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剪枝者
年轻人的城市、行业与生活选择助手。主推:新一线(传统一线新区与强二线城市)、新行业(传统行业新方向与新兴行业)、新朋友(同学同事之外的同辈/同类)。信息互联网时代,路径似乎无界蔓延。剪枝者协助年轻人将9-10条可能路线缩减为3-4条。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贵州省通信管理局  ·  贵州省通信管理局圆满完成春节期间网络和数据安 ... ·  昨天  
贵州省通信管理局  ·  贵州省通信管理局圆满完成春节期间网络和数据安 ... ·  昨天  
环评互联网  ·  附下载 | DeepSeek从入门到精通 ·  昨天  
环评互联网  ·  附下载 | DeepSeek从入门到精通 ·  昨天  
南京新闻  ·  突然宣布:大裁员! ·  2 天前  
网信西藏  ·  身份证54开头的,请知悉! ·  3 天前  
网信西藏  ·  身份证54开头的,请知悉!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剪枝者

企业家的演变、定价与能力(经济发展的六重根之四:企业家)

剪枝者  · 公众号  ·  · 2018-09-14 15:52

正文

4 企业家

企业家在经济发展中的角色是,组织协调资本、劳动、政府等要素,生产产品,卖给消费者或下游企业。没有企业家,机器、原材料和劳动力不会组合在一起。没有买卖所得,企业家也不会出现。企业家的存在有两个基本要件:公司组织、利润考核。

企业家最重要的特征是组织,这个组织的形态有家庭作坊、工厂、无限责任公司、有限责任公司、股份公司、跨国公司等等。企业家总是在一个特定的人群组织中工作。在今天,企业家总是跟公司联系在一起的。

在经济生产中,政府官员不能代替企业家。政府直接指派官员进行生产,也不是不可能的,但相比于企业家而言,官员把握消费者需求的能力也许欠缺。某个特定的企业家也不一定比某个官员聪明,但市场竞争会淘汰不能能够满足需求的企业家,留下可以满足的。如果特定官员在满足市场需求时落败,不能开除,因为我们不能靠利润来考核官员,你不能因为官员经营企业不善而将之开除。在那些需求确定不变的领域,用有能力的人去组织生产就可以了,这个人不必是企业家。例如,打败对方,这个需求是确定的,不会有变化,能者居之。再如,解决一个学术难题,让思想家和科学家上。又如,精神的满足、群众的诉求,让宗教领袖、社会活动家上。这些人对社会很重要,跟企业家一样,都属于关键的少数人( Hughes, The Vital Few) 。但这些领域都没有什么分成或剩余利润可言。企业家的典型语境是,大众的偏好多种多样、快速变化,这样,就派企业家去。所以,企业家是去赚钱的,靠利润来考核。

4.1 企业家的演变

企业家的历史也就是公司的历史。现代西方的企业最早来自意大利北部城邦的联合冒险或合伙企业( joint ventures ),它通常为了一个特定的目的而设计,例如某次航海商业冒险。这种商业合伙的特点是,合伙人对商业项目承担无限责任,甚至父债子还;在特定项目结束后,清算所得,合伙宣告解散。

合伙企业有利润份额分配,这使得它与许多组织关系都不同。在封建行会中,师傅教给徒弟技能,徒弟也许终身都在师傅的手工作坊中劳动,作为回报。这里,没有利润分成,只有无穷尽的义务。开发北美的历史中,有一种契约佣工( indentured servants ),年轻人把自己特定年限的劳动卖给船长和殖民者,工作年限到期时,成为自由身。因为在此期间没有利润分成,所以,它并不是正式的企业组织。它比奴隶劳动要好,北美许多地方,奴隶地位终生继承,一代是奴隶,子子孙孙都是奴隶。后来才有一些奴隶可以获得主人赋予的自由。中国人对外人参加的家务劳动就宽容多了。对古代家庭的佣人、丫鬟,主人通常都会负责一辈子,不需要的时候也用银两遣散。中国的私塾则是付费的。父母给私塾教师保证生活和一定费用,孩子学完了、科举了,权利义务关系也就结束了。

