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男孩,点击上方卡片一键关注
真正有智慧的爱,是听懂孩子话语背后未说出的诉求。
被看见,被用心倾听的孩子,自然也会回馈父母以尊重和信任。
——虎妈
如何对待假期
是拉开孩子差距的分水岭
1月23日
上午
9:00
点击
预约
直播
虎妈准备了一系列语数外学习方案
助你做好规划,抓大放小
带孩子过一个充实、高效的寒假
▽▽▽
前几天,看到一位妈妈在朋友圈吐槽,说自己快被青春期儿子“气吐血”了。
因为不管她跟儿子说啥,回答都是“嗯、哦、随便、不知道、都行”。
每次听到这些词,她都很抓狂,感觉孩子像在应付她一样。
“十几岁不应该正是激情满满的年纪吗?怎么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
明明是在说“没问题”、“你决定”,但给人的感受却是冷淡、敷衍、不关心。
他听进去没有啊?
我这是哪儿又惹着他啦?
做事这么不积极、没热情,以后不废了吗?
要是一直这样敷衍、没主见,可怎么办呢?
家长想:我都这样征求孩子意见了,也算对他够尊重吧,他怎么还这态度?
但从心理学来看,一个孩子经常说“随便”,反映的不是他总被平等对待,反而是他的需求大多数时候都被忽略或者压制了。
我们只有听到“随便”背后的潜台词,才不会因为孩子一句回应就火大,才能从根源上去解决孩子的积极性问题。
家长想,怎么能没想法呢?待会点了,你又不喜欢,于是,坚持让孩子选。
家长一听,“前几天还在嗓子疼,怎么不长记性?”果断拒绝。
家长更火大,“都说多少遍了,油炸食品不健康!你不是前几天才吃吗?”
家长说:“这不一样吗,热量那么高,又没啥蔬菜,怎么就不能选个健康点的?”
这次,孩子不回答了,直接抛出一句:“你点吧,我随便,都行。”
这样的场景,相信大家再熟悉不过。它每天都在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在我们生活中上演。
有时是让孩子挑衣服,有时是帮孩子选兴趣班,还有时是和孩子约定手机使用时间......
为了“尊重”孩子,我们很“民主”地将事情的选择权交给孩子。
但当孩子做出决定时,我们又希望他的决定得是我们满意的答案。有时,伤害了亲子关系也未察觉。
《少年发声》中,有个叫宣宣的初二男孩,他用“木然”来形容自己面对妈妈时的沟通状态。
他说,妈妈允许他打游戏,但只接受每天打15分钟;也允许他玩手机,但一到点就必须要上交;还鼓励他多看书,但却不能是他最喜欢的推理或科幻小说......
宣宣起初也会和妈妈商量:15分钟打一局游戏都不够,而且一旦开始也没办法暂停;自己拿手机,是希望能多一些时间跟朋友交流;对推理和科幻小说感兴趣,是里面的逻辑、预测令人着迷......
妈妈说完以后,他就问:“说完了吗?说完让我继续干我的事吧,别浪费时间了。”——以此来回绝与妈妈“纠缠”。
在他看来,说什么都没有用,最后还是得按照妈妈的意见来。
我们经常说,真搞不懂现在小孩到底想要什么,一问都是随便,一选都是不喜欢。
他们也有认真地向我们解释过自己的需求,只是我们“不相信”或者“不认可”就否决了。
他们躺平的潜台词是:对,你们是什么都让我发言、听我意见,让我决定。
但是我真选了,你一定会证明我是错的——那我还有去选择、去决定的必要吗?
全家人都聚在家族群里,热火朝天地为他选学校、选专业出谋划策。
我观望半天,就是不见表弟本人发言,于是@他,说想听听他的想法。
结果,问了半天,他不是回答“不知道”,就是“也行吧”。好像我们操心的根本不是他的事。
最后,还是他妈妈出来“解围”说,“你们别问他了,他什么经验都没有,选了也是瞎选的,我看啊,还是......”
看到这样的场景,我不禁思考:孩子们这么辛苦地考试,到底是为谁考的?
考了高分,家长是安心了,但孩子连自己想要什么都不知道,教育的目的真的达到了吗?
