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拾史事(微信号historytalking)禁止未注明出处的转载,转载合作投稿请邮件[email protected],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上回讲了萧绎 & 萧绎他老婆,这回来讲他爹萧衍。(那真的是好久好久之前的故事了:痴情的极致,连老婆出轨都忍了)
其实萧衍一直在我们身边,只是我们不知道他在身边而已。这话感觉好恐怖,然而我并不是来吓人的,而是言之有据(理直气壮脸)。
首先,我们每年农历七月十五,又叫盂兰盆节,是要祭祀祖先,烧纸钱放河灯的。这事儿是萧衍开其先河。他根据《盂兰盆经》中目连救母的故事,将百味饭菜放在盆中,供奉僧人,后来渐渐和道教的中元节融合,演变成了祭祀先人的节日——中元节最开始,只是地官勘定对错,“囚徒饿鬼,当时解脱”的。
另一个他随时在身边的例子,就更好说了。
在很久以前,中国汉族的和尚,和现在其他和尚一样,都是荤素不忌的。然而,在萧衍颁布了《断酒肉文》以后,和尚吃素,在中国就成了一种惯例。
为了(强制性地)洗脑,萧衍总共写了四篇《断酒肉文》,还在《与周舍论断肉敕》中说,“众生所以不可杀生。凡一众生,具八万户虫,经亦说有八十亿万户虫,若断一众生命,即是断八万户虫命....利舌端少味,害无量众生,其中小者,非肉眼能观,其中大者,灼然其见,灭慈悲心,增长恶毒,此实非沙门释子所可应行”。等于说萧衍的逻辑是,不要吃动物肉,因为吃动物肉,就是杀生了,那不是佛教徒应该做的事。
断酒肉文
请大家记住这个完美的逻辑,等会儿我们会讲到(是的,你们都知道我的套路了,后面必有杀器)。
萧衍虽然是皇帝,但日子过得很清苦。史书上说他,“日止一食,膳无鲜腴,惟豆羹粝食而已.....身衣布衣,木绵皁帐,一冠三载,一被二年.....五十外便断房室。后宫职司,贵妃以下,六宫袆褕三翟之外,皆衣不曳地,傍无锦绮。不饮酒,不听音声,非宗庙祭祀、大会飨宴及诸法事,未尝作乐”。每天只吃一顿饭,还没有肉,都只是写豆羹粗粮,衣服一穿就是三年,五十岁后断绝房事,不喝酒不听音乐——别说是皇帝了,就是普通人,你能忍?!(太惨了)
善哉善哉,因为人家萧衍信佛嘛。
其实早年,萧衍是信道教的,从他的小名就能看出来。萧衍小名“练儿”,当时魏晋南北朝的人,习惯用小名来表达宗教信仰。而从魏晋乃至到唐宋,都有将道士称为练师的习惯,练儿,即有练师之意。另外,当时的宗教信仰往往有其家传,萧衍的父亲萧顺之,也是典型的道教名字。譬如大名鼎鼎的王羲之,和他的儿子王献之、王徽之等人,都是道教徒(他们真不是一辈人)。
颠覆自己家传的信仰,甚至不惜背叛自己的名字(喂),也要选择佛教,这要不是受了大刺激,真做不出来。萧衍受的刺激,学者们考据说主要有以下四点:
第一,可能是萧衍为南齐竟陵王萧子良学士时,受到了萧子良的影响;第二,萧衍当时让道士陶弘景给他炼长生不老的仙丹,这个想都不用想,结果必须多次失败;第三,可能是东晋末年到南朝,道教影响很广,而政变多为天师道阴谋(群众基础太深厚,一人呼则百人应咯);第四条和第三条紧密相关,在多起道教徒造反事件中,萧衍很多亲人都因此被杀。因为这些理由(可能还有更多),萧衍渐渐往佛教方面发展。
我个人觉得,从萧衍后来的表现来看,估计还是以第三条理由为最优先——毕竟他最开始崇佛的时候,还是个头脑清醒的皇帝嘛!
佛教好啊!
群众基础少,不怕聚众闹事;又提倡不杀生,杀人前都要再三思量,不怕国家不安定,不怕兄弟宗室之间互相火并——当然,按照佛教一贯万事无常的理论,有所求必求不得,萧衍最后毫无悬念地被打了脸。
更何况萧衍并不是一个真正能理解佛教教义的佛教徒啊!
《五灯会元》里有个非常有名的段子,一世祖师达摩和他对答机锋,都不要说被完虐了,萧衍根本连门在哪里都摸不到。
他特别高兴地问达摩:“我当皇帝以后,造寺写经,度僧无数,有神马功德呀?”估计这时的萧衍轻轻用手按住自己的小心脏,忐忑不安地想,憋说话,夸我~~
圆光镜峰绘制的达摩
但达摩毕竟是看破红尘之人,对萧衍的小心思置若罔闻,直接就把真相跟说出来了!达摩特别淡定的说:“神马功德都没有。”
萧衍震惊了,抖着声音问:“为毛...竟然...没有功德?!”