地理大发现以后,航海贸易迅猛发展,海盗也蜂拥而至。合伙企业也需要政府作为支持。历史上,国王发出一张 charter (特许状、章程),可以建立城市,航海贸易以来,也可以做商业项目,如东印度公司,甚至可以经营某个特定的殖民地,如马萨诸塞湾殖民地,它有一种裂土分封的感觉,只是这个殖民地的土地还没得到而已。这种组织关系一般是永久性的,除非王室收回 charter 。其中很多的商业项目,后来也变身成为股份公司。商业公司为了保护自己,在商船上装上火炮,犹如军舰;商队即舰队,东印度公司为典型。但是,公司的发展后来遭遇了挫折。负责南美殖民地贸易的南海公司, 1711 年成立,引起了投机狂潮,人们疯狂买卖股份,不是为了企业的未来收益,而是为了更高价卖给别人。南海公司的股价从 1000 磅跌到 100 磅,令在该公司上投机的中上层损失惨重,牛顿也不例外。英国社会对公司产生敌意,禁止建立公司。

棉纺织业开始发展时,经纪人走乡串户,把工作环节外包给家庭妇女。经纪人按件付费,并不成立永久组织。这好比现在的合约工程师,他们不隶属于某个公司,有项目时,经纪人把这些人找来,按各人贡献付费,项目完成后,这个临时小组就解散了。后来一些家庭专职生产成品,棉纺织业的家庭作坊兴起。市场发展更快以后,积累了一定资本的企业家开始出现,他买土地建厂房、买纺织机器、买原料、召集劳工一起生产,然后直接在市场销售产品,或者把产品卖给经销商。最初利润都是丰厚的,由于进入门槛不高,各种有资本的人蜂拥而入,企业家的利润所得慢慢变成社会平均利润。这里所说的利润,都是指会计利润,会计利润 = 收入 - 成本支出。很明显,这个会计利润可以是负值。不是每个人做企业都能赚钱。

一个人单独出资建企业,而且承担无限责任,这是有困难的。有限责任公司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切。多个人一起出资,每个人的责任以自己所出的资本为限,也就是以其股份为限;自然人被法人( artificial person )所代替。 Joint Stock Companies Act 1844 允许普通人成立股份公司, Limited Liability Act 1855 摒弃了无限责任;在此基础上, Joint Stock Companies Act 1856 成为第一部现代意义的公司法。这是现代公司制度的伟大变革!现代公司有三个特点:法人、股份买卖、有限责任( John Micklethwait and Adrian Wooldridge, The Company )。公司法的确立,正与工业革命配合,促发了英国工业企业发展的浪潮。

企业家一开始直接参与内部管理和外部经销,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企业的规模逐渐扩大,雇工日渐增多,几百人、上千人的工厂也不鲜见。规模经济要靠内部组织来保障。企业家开始雇佣经理人员来经营企业。经理阶层的出现,意味着劳工管理不再单纯基于熟人关系。企业内部开始科层化、官僚化、理性化。这是所谓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出资的和做事的,分为两种人:创始人、经理人。企业家的范围从创始人,扩大到管理层。现在,企业就有三种人:股东、管理层、劳工,分别对应资本家、白领、蓝领。公司人出现;公司化的浪潮席卷经济、文化和社会各个领域( Trachtenberg, The Incorporation of America )。

