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周末,我们不聊那些陈词滥调,而是直接简单明了分享一张好照片是如何出来的吧。
说实话作为一名非专业选手,脑子里有很多可以分享出来供大家借鉴的方法论。但我仍然觉得大家需要的不是方法论,而是能够看完立刻就能操作一组不错的照片,自我感觉良好,被人表扬,良性循环,自然对这件事情有了浓厚的兴趣和行动力。
1/一张照片需要的是背后的氛围。
同理上面两张照片都是为了烘托巧克力,但明显右图你会更喜欢。因为这张照片的背后是一种忙碌之余大家共享几杯咖啡,一块巧克力。
所有我有意为之的照片,都在寻找想要呈现给观众的是怎样的氛围。
左图是当时在澳门刚逛完街去了景点,但又不想拍出景点到此一游的状态,所以就用走进镜头的姿势去呈现;右图是在北海道,很喜欢背景的这个房子,所以想呈现在雪地里玩耍的状态。最终画面都呈现了想要的氛围。
2/局部比整体更能够凸显摄影能力。
局部真的很好拍,这个论点对于一些杂乱的画面很适用。而且观众会自动开始联想画面之外的细节。
因为拍摄完整的画面要考虑的因素很多,比如构图,角度,人物表情是否自然和你想突出的重点。局部拍摄就能完美解决以上问题。
3/不要一直使用白色墙面作为背景。
想突出某个重点时,大多数人的第一选择就是白墙作为背景,这个无可厚非。但其实还有更好的选择。
左图是我当时和同事去买咖啡,在公司附近偶遇的一角。伸出来的手臂因为半透明材质的衣袖而有了朦胧感,背后是西洋建筑,衬托得这个花花帆布袋仿佛在欧洲哪个国家度假时使用。
右图是想拍摄pvc透明月历,正好抬头看见夕阳西下,就索性拿在手上对着天空来了一张。
这些都比简单的白墙更出彩。
4/与其摆固定的pose,不如连拍动起来。
对着镜头我真的完全不会拍照,也易僵硬。后来我就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方法,就是将手和身上的一切道具联合,找朋友帮忙连拍,总能抓到几张表情和姿势刚好的照片。
5/找到合适的滤镜。
上面这组照片是当时在有限的环境下拍摄商品图,当时想抓到这张有花有光影的状态。右边在左边的原图上增加了复古的旧感和质感。
还有下面这组图,右图因为有胶片滤镜的加持显得更有生活的质感,反而左边的原图容易没有重点。
还有在濑户内海跳岛时,拍到的两处风景。当时光线很好,其实这些植物只是美术馆门口最普通的衬托,但因为胶片感的加持反而有了一些故事。
以及我超级喜欢的这张照片,旅行途中偶遇的穿着很日本很有品味的小哥哥。临时打开手机抓拍的一张,也是胶片带来的故事感。看照片的人会想知道这个人从哪里来,又将去到哪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