生活中,我们总觉得孩子做不好,舍不得让孩子吃苦,享受自己被孩子需要的状态,所以,总事无细地帮助孩子。
结果是,现在太多孩子,十几岁还没自己洗过衣服,吃饭还得人不停夹菜,出门都靠接送,写作业也得陪着,变得越来越离不开家长。
“太喜欢包办事情的父母,会把‘我很有用’这种‘好我’留在自己身上,然后,把‘你没用’这种‘ 坏我’投射到孩子身上。”
父母总比孩子还“能干”,才是孩子动手劳动能力差,独立自主能力弱,懒惰没上进心,不知道怎么与人协作沟通,没办法为自己做决定和选择的最根本原因!
我们总看不惯孩子说“随便”,抱怨他们对什么事都不上心。
但孩子冷淡背后的潜台词是:
你把什么都想好了、做完了,我是真不知道自己还能有什么用。
孩子怯懦说“随便”
儿子见着他小时候的玩伴,特别激动,吵着要跟弟弟去喝奶茶。
我见他家姐姐也在,就问姐姐想喝点啥。结果小姑娘腼腆又礼貌地回绝道:“不、不......阿姨,你给弟弟他们买就好,我不用的,谢谢。”
毕竟是孩子,她嘴上说不要,眼神却不自觉瞥向妈妈。我看懂了,就坚持说,没事儿的,选杯喜欢的吧?
没想到小姑娘还是忸怩道:“我都还好,阿姨您随便点吧。”
这本不是什么大事,我想那就“随便”点杯适合小朋友喝的。没想到邻居却一下子“炸”了:
“你别问她,你一问她就是‘随便’,急都急得死你!”
“这么大了,嘴巴长着就知道吃,还没弟弟会说......”
我当时正准备买单,看着小姑娘被妈妈数落得直不起头的样子,既尴尬,又心疼。
孩子是什么时候开始不敢做选择的?
我想是被告诉作为大的要懂事,要让着弟弟/妹妹的时候;
是被告诉家里不富裕,给你报了班,你就必须要珍惜的时候;
是被教育生日蛋糕不划算,我们买个别的也照样过的时候......
过分懂事的孩子,他们从不做选择。即便他们心里有自己想要的,但说出口,也会是“随便,我都行”。
因为,对于他们而言,表达需求就是对别人的索取;如果自己有明确的选择,更是对别人的一种打扰。
从小到大的经历告诉他,我们不应该这样去麻烦别人,而且自己好像也没那么重要。
他们“随便”背后的潜台词怯懦得令人心疼:我真的配选更好的那一个吗?
父母们要做到“真尊重”
《不被理解的少年》中,一位初中生对作者陈瑜说:“如果不是真的遇到了问题,谁愿意‘摆烂’?”
他们不是没有自救过,只是家长一直读取不到他们内心深处的讯息,还时不时火上浇油,才让他们关闭了心门。
我们只有从思想到行动都做到“真尊重”孩子,他们才能告别这种“假随便”:
青春期所有矛盾,实质都是孩子自我意识发展、独立需求增加与自身管控能力尚不足之间的矛盾。
我们意识到要给孩子权力,但又没办法真正放手,其实是担心孩子一松手就“失控”。
但《自控力》一书中指出,自控必须先有“自”,才有“控”。
如果孩子大脑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知没有得到充分锻炼,他是没办法体验到真正的“自我”的,也就一直达不到“自控”状态。
所以,“虚假的民主”看似是帮孩子上保险,但实际是限制孩子的能力发展。
况且,哪种失控最危险呢?——是我们明明看着孩子要掉下悬崖了,他还不让我们拉!
搞“虚假的民主”,伤害的是我们和孩子之间的信任,那才是真正扯断了父母能为孩子兜底的最后一根“救命绳”!
他说,有次一个家长找他,说孩子在食堂吃饭,发现菜里有只青虫。
孩子跟食堂工作人员反映后,对方答应退还伙食费,可过了几天,还是没退。
孩子家长找到他反映情况,他是这样回应的,现在有两个方法:
“比方说,食堂工作人员回答,我已经和上级反映了,上级还没答复。那就指导孩子去找上级。
是谁呢?他会发现,原来还有总务主任、副校长,最后还可以找校长。
孩子一个人不敢,就鼓励他约同学一起去,让他自己把问题解决掉。
这时候孩子获得的成就感,以及他在处理问题过程中积累的经验,肯定比他在课堂上学到的还珍贵。”
我们经常一听孩子说“随便”,就担心孩子“没出息”、“没主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