这种新的结构并没有改变公司的私有性质,但带来了一个困难,内部人控制。内部人把公司的资源导向自己,而不是公司股东,这些好处包括丰厚的薪金、更多的人员、更大规模的预算。他们满足自己的局部利益,侵害全局利益。在董事会上,董事通过投票来控制经理层的内部挖墙行为,但这种行为不一定总是能够被遏制。可以把它与细胞的情况类比。体细胞为表型的生存工作,表型的生存又是为了基因的传递,这些基因在生殖细胞中。但是,有些体细胞会过度繁殖,把其他细胞原本需要的资源导给自己,不利于表型的生存和繁殖、最终侵害生殖细胞的利益。一旦无法遏制,就成了癌症。基因 - 细胞 - 表型这个代理链条有点长,基因让细胞去构造表型,以传递基因,但细胞这个中间层也许会出问题。凡是代理链条过长的科层制,都会存在这个问题。股东 - 管理层 - 劳工的情况也一样。甚至,帝王 - 官僚阶层 - 农民的关系也类似。帝王无法控制地方官僚的行动,乡绅地主的自治有时可以减少行政成本,但在战争和危机面前,却会造成资源汲取和国家动员能力不足。分权的好处是可以响应市场不断变化的需求,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但分权可能导致独立王国、内部癌症。该分权的时候分权,该集权的时候要高度集权。

可以说,公司内部结构主要为了防止管理层坐大。只有管理层与股东或公司利益一致,公司才能茁壮成长,不断满足消费者和下游厂商的需求。但以此为理由,完全抛弃管理层,也是不可能的。管理层对于大企业是必需的,但又要被节制。节制的方法有很多,例如,价值观洗礼、纪律检查、人事和财权集中。

斯隆在通用公司的管理,通常被认为是大师级的。他将产品多元化,一个品牌一个部门,满足一类特定的消费者,这些部门就像独立的公司,可以更快的响应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但子公司做大以后,也会抵制总部指令,拒绝将利润上交。斯隆设计了一种权力拆分机制,决策权上收到总公司,子公司和独立事业部只负责执行(斯隆,我在通用汽车的岁月)。决策权集中、执行权下放,这种做法与一些党派相似:组织部负责人事,决策权在中央,地方只负责执行。有没有代价?当然有。万一中枢决策出错了呢?这对最高管理层提出了更高要求。好的企业管理者经常可遇不可求,它的出现是一个小概率事件。没出现,很正常。出现了,你就倍加珍惜吧。

二战结束后,英美企业在美国势力范围内到处扩展业务,形成跨国公司。冷战结束后,这种趋势更为明显。跨国公司( multinationals )是没有国籍的,但它以源国家的武力为后盾,也获得目标地的政府支持,是资本与权力的结合。这种公司的企业家在管理中与政府走得更近,与从前的东印度公司很相似。跨国企业有时就是政府,至少是政府的延伸。

4.2 中国的五种企业家

中国古代士农工商。士为读书的与做官的;农为农民,以自耕农为主,地主是少数(黄仁宇 中国大历史);工以农业工具为主,不是现代工业;商则行贸易流通之事。后人指摘古代重农抑商,是近代落后的源头。但这是与航海贸易起家的欧洲胡乱对比的产物。西欧的土地并不肥沃,贸易的边际收益大于土地,理当以贸易为主。中国则不然,地理位置决定了,周边地区没有什么贸易的,不能获大利,农业生产才是实体经济最重要的部门。对应到今天,一个国家仅凭商贸、不搞工业化,就能致富了吗?中国人一向实在,在经济上则是重视实体生产,在古代重视农业,在今天则重视工业。这是好事、决非坏事。重视工业、抑制商业和金融,在工业发展初期也未尝不是好事。

中国历史上有商人,但没有公司组织,由于没有公司组织,所以没有现代意义上的企业家。商人的利润来自商品流通的差价,这种套利在不同地域或不同时间周期中发生。套利的原则就是, 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财币欲其行如流水 (史记 货殖列传)。但一些重要商品由国家专营,民间不得染指。盐铁专营,目的在于集中财力对抗外敌,以牺牲消费和民间财富,为国家分忧。在国家生存环境危险时,大谈国家放弃私营,不与民争利,那是顾头不顾尾了。

