过去的工作经验,在行业上又圆了自己的新闻梦,简直是最合适的工作。

于是吴梦毫不犹豫地投了简历,这份工作也选择了吴梦。
在终于拿到 offer 后,吴梦才知道,这个职位有将近 300 个申请人, 而她因为过硬的职业技能脱颖而出。
求职期间,吴梦每投一份简历就建一个文件夹,每一个文件夹里都有为这份工作专门准备的简历,在找到工作的那天,她看了一下,自己一共有 44 个文件夹。
现在的吴梦终于能在自己喜欢的新闻媒体机构工作,也顺利地留在了香港。

回顾被裁员的经历,她觉得这反而是一次难得的机遇:“在做公关时,我时常觉得自己做的事情有悖于心目中的新闻业,我做得不快乐。 所以我觉得这可能是职业生涯的危机给我的一次回馈吧 。”
三、 35 岁之后,我决定做自己
雅婕的职场经历,简直就是一帆风顺的标本。
2006 年,雅婕毕业后就加入了玛氏做管培生,轮岗几次后稳定在了 marketing 的工作,之后她加入葛兰素史克, 一路升至中国区市场总监
幸福的家庭,有成就感的工作,一切似乎都恰到好处。

但只有雅婕自己知道,自己就像在轮子里不停地旋转,靠着惯性往前狂奔,想停下来都很难。


雅婕回忆道自己的工作状态:“ 连续不断的策略计划赶着人往前走,大会小会会前会构成了生活中判断时间的坐标。似乎你做的事很重要,又一点也不重要。
随着职位的升高,雅婕承受的工作压力也越来越大: “有时候看着公司里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也会想想自己的身体还能再熬多长 时间。

一种危机感总是提醒着她:可能到四十多岁,我就会从公司被动消失。
没想到身体的警报很快就出现了
身体出现问题时正是雅婕的爬坡期。

那段时间她在带团队,一个人要干很多人的活,整个人都绷的紧紧的。

在工作的间隙雅婕去按摩放松,按摩师突然建议她去医院做个检查,因为“你这里摸起来有点不对”。

雅婕抱着休息休息的心态去了医院,没想到被医生直接要求做手术。

“当时的感觉就是五雷轰顶。”雅婕说, 一路狂奔的生活突然就被按下了暂停键。
在病情面前,雅婕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下半场。

“我想要改变,做更有价值的事情,能够有利于他人,也有利于自己。我还想要更多自由的时间可以陪伴家人,有留白让我自我成长,”雅婕说, “我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个工作。”
2019年12月, 雅婕终于辞掉了在上海的高管工作,回到家乡成都加入了泰康人寿集团。

利用自己过硬的金融背景和在外企的工作经验,雅婕在新公司顺利转型,达成MDRT美国百万圆桌会员。
在强大的命运面前,最好的选择就是如水一般顺势而行,接受它,拥抱它,把它变成自己的一部分。

雅婕说,“这是撤退吗? 这也是一种前进。
在 2020 年,很多人想通了,决定放生自己;也有很多人在最黑暗的时刻触底反弹, 扭转劣势为新的机遇。
秦昊如今已经实现了从科研到产品经理的转型,成为了最技术硬核的产品经理。

吴梦已经回到香港入职报社,过去五个月的求职噩梦变成了一段刻骨铭心的励志回忆。

雅婕有了更多自由的时间,再也不会缺席女儿成长的过程,也找到了延长职业寿命的出路。
在初入职场犹豫不决时,在变换赛道不清楚行业内幕时,在面对offer不知道新工作的真实工作状态时, “信息差”成了阻碍职场人追求理想职业的一个阻碍。
但是与此同时,线下求职渠道的减少,以及后疫情时代职场人求职心态和雇主招聘需求的变化,都使得职场社交平台开始扮演更丰富的角色。

线上平台已经不仅仅是求职者发现和获取新鲜职位的主要渠道,同时还能帮助职场人打破职业信息盲区,从多个维度评估自身的职业竞争力,以及与目标职位的匹配度。
自9月下旬起,领英携手宝洁、欧莱雅、英特尔,快手、京东、网易游戏等数十家中外知名企业在 领英APP上线“理想职业招聘季” ,不仅为职场人提供优质职位机会选择,同时还提供多维度的职位在线评估。

包括企业雇主品牌各项指标评估,职位薪酬对比,还可与目标企业招聘官及相关人脉相连,帮助职场人理性选择机会,连接理想职业。
在这个世界上,理想的工作并非只是一个存在于脑海中的“理想”, 它可能隐藏在你职场路上的某一个转角,可能来自于一次痛苦的挫折,也可能来自你与他人的真诚沟通,只需要你在前行的路上不断变换视角,不断地的努力平衡和积极寻找。




本文作者领英菲菲。
文中图片、封面图片来自影视截图及网络。如因版权等有疑问,请于本文刊发30日内联系LinkedIn。 LinkedIn欢迎各类广告品牌合作,发邮件至[email protected] 获取更多信息。
©2020 领英 保留所有权利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