达摩说:“你这个都是不作数的。”
萧衍问:“那什么才是真的功德呢?”
达摩说:“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
此处萧衍开启懵逼模式,但他不愿意承认自己懵逼,于是换了话题:“圣谛第一义是神马呀?”
达摩说:“廓然无圣。”
此处萧衍开启懵逼X2模式,但他还是不甘心,就又问:“那这会儿和我讲话的,是谁啊?”
达摩说:“我不认识他。”
萧衍继续懵逼。达摩觉得,这皇帝吹得厉害,结果根本神马都不懂嘛。也难怪达摩看不上萧衍,他对萧衍讲的,其实是佛教中最基本的“色空无差”,也就是《心经》中提到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虽然理解了能做到的人不多,但读了许多佛经,还不能理解的人,就....比较少见了。所以后来达摩就一苇渡江去北魏了。╮( ̄▽ ̄”)╭
但是萧衍并不觉得自己不懂呀,他觉得是达摩不懂他呀。所以一来,不太理解佛教的真正义理,二来出于政治上的考量,天监十三年(公元514年)四月八日,佛诞日的那一天,萧衍下了一道《舍事道法疏文》,认为自己之前“经迟迷荒,耽事老子,历叶相承,染此邪法”,现在要改邪归正,皈依佛门了。不但自己信,还要求大家都跟着自己皈依三宝,因而“皇储以下,爰至王姬,道俗士庶,咸希度脱。弟子着籍者凡四万八千人”,真是可喜可贺,功德无量啊。
对活人这样就算了,就连死了的祖宗,萧衍也不放过。他祭祖的时候,只用蔬果,强制要求先人戒荤。大家说,皇上,这样不太好吧,宗庙不用牲口祭祀,就不是血食啦!萧衍说,用面粉捏成牲口的样子,一样的——也不怕他祖宗六道轮回来抗议。
祖宗地下无知,没办法诈尸来跟萧衍抗议,只是苦了他后宫的妃嫔们。早年的萧衍呢,虽然不说好色,但也绝不是不近女色的人。当时他灭了萧齐,想收东昏侯的潘妃。潘妃之前和东昏侯肆意胡搞,就跟萧齐的苏妲己似的,臭名昭著。王茂跟萧衍说,你要是留了她,天下人肯定要非议的,萧衍只好赐死了潘妃。
然而一个潘妃死去了,成千上万个潘妃站起来。东昏侯还有余妃、吴淑媛、阮氏等等许多妃嫔,萧衍全收了。尤其是余妃,萧衍沉溺其中,乐不思国,眼看又要是一个东昏侯了。侍中范云先劝了他一回,萧衍不听,范云只好又拉着王茂一起,还把刘邦搬了出来,说“昔汉祖居山东,贪财好色,及入关定秦,财帛无所取,妇女无所幸,范增以为其志大故也。今明公始定天下,海内想望风声,奈何袭昏乱之踪,以女德为累”,人家刘邦本来贪财好色的,后来为了大业都忍了,皇上你现在千万不能因为美色误国啊!萧衍表示你们go on please,我就听着,我不说话。哪知道这两只太老奸巨猾,萧衍根本不是对手。范云说,我觉得皇上您可以把余妃赏赐给王茂,萧衍这会儿还沉浸在“沉默是金”的惯性思维中没反应过来,王茂已经高喊“谢主隆恩”了。
于是萧衍没办法,只好把余妃赏了出去。
相比潘妃余妃,其实吴淑媛才是真绝色。这个绝色直接导致了后来萧梁和北魏火并的时候,虽有胜机而惨遭败北,因为主帅跑了...跑...了....(这个我们以后会八到)
信佛以后,范云他们再也不用担心萧衍美色误国了,反正都是一视同仁地,不!侍!寝!
另外,作为一个有思想的皇帝,萧衍绝不满足于阅读佛经,接受别人灌注给他的知识。他只要一有空,就会到重云殿和同泰寺去讲佛法。中大通三年(公元531年)更是在两个月内连续讲经两次,每次七天。他讲学的时候,“名僧硕学,四部听众,常万余人”,后来甚至还有男冠、女冠道士,波斯国使,于阗使者,北馆归化人这些非佛教徒前来听讲。不过按《五灯会元》对他的评价,如果不是为了故意黑萧衍,那这么多围观群众,其实主要还是为了给皇帝面子(当然你也可以说萧衍矮子里充高子,大家其实都不大懂 XD)。
受到群众们的鼓励,萧衍又开始勤奋地写书:《出要律仪》二十卷,《般若抄》十二卷,《大般涅槃子注经》七十二卷,《义林》八十卷,“《大品》、《净名》、《三慧》诸经义记,又数百卷”,经常熬夜写到五更天。这么勤奋,可见佛教此时对萧衍而言,已经从政治助力变为了真爱。
既然是真爱,萧衍怎么可能只做到这种程度呢?