明代以来,晋商因帮助政府筹集军饷而崛起,后成为清朝皇家商人,独享商业特权。但清政府衰落后,晋商一蹶不振。在清朝的最后几十年中,洋务运动兴起,官方授权并出资、民间集资的官商,兴办工业和军工,但时间太短、范围太小,甲午一战,成果尽失。日本第一次中断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一战后,江浙财团兴起,在纺织、轮船、银行等业态上收获颇丰。这些民族工商业资本逐渐被国民政府和官僚资本吸收和剥夺。 1930 年代,日本入侵,第二次打断中国的工业化进程。

新中国成立后,模仿苏联体制,吸收和剥夺私有资本,成立国有企业,进行工业化。企业家没有地位,官员亲自上阵指挥生产。官员过度介入工业和农业经济,把日常经营变成政治竞争;夸大业绩成为常态。 1950 年代末期,集中计划生产的政策,推行不到几年,就遇到危机。其后的政治斗争,让经济陷入混乱。

改革开放后,个体户、万元户出现,但这是自然人的组织,与现代企业无关。直到今天,一些城市街道上还有数之不尽的小商铺、小作坊,仍然都是个体工商户。在江浙一带,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多数乡镇企业都是集体企业。村乡镇等行政组织从农民筹集资金,兴办集体企业,所有权归集体,收益权、经营权则属于企业管理者和员工。还有一些乡镇企业则是从小的商贸做起,货郎担挑遍全国。其中一些后来转入轻工制造,开始是家庭作坊,一家人上阵,后面生产、前面卖货,所谓前店后厂;后来是工厂,招募本地、甚至外来务工人员。一家人成功了,其他家族的人也模仿、学习,整个乡镇都做同一个品类,一乡一品的传统就这样形成了。

1993 年,中国通过公司法,这距离英国 1856 年的公司法已有 130 多年。普通自然人也可以开办有限责任公司。公司法经过不断修改,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求。开办公司的资金门槛一再降低,近年来商事制度改革,企业注册快速增长。现在,中国的企业组织形式包括:个体工商户、有限合伙、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后面两种公司的差别在于股东数量。公司法颁布后,乡镇集体企业转制为股份制企业,行政组织退出,自然人和法人拥有股份,成为产权所有者。新的组织形态,更能吸引外来优质的管理和研发人才。

开放市场也带来了外资。港资进入广东、台资进入昆山、新加坡资金进入苏州。许多行业出现了国家资本或民间资本与欧美大公司组成的合资公司。外资既带来资金,也带来现代企业的管理、技术等知识。国企管理者在合资企业中学习。打工者在外资企业和本地企业中学习,他们边干边学,返乡之后,讲给家乡年轻人听,带动现代工商业知识的扩散(朱锡庆 知识笔记)。

92 年邓小平南巡以后,大批官员和知识分子下海经商,形成了新的企业阵营。他们受过良好的教育,对国家政策和社会趋势,有更敏锐的判断力。与闷声发大财的农民企业家不同,这些下海企业家有时会在媒体上发声。在后来抓大放小的国企改革中,大批地方国有企业经过改制,股份被界定到私人手中,主要是外来资本收购、管理层收购( MBO )。很多国企已经资不抵债,有人愿意接盘已经善莫大焉。但是,有些地方也的确存在国有资产流失的情况。与地方政府有关系的私人资本,廉价获得国有资产,其中一些,甚至利用政府关系,进入煤矿、房地产等行业。

2000 年前后,计算机和互联网行业兴起,大批科技人才在中关村等地兴办高新技术企业。中关村逐渐成为仅次于美国硅谷的互联网创业中心。阿里巴巴在杭州、腾讯在深圳,也推动了局部互联网创业生态的形成。深圳的电子加工行业在不断涌入的科技人才的推动下,逐步转向电子制造,成为举世罕见的电子之都。此外,深圳的企业还在新能源电动车、基因测序等领域领先全国。

