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重读
A Mind For Numbers
,中译《学习之道》,作者 Barbara Oakley 是个妙人,美国奥克兰大学工程学教授,在 Coursera 教授课程
Learning How to Learn: Powerful mental tools to help you master tough subjects
,这么个看上去似乎枯燥不堪的课,有多火呢?Wikipedia 的评价是
the world's most popular online course
。MOOC 遍地开花的今天,这个评价可谓足量。
直到这,作者看上去似乎都是个一路开挂的理工学霸,但其实,很遗憾,并不是的——从小到大,Barbara Oakley 一路痛恨数学,高中数理课程一直不及格,相反,喜欢历史、社会研究、文化,尤其是语言。高中毕业后选择参军,公费奖学金学俄语,学得还蛮好,俄语相当地道,常被误认为是俄语母语人士——但是,就这么个语言专业的学生,最终机缘巧合,加上退伍后面临就业竞争(俄语市场机会有限),于是选择回到学校,重新出发,硬杠数学,结果不仅没有从入门到放弃,还一路念到了工学博士,后留任教授。再后来你都知道了。
这本书便是她的成果总结。并且,写书期间,她还联系了数百名世界一流的学者教授,各个领域都有,如数学、化学、生物、工程、教育学、心理学、神经科学等,按作者原话:
让我惊讶万分的是,这些世界一流的专家,不止一次说到我在书中描述的学习方法,他们学习的时候,也一样在用。
整本书读下来,近两万字读书笔记中,以下这三点原则,给我印象最为深刻。
原则一:关注过程,到点即休
这一点是解决拖延症的——那当然要先问一句,是什么让我们拖延?答案:那些让我们感觉不太舒服的事。
医学成像表明,害怕数学的人之所以躲避、拖延,是因为光想想要学数学,大脑痛觉中枢就会点亮,让他们感觉很痛苦。
生动诠释了什么叫想念是会呼吸的痛。但是,神奇的是,最痛苦的部分是「想着要学数学了」,但当他们真的开始学习动手做题的时候——痛苦的感觉不见了。
研究拖延症的专家 Rita Emmett 给出了一个结论:
在害怕开动任务上消耗的时间精力,比执行任务本身还多。
既然
是对结果的关注
引发了大脑痛觉,从而带来拖延,那如果要消解拖延,径直工作,就要关注过程,即关注接下来这某段时间内我做某件事,只管做事,不管完成,比如:接下来我就写 25 分钟的数学作业。
一个好办法是开番茄钟,既是给自己轻微的时间压力(更高效),也是个排除外部干扰的好办法——告诉家人、同学等这个技巧,如果在专注时间,他们来找你,就告诉他们你在开番茄钟,他们自然就知道这会儿先别打扰你了(it gives a friendly reason for them to leave you alone)。
但事实上,除了「不开始学」外,「学太多、太久」也会导致拖延。为什么呢?
这其实就和峰终定律(peak-end rule)相连结了。峰终定律由心理学家、诺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曾提出,指我们对一段体验的记忆,主要由高峰(peak)和结尾(end)两个因素决定。也就是说,如果在一段体验的高峰和结尾,你的体验是愉悦的,那么你对整个体验的感受就是愉悦的,而过程中好坏体验的比重和长短,则对我们的记忆几乎没什么影响。
举个例子,一场一小时的音乐会,前 55 分钟优美绕梁,你听得如痴如醉,但如果最后五分钟,突然乐器出了问题,满场刺耳杂音,哪怕只有五分钟,日后你回想起这场音乐会,你多半给的是个大大的差评。
拿来对照两类学习风格:一类知止而愉悦,另一类不知停歇、筋疲力竭,那等到再开始的时候,前者大脑的印象是愉快而舒适,后者的则是大写的苦字——这自然就解释了,为什么这类人更容易拖延:痛苦使大脑拖延呐!
并且,也不是时间长,效果就好,书中特意写明:
常年习惯长一次性长时间大量工作的人,更容易感到筋疲力竭,而且,和适时知止的人相比,效率也更低。
所以,敲定策略:明确结束工作的时间,和明确开始工作的时间,同样重要。
何况,休息本身自带福利。研究表明,放松时更容易获得灵感。《如何像达·芬奇一样思考》作者迈克尔·葛栢曾就「你在什么场合会获得最佳灵感」收集答案多年,最普遍的回答有:
洗澡时,躺床上休息,散步,听音乐等
《精力管理》作者,效能专家吉姆·洛尔,也曾向客户做过类似调查,收到的回答有慢跑,冥想,海边渡假等,但几乎没人表示自己会在工作中获得最佳灵感。达·芬奇本人也曾在《论绘画》写道,时不时离开工作放松一下,是个非常好的习惯,当你回到工作时,做出的判断会更准确,而持续工作会降低你的判断力。
这和作者提出的发散模式(diffuse mode)可谓异曲同工。
原则二:不开多任务
开多任务(multitasking)是对学习时间和精力的巨大浪费。书中是这么比喻多任务的:
每个任务的进程就像一株小树苗在生长,同时开多任务,就是不停得把刚刚种下去的这一株树苗,直接连根拔起,再转而去种另一株——根本就没有给你的大脑留时间,去消化巩固刚刚学到的概念。
那学不好是肯定的。并且,学习时开多任务,更容易感到累。每次注意力切换,都会消耗能量。每次切换的消耗看起来小,但加起来,就不是个小数字了。而且,研究表明,常开多任务的学生,既没有做得更多,也没有做得更好。
关于任务切换这一点,《暗时间》一书有过类似的描述:
程序员们都知道,任务切换需要耗费许多额外的花销,通俗地来讲,首先需要保存当前上下文以便下次能够顺利切换回来,然后要加载目标任务的上下文。如果一个系统不停地在多个任务之间来回倒腾,就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在上下文切换上,无形中浪费很多的时间。相比之下,如果只做一件任务,就不会有此损失。这就是为什么专注的人比不专注的人时间利用效率高得多的原因。
另一个发人深省的点,是作者对切换时间的计算:
大脑开始一件任务的时候必须要有一定时间来“热身”,这个时间因人而异,并且可以通过练习来改变。举个例子,你看了一会书之后,忽然感到一阵无聊,忍不住打开浏览器,十分钟后你想起来还要继续看书,但要回复到当时理想的状态,却需要一段时间来努力去集中精力,把记忆中相关的知识全都激活起来,从而才能进入“状态”,因为你上了十分钟网之后这些记忆已经被抑制了。如果这个“热身”状态需要一刻钟,那么看似十分钟的上网闲逛其实就花费了二十五分钟。
一件事的时间花费,不仅要计本身时间,还有切换成本,算一算,一身冷汗。
原则三:避免能力幻觉
什么是能力幻觉(Illusions of Competence)?简单点说,就是你以为你自己掌握了某个知识点,但其实并没有,你误把熟悉当掌握,造成幻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