他还修佛寺。
但修佛寺,并非萧衍开其先河。从东晋到萧梁,南朝的佛寺数量呈稳步上涨趋势,东晋1768所,刘宋1913 所,南齐2015 所,萧梁呢,则是2846 所,的确也算是暴涨了,难怪后世一般以“萧寺”指代寺庙,这个萧,就是萧衍。
杜牧所谓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你以为多呀?其实连人家的零头都没有。
作为一个皇家佛教徒,萧衍修寺庙,不但重量,还要重质。
智度寺塔
他给自己母亲修的智度寺,“殿堂宏壮,宝塔七层,房廊周接,华果间发”,正殿里还有丈八金像。萧衍说修这座寺是“以表罔极之情,达追远之心”,被他强制吃素的父母一定感受到了他的孝心。
还有那所著名的同泰寺(我们稍后会提到),“浮图九层,大殿六所,小殿及堂十余所,宫名像日月之形,禅窟禅房,山林之内,东西般若,台各三层,筑山构陇,亘在西北,起殿在其中,东南有璇玑殿,殿外积石种树为山,有盖天仪,激水随滴而转,所铸十方金像,十方银象,皆极壮丽”,更是华丽无比。其他寺庙,大多如此。
如果你们以为修佛寺就是萧衍的极限,那么你们又错了。
萧衍还出家。
大通元年(公元527年),萧衍让人在皇宫旁修了一座同泰寺。可能天天看着寺庙,觉得红尘俗意已不再萦绕于心,所以萧衍要剪短万千烦恼丝出家了。朝臣们都吓坏了,赶紧去求他回来,萧衍很傲娇,人家已经出家了,跟你们这些凡夫俗子是不同的,别来求宝宝,宝宝不回去!哼!大家没办法,只好用一亿万钱来赎他,萧衍这才勉强回了宫。
这只是惨剧的开始。
两年后,中大通元年 (公元529年)九月,萧衍举办了一次“四部无遮大会”,许多人来参加。萧衍看佛堂里香火缭绕,信徒甚多,一时间又生出了些飘渺的意思,再次决定出家了。朝廷没办法,只好又用了一亿万钱(可见萧衍那时候,朝廷还是挺有钱的)。
这次舍身后,萧衍消停了很久,一直到中大同元年(公元546 年) ,他在同泰寺讲了《金字三慧经》后,再又动了出家的念头。然而,那天晚上,同泰寺起了火灾,只得不了了之。但萧衍还是很执着,第二年,也就是太清元年(公元547年),他又出家了。这时候的萧衍,已经八十四岁了,加上看了那么多年佛经,按理说的确应该已经看破红尘了,然而,我们再一次见证了有钱能使鬼推磨的威力,朝廷用一亿万钱成功把他给赎回来了。
朝中不是没有人反对。
比如郡丞郭祖深,抬着棺材进谏,说“都下佛寺五百馀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丰沃。所在郡县,不可胜言.....而僧尼多非法,养女皆服罗纨....请精加检括,若无道行,四十已下,皆使还俗附农。罢白徒养女,听畜奴婢。婢唯着青布衣,僧尼皆令蔬食.....不然,恐方来处处成寺,家家剃落,尺土一人,非复国有”,萧衍觉得,有道理!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荀济言辞就更激烈一些,说信奉佛教,“使父子之亲隔, 君臣之义乖, 夫妇之和旷, 友朋之信绝”,萧衍气坏了,想杀掉他,荀济只好逃去了北方。
散骑常侍贺琛实在看不下去了,上疏四事,认为国家现在已经存在很多问题了,如果还不及时修养,一旦边关战乱,“知不及矣”,一切都晚了。
这盆冷水泼得萧衍大怒。他亲自把贺琛叫来一个字一个字地质问他(真的是一个字一个字地问),还说自己这么勤政(确实勤政,不说别的,贺琛这奏折他老人家是一个字一个字掰开细细琢磨分析过了),一日一食,“昔要腹过于十围,今之瘦削裁二尺余”,萧衍怒问,你说,我哪里错了?!
哪里都没错,贺琛默默地低下了高贵的头颅。
对于这一段,毛泽东曾做过批注,说“萧衍善摄生,食不过量, 中年以后不近女人。然予智自离,小人日进,良佐自远,以致灭亡, 不亦宜乎”,是很有道理的。
因为,变乱就要来了。
推荐书目:
《梁书》《南史》《资治通鉴》《续高僧传》
许嵩《建康实录》
普济《五灯会元》
曹道衡《萧统评传》
释道宣《广弘明集》
钱汝平《萧衍研究》
张慧诚《梁武帝萧衍传》
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
万绳楠《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
陈伟娜《梁武帝萧衍的佛学思想及宗教实行》
夏德美《论梁武帝的与佛教中国化》
在“时拾史事”公众号连载了近一年,被很多人追看过的《宋朝短信》已经出版啦。购买请戳宋朝有人@你:这就是霸道员外的日常,或点击文末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