在改革开放的历程中,中央政府始终对关键行业保持国有控制。在这些国企、央企里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行政人员,通常都是高级人才。这些企业家在特定时候会从企业转岗到政府。事实上,中央政府也许刻意维持这种企业和政府的轮岗制度,以培养高级干部。从企业到政府的角色转变,并非中国独有。美国金融企业的领导人也会进入政府,担任财政部长等职务。

由上可见,中国存在五种企业家:

1 )商业企业家,多见于温州、台州、佛山、中山等地,他们以小商品贸易起家,逐步转向制造。本地有经商传统,但教育传统略显不足,企业主要从事加工、制造等行业,地区往往有一乡一品的传统,如柳市镇的低压电器、塘下镇的汽摩配、小榄镇的五金、古镇镇的灯饰。这些地方历史上的农业传统较为薄弱,例如浙南是七山一水二分田,土地资源贫瘠,农业不发达,无法供养复杂的官僚组织。因此,对商业贸易活动,较为宽容。广州及其周边因为通商口岸而发展,也不是传统的农业地区。

2 ) 江南企业家,主要是在苏锡常、杭嘉湖地区,悠久的经商传统意识、求实细致的作风、知识和技术升级的不懈追求,是他们的三个显著特点。江南七八百年来都是中国最为富庶的地区,农业发达,苏常熟、天下足;纺织业也发达,衣被天下之地;河流密集,商业发达;因为工农商业发达,积累财富供后代读书,文化传统也极为深厚,明清以来进士状元数,全国前十就占八个。无论本地的农民、官员、工人、还是学生,都受到这些传统的熏陶和影响,务实、求真、且有战略眼光。在上海开埠以后,外来工商业资本的做事方法,迅速就能被他们学习、仿效、改进。改革开放后依然存在的上海国企,也为当地的中小企业提供了初始市场,也成为技术升级的来源。地方民企在初期发展时,没有技术,就邀请国企工程师周末到企业指导,时称 周末工程师

1 类与第 2 类企业家的差别在于,前者商业传统重,后者则商业与农业传统并重。当然,这两者并无严格界限,都是在本土成长起来的。

3 )农区企业家,散见于农业地区。农区企业家利用自己在当地的政府资源,借助行政力量,迅速做大。他们对当地的矿山、煤炭等资源具有控制力。由于政商关系紧密,这些企业往往容易受到政策波动和人事变动的影响。这些地区的商业传统较为欠缺,因此利益分配的行为习惯并不稳定,但农业传统深厚。农业发达,就能供养复杂的官僚组织,官僚对社会的控制深入而广泛。企业要想做大,或主动或被动,都会受到官僚的影响。由于深受农业和官商传统的限制,农区企业家在市场中很难以与第 1 2 类企业家竞争,他们因而转向利用政府控制的资源。

4 )国企企业家,多见于北京、上海等地。他们负责国有资本的管理,既是企业家,也能成为政府官员,其中多数人的教育背景、视野见识、企业经营,均属上乘。

5 )科技企业家,多见于北京中关村、杭州、深圳、成都高科技园区、武汉光谷等地。他们利用现代科技,在新兴产业上发展,避开商业、传统制造业、资源、房地产、经济命脉行业。

每一类企业家都有自己独特的能力或资源。商业企业家靠商业头脑、江南企业家靠做实事的行为习惯和国企的技术支援、农区企业家靠地方政府的资源、国企企业家靠国家平台、科技企业家靠科学技术。没有两把刷子,就没法赚大钱;没有那个能耐,就没法做大事。

4.3 企业家组织能力的定价

前面谈到企业家的组织方面,这里要说企业家的利润考核问题。企业家应该拿到多少?从产品工程学的角度来思考,各个生产要素被投入,然后产品生产出来,在市场售卖得到收入。从财务的角度看,收入 - 支出 = 会计利润。支出包括房租或地租、设备折旧、员工工资、推广费用、研发费用、资本利息。税收也是广义的支出。所有支出扣完,还剩下的钱就是净利润。

