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我们同行的人,比我们要到达的地方更重要。
强势群体的强盗逻辑
两千年前的春秋战国,那是一个乱世。
虽然是乱世,也不能杀人。
杀人有罪,法不容情。
杀一个人,是有罪,得抵命;杀十个人,人神共愤,死有余辜。
那如果杀千人、万人、千万人呢?
不仅没有罪,还要论功行赏,封侯拜相。
还要写进历史,向世人炫耀,让历史铭记。
那是战争。
月黑风高,有人穿着夜行衣,偷偷摸摸杀一个人,就是恶人,要受到惩罚。
光天化日,有人明火执仗,杀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就是英雄,要得到颂扬。
凭什么?
别说是为了国家,为了正义。历史定论很清楚,"春秋无义战",都是强盗一般,谁也别说谁。
也别说"成者为王败者为寇"。有争,才有成与败。争的是君王,死的是庶民。
如果非得要说一个道理,庄子说得对:"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
这是强势群体的强盗逻辑。
因为有千军万马,因为有生杀予夺的权力,所以就是对的。
强势群体有强盗逻辑,弱势群体怎么办?
好像只能容忍。
△
图片来源:《战国》
强势群体的话语权
一天,孟子去见齐宣王。
孟子问齐宣王:"有人要外出,将自己的老婆孩子托付给朋友帮忙照顾。回来后,发现自己的老婆孩子在受冻挨饿。对于这样的朋友,怎么办?"
齐宣王愤愤不平:"绝交!"
孟子又问:"如果在您治下,有一个地方长官,没办法治理好自己的领地,管理不好自己的部属。怎么办?"
齐宣王义正言辞:"撤职!"
孟子意味深长一笑,再问:"如果一个人治理国家,这个国家治理得并不好。怎么办?"
齐宣王回过头,看看站在自己身后的随从:"咱们今天中午吃啥?"
"王顾左右而言他。"
不妨碍自己利益的,就讲道理。和自己利益相冲突的,就"顾左右而言他"。
孟子无奈,离开齐国,再去游说别人。
但是,这有用吗?没用。天下都如此,话语权在强势群体手里。
齐宣王对孟子算是客气的。
还有件事同样发生在齐国。
一天,齐国向鲁国宣战,都快打到鲁国的都城了。
鲁国派孔子的学生子贡出使齐国,希望通过外交解决问题。
子贡在齐国庙堂上,滔滔不绝讲了大半天。从大家的祖先都是周王室门下,讲到礼义廉耻,既拉了关系,也讲了道理。
听完子贡一番话,齐国人说:"你讲得真好,有情有理。但是,我们是来抢地盘的,说得有理管什么用呢?"
于是,齐国将边界线划到了离鲁国都城十里远的地方。
道理不是不明白,但是不讲。相比而言,"王顾左右而言他",简直是温柔死了。
因为拳头硬,所以不用讲道理。
这叫蛮横,张狂至极。
△
图片来源:《孔子》
弱势群体的希望
强势群体如此之强,又如此蛮横、张狂。
弱势群体面临难道只有窒息的绝望?
也未必。
强势群体之所以如此肆无忌惮,就是因为对手实在太过于懦弱。
因为他们相信对手一定会忍让,自己一定可以一手遮天。
一千多年后的宋朝。
家境贫寒的陈世美本来和妻子秦香莲相亲相爱。陈世美十年寒窗苦读,上京赶考,要博个封妻荫子。这是陈世美的理想,也是秦香莲的指望。
皇天不负有心人,陈世美果然拔得头筹,点了状元。不仅如此,还被皇帝召为驸马爷。
本来,只要陈世美说出自己已婚的实情,什么事都不会发生。但是他偏偏贪恋皇家的权贵,不惜冒着犯下欺君之罪的风险,做了驸马。
可怜秦香莲一个人在老家侍奉公婆,抚养儿女,吃糠咽菜。
公婆死后,陈世美杳无音信,走投无路秦香莲带着一双儿女上京寻夫。
陈世美当然不能认下自己的糟糠之妻。否则不仅富贵不保,连性命都得丢。
陈世美当然首先是来劝秦香莲,放自己一马。
陈世美的道理说得多好:你看在我们夫妻一场的份上,你忍一忍,让一让。你要钱,我给你钱,给你衣食无忧的生活。就算你不看在我的面子上,看到孩子的面子上。只要你既往不咎,我还是驸马,还是有权有势,又有钱。我有钱,你和孩子就有钱,这多好!你这么闹下去,我没了命,孩子没了爹,你没了钱,这有什么好?忍你一个人,天下太平,社会和谐。
陈世美说得有道理吗?好有道理。"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片爱,这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真的有道理吗?狗屁!
我忍了,你犯下的罪孽怎么办?
"我欺负了你,你得忍着,这样你好,我好,大家好。"看似以大局为重的道理,其实背后的真实目的,无非在于掩盖自己的丑恶行径,好让自己继续为恶。
强势群体,总是希望用弱势群体的容忍来做自己丑恶的遮羞布。
这幅嘴脸,既虚伪,又丑恶。
△
图片来源:《秦香莲》
摆在秦香莲面前的,似乎只有两条路:要么屈辱地活着,要么死。
还好有清正廉明的包青天,还好包青天有御赐的龙头铡,还好有尚且算得英明的宋仁宗。
秦香莲没有忍,所以秦香莲活了,带着尊严地活着。
而陈世美死了。
有时候对弱势群体来说,忍,不是出路;反抗,却有希望。
自身的利益,得自己来维护
时间又过了一千年。
1995年4月27日,对很多人来说,再平常不过的一天。
但是,就是在这一天,河北省鹿泉县一个叫聂树斌的19岁小伙子,却因为涉嫌强奸杀人而被执行枪决。这离他被拘留不足半年,离二审最终宣判只有两天。
恶人得到惩罚,正义得到伸张,大快人心。如此恶劣的大案,破案之神速,叫人扒手称快。
然而,聂树斌的父母并不相信自己的儿子犯下了如此滔天罪行。
他们开始了漫长而艰辛的伸冤之路。
常年生活在农村的老太太,几乎都没出过村,连公交车怎么坐都不知道。但是,她义无反顾地上了路。
她随身带着一个巴掌大的小本本,上面密密麻麻写着字:"坐52路到中山公园站下车,倒5路到地安门,再打听",这是她长达21年伸冤路途的中转站之一。
光天化日,朗朗乾坤,聂妈妈却感觉是在抹黑走夜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