这个剩余,有时被称为剩余价值,是企业家拿的。看起来企业家会赚很多钱,但其实不然。只有少数企业家赚很多钱。多数企业家得到的是行业平均利润。而且,不是每个企业家都能赚钱的。如果支出大于收入,会计利润在零以下,一些企业家会血本无归。工人可以拿工资,这些企业家却可能什么也拿不到。有人认为,企业家承担了组织企业的风险,应该得到补偿、得到风险溢价,所以剩余全部归他。但如果组织企业也是一种能力,与听取安排完成特定工作的劳动技能不同,那么,这份剩余就是组织能力的回报。所以,其实不是什么剩余。

就如劳动一样,组织能力也是一种生产要素。劳动力多,工人工资难以上升;劳动力跨过刘易斯拐点,农业部门的劳力都被工业部门吸收,工资就会上升。同样,有生产组织能力的人多,则企业家的收入低,同样的人少,则收入高。这一点对任意生产要素都是成立的:同类生产要素多,则其价格或回报就低,反之亦然。企业家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其回报也随该项要素的市场供应量变化,这没什么奇怪的。你要是羡慕别人造智能手机赚了大钱,你就上嘛,看看自己的生产组织能力到底在市场中什么价钱。如果你判断自己的生产组织能力并不高明,那就用自己的劳动技能参与市场,获得相对稳定的收入。

你的生产组织能力到底值多少钱?你的这种很确定是独一无二的组织能力,到底在市场上有多大价值?不仅你自己不确定,市场对此可能也是瞎猜。当你坐在行业风口的时候,随便弄个公司,都能拿到大笔钱。当你勤勤恳恳做一个成熟行业时,市场对你的出价可能就跟高薪打工者一样。当然,还可能有更糟的。会计利润是从静态的角度看公司,在某个时点把企业的账务冻住,分析它的财务项目;企业家的能力估值则是一个动态的问题,主要基于未来的预期收益。未来预期这种事,就很难说了,它与概率、市场感知、货币环境等等各种因素都可能有关。企业的股价值多少?这不是从此时此刻的静态数字构成的财务报表可以看出来的。投资不是单纯投市盈率,不能单纯看报表。乔布斯重装上阵,企业股价可能飞涨。张飞穿越回来办文化传媒公司,股价可能连续暴跌。人的组织能力的定价,是神奇的问题; you can you up, no can no bb 。有梦想就去试,试了你就知道是自己厉害、还是别人厉害。嘴上讲狠,是没用的。思想深刻,也是没用的。

企业家也适用于生产要素的定价原则:在要素供应的竞争中定价。在与人有关的生产要素中,有的是很容易在市场买到的,因为同类要素的竞争市场已经普遍存在。比如,普工、熟练工、技工,充分供应,劳动价格随行就市。在很多轻工和机械电子制造行业,普工 3000 ,熟工 5000 ,技工 8000 。在建筑行业,小工 120/ 天,大工 200/ 天。有的要素以前不多、但后来多起来了,也可以定价了,例如,部门经理的定价是固定工资 + 奖金或项目提成。但供应的多少还不是主要问题。企业家就不多了吗?为什么同一行业的不同企业,估值如此不同?这是因为,这个企业家与那个企业家,即使在同一个行业,其组织、决策、执行等能力也是不同的。企业家的组织能力,犹如人的性格一样多样,很难以标准要素的形式来定价。因为定价成本高,你找不到一个企业家的要素市场。没有一个平台,专门招聘企业家。企业家必须自己到市场中找出自己的价值。每个企业家在企业家这个要素市场的竞争中定价。但企业家不能直接喊一嗓子,我的组织能力值多少钱,而是要组建一个组织,用组织的收益来给自己能力定价。也就是说,企业家的能力就委托在一个组织之内来定价;委托定价理论,是张五常的伟大发明(张五常 企业的合约本质)。

各种生产要素要么工资定价、要么委托定价、要么混合定价,其间的差别取决于要素的品质考核的难度和量度的成本。但不管怎样,这些要素都是在市场上买卖,只是买卖的形式不同而已。原材料,论斤卖。制造业生产线的标准劳动,论件卖,件工劳动常见。公司内部的非特定标准工作,论月卖,文案人员的劳动无法直接计量,就委托在一个月的时间之中。特定项目的工作,论项目卖,例如合同工程师。公司内部的非标准、半组织的工作,既按月卖、也按组织卖,收入包括固定工资,加上收入分成性质的奖金,有时还加上股份或期权,例如公司内部的高级管理者、咨询公司的合伙人。公司的组织工作,则按组织卖,对企业家个人的组织能力的直接定价难度太高,要通过委托于组织的方式来定价。

也有人说,企业家的管理知识,很难衡量,所以由企业家来雇佣劳动组织生产,他的能力不能直接在市场上度量,因此通过公司组织收益的不可扣除项来定价,这是一种间接定价理论(杨小凯)。但直接与间接的概念区分,预设了直接定价依赖于完全竞争的要素市场,但市场价格就是完全竞争,非市场价格就是不完全竞争的说法,并不可靠。拿工资是直接定价、拿股东分红就是间接定价?都是卖嘛。工资 + 奖金、工资 + 提成的情况又怎么算呢?张三与李四,做的是生产线上同一个环节,张三活泼幽默,李四沉默无趣,公司给张三的奖金多,因为他增加了团队效率,这是间接还是直接定价?不好说。没有什么直接、间接。存在的只是定价的难度和成本。论组织卖、论项目卖、论月卖、论件卖、论斤卖,都是卖;怎么卖,定价成本更低,就怎么卖。用量和程度差异,代替概念区分,也更符合概念量化的科学方法原则。

市场是一个协调生产的系统,企业是一个局部的生产组织。一个人办企业,只是利用已有的生产要素,要给自己的能力找出最大的可能价值,这种价值越大,对社会的贡献也就越大。企业的产生,不是用指令代替价格,也没必要被看作是用一个组织契约代替一个市场契约。从生产函数的角度看,企业的产生,是生产要素组合地形图的一种拓展和延伸。如果把经济发展理解为要素组合的生产可能性空间的构造问题,则一个个企业就是一个个新的地形。无数企业、加上通常意义的要素市场、再加上政府、空间、技术等维度,形成了生产可行性空间不断动态扩展或收缩的形态。这是从演化论角度的理解。企业就是在生产可能性空间里的爬山或造山运动。相比之下,结构化的合约理论则认为,一组组合约合纵连横、层层组织,构成整个经济体系。但这种意象不容易落实和操作。这是我为什么认为,生产函数理论,还是比合约理论要好理解的原因。你可以把供给与生产的问题,对接演化论的设计,但合约理论只是强调组织的方面,无法舒服的纳入暴力、技术等要素,只能把后者作为外部冲击或不变的局限条件,就此而言,它依然反映了均衡思维,与经济发展的演化工程论是不一样的。

4.4 企业家的能力是什么?

人会在自己创业与受雇于人之间选择。如果你有组织能力,自己卖给一个大公司,也能赚钱,但你的机会成本是一个大公司的估值。从应然角度看,人应该做机会成本最低的事。成本是放弃的最高代价。你自己不做一个大公司,成本太高。但你又怎么知道自己到底有多大组织能力呢?有的人在大公司待一阵,学了东西,出来办公司,办一阵,不成了,又回到大公司去。这种事情也不鲜见。你对自己的组织能力的判断,可能是静态的,立足于自己的过去,也可能是动态的、预期的,立足于自己的学习能力。世界是复杂的,人生多有可能。

如果你很自信自己有能力、或者有学习和改变自己的能力,那么,把自己委身于一个大公司,人太多了,你的能力,即使很大,也被人数平均了。如果召集一些优秀人才,组成一个小团队,你的能力就不会被平均( Paul Graham 黑客与画家 第 6 章 如何创造财富),这就是创业。上班打卡,一天 8 小时,一年 250 天, 2000 小时就了不起了;自己创业,一天 16 小时,一年 300 多天,你就做了接近 5000 小时,创业 3 年,相当于正常上班族工作 7-8 年。对自认为有能力的人来说,创业是就业的浓缩。

做一个企业到底需要什么能力?企业家到底为企业贡献了什么?单纯说他们具有组织能力或管理知识这种生产要素,还是有点空洞。而且,对于亏损企业,你总不能说,企业家贡献了负的生产要素。这种负数合乎数字计算公式,但没有经济含义。企业赚钱了,就说企业家贡献了正的生产要素;企业亏钱了,就说企业家贡献了负的生产要素。公司做大了,回顾起来,企业家的每个做法,都是正确的,甚至包括他小时候的好事。公司倒闭了,回顾起来,企业家的每个方面,都是错误的,甚至包括他童年时代的阴影。怎么讲都能自洽的说法,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从演化的历史来看问题,经常会带来启发。企业家组织一个团队来生产;组织团队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小孩子少年时代就喜欢拉帮结派,只不过不是为了生产,而是为了打败别的群体。群体之间为争夺资源、争夺配偶而斗争,在人类学的历史中,甚至在成群结队的动物生活中,也不少见。做一个企业,好比组织一次远征,发起一场战争。很多军队的人后来成了优秀的企业家。商场如战场,也不是一个空洞的类比。少年帮派领导人、军队的领导人,要敢于做出决定,定了规则自己先执行,牺牲在前、享受在后,赢了要论功行赏,输了要承担责任,带领大家一起前进。企业家也一样。可见,企业家的能力,团队组织的能力,主要是四点:判断力、讲规则、分好钱、带好人。

判断力来自对市场的思考、尝试、学习、不断吸收新信息。企业决策一旦错了,后面就全盘错了。讲规则也很重要。企业组织是为了一个还没到来的空中楼阁努力,在这个征途中,企业家必须起到一种定海神针的作用,只靠白纸黑字的规则不够,他自己本身的行为就是规则,他的行为成为组织成员的想象的中心,大家按照领导人的行为和思维调整自己的行为。分好钱的重要性,不用多强调了,大家都知道。谁为公司创造了价值,就要奖励,自己决策失误给公司带来了损失,也要认错。利益分配是企业内部团结的主要问题。

带好人这一点经常被人忽视,但它对企业的持续发展很重要。有的企业家在企业发展上升途中讲理想、讲责任,公司做大之后,自己在外头风光,把老员工丢在一边,价值榨取完了,也不管不问,甚至还指责他们不思进取。就现代股份制度来说,这种企业家的行为也没什么法律上的错误。但是,企业家必须也是一个领导者。他比员工见得多、懂得多,他不能自动假设自己的员工会规划好职业生涯,不断前进。一些人在同一个企业做了十年、二十年,收入见了天花板、职业生涯到了穷途末路,然后就像死掉的老狗一样被抛弃。个人主义讲每个人对自己的人生负责,的确如此。但企业家不能以此作为自己的辩护理由。一群年轻人,当年是为了这个企业家讲的理想,跟着他来了。他有一种基本的组织责任,带领他们成长。如果自己在媒体和大众那里整天谈理想、谈责任、谈情怀,却对自己企业的员工不闻不问,把他们当成单纯的付费劳动者,这种企业家,是很虚假的,有时甚至零令人恶心的。年轻人在选择是否长期在一个企业工作时,一定要看清楚,你跟的这个企业家的实际做法、真实面目,切不可被其漂亮的言论所欺骗。如果你自己创办一个企业,记住,当初那些为你而来的年轻人,不一定只是为了钱,你要带着他们不断成长、不断进步,而不是听任甚至鼓动自己的老员工纷纷离去。带领你的员工不断成长,这不是你对员工的法定责任,但却是人类群内合作的基石,是人类的责任。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