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指出的是,在诸多投出反对票的中小股东中,第三大股东“证金公司”也榜上有名。而且据知名财经媒体人曹山石在其微信公众号“山石观市”中透露,正是证金公司在“周四晚和周五早”的一封邮件,令“上海诸多公募跟随投出反对票”。
如果细究证金为何投反对票,那么你可能会发现,这和当年华润否决“万科深铁联姻”有着一样的逻辑:担心股权被摊薄。
据并购汪:
根据公告中的投票数据来看,格力此次股东大会中所审议的议案,几乎被所有中小投资者所反对。其核心在于此次交易格力选择使用全股份支付的方式进行,对中小投资者的摊薄十分严重。而格力集团包括董明珠本人,可以通过配融减低发行股份所带来的摊薄,中小投资者则不行。
曹山石也明确表示,中小股东反对的是高价收购将导致的股权稀释。他指出,格力完全有足够的资金进行现金收购,而不是采取全股权的方式。
更有投资者质疑,作为中国家电行业中最不差现金的企业,格力本可以不通过这种增发股票募集配套资金的方式来完成收购。根据格力今晚发布的三季报,账上货币资金和应收账款相加超过1000亿,拿出130亿买银隆本不是问题。
而据并购汪的分析,格力这么做是“有意为之”,此次收购正是大股东与中小股东的博弈:
去年的跨年大戏“万宝之争”中,万科在10月被举牌之前,其2015年半年报显示,公司前十大股东合计持股比例为37.23%,公司第一大股东华润持股14.89%。
而根据格力的同期报告,其前十大股东合计持股比例仅为35.48%,格力集团作为控股股东持股比例18.22%,第二大股东京海担保的持股比例为8.46%;根据公告,京海担保是格力主要经销商的联合体,格力第一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合计26.68%,对抗“野蛮人”的能力显然高于万科。
但随后,格力也面临了险资的入侵,中国人寿的两个保险产品相继增持格力电器,宝能系前海人寿和安邦保险也大举买进。根据格力2015年报中显示的数据,三者持股比例均在短时间内超过了董明珠的0.73%。而格力的主要竞争对手美的集团的控股股东关联企业普罗非投资,持股比例也接近0.71%。
从这些角度来看,格力本身其实并非高枕无忧。而如果此次交易能够达成,交易对手、募配认购方,以及公司第一大股东和第二大股东合计持有公司的股权比例将升至41.35%,可以有效缓解被恶意收购的压力。
如今,收购遭到股东反对,格力的计划受挫,接下来会怎样发展呢?
微信公众号“定向增发”表示,对于董事会预案大修改看来已是必然,是否存在重大调整需要重新组织股东大会表决。且在此期间,格力电器和董明珠或许需要做更多的股东沟通工作了,毕竟前述的十大股东当中的京海担保等合计持有11亿股,得到上述股东的大力支持在规避表决时才有获通过的机会!
长江证券家电团队分析师徐春分析了两种潜在的结果:
第一种结果,也是目前文字层面最容易解读的结果——发行股份收购银隆及配套融资方案均不通过:
这一结果应该是以偏长期价值为代表的格力长期股东包括部分中小股东较为期待的结果,我们从投票结果来看也是中小股东赞成比例远低于整体;如果这个结果兑现的话,意味着对格力投资价值判断将再次回归至传统主业层面,未来中小股东股份不会被摊薄,公司基于钛酸锂技术路线的新能源布局将被放弃,那么基于公司空调业务去库存后规模稳健增长以及目前相对偏稳态竞争格局下盈利能力稳步上行,未来公司基于业绩稳健增长并结合当前其较低的估值水平以及股息率优势,其中长期投资价值依旧显著;当然从更深层面来看,此次格力涉足新能源汽车表明公司多元化决心已然明确,且结合另外两大白电龙头多元化举措及格力当前所拥有的资金实力,我们预计未来格力在多元化层面的布局或许不会因此而止步。
另一种潜在可能——配套融资不过,但发行股份收购银隆落地:
当然,如果不考虑交叉议案影响,公司发行股份收购银隆议案均被通过,这也意味着格力电器可能最终收获珠海银隆并顺利切入新能源汽车及储能领域同时打开新的成长空间,我们一直强调对于格力这样千亿收入规模且具有极高盈利能力的企业来说其多元化进程实非易举,因为其必须要满足大制造属性相关、政策导向支持、产业规模足够大且预期盈利能力比好等条件,因此格力选择涉足新能源汽车行业则更容易被理解(此前我们发布过珠海银隆专题报告——《迈入新天地,开启能源布局新篇章》,其中对于珠海银隆的基本情况及双方协同的可能性做出解读,欢迎查阅),通过收购珠海银隆,格力也真正迈出了多元化的关键一步,而基于格力强有力的管理能力、资金优势及资源背景,我们或许也可以给银隆未来发展多一些期待;另一方面,关于股本摊薄层面来看,若配套融资不过,股份摊薄的比例将由24.23%减少至13.88%,在一定程度上也能保障中小股东利益;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由于配套融资方案不过,后续有可能动用格力账面资金来发展银隆甚至降低分红比例,且市场一直期待的管理层及员工持股也未能实施,格力并未能通过此次重大资产重组实现对管理层的激励以及优化公司治理结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认为这应该算是一个相对偏中性甚至可以说是低于预期的结果。
徐春紧接着又提出一个问题:方案被否后管理层会不会以一种偏消极的态度应对未来业绩的释放及分红?
我觉得这个问题完全不需要过于担忧,大家其实可以换个角度思考一下,如果格力以消极的态度应对未来几年的业绩释放以及降低分红比例,受影响最大的会是谁?格力的最高管理层(特指)最看重的是什么?以我对格力最高管理层的了解,我相信其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就是其在格力的生涯中格力是以一个偏消极的结局收尾,相反我更愿意看到的是在其离开格力之前,格力的业绩保持一个相当稳健或者说不错的增长(当然,格力确实也有实现这个的条件);另外一个,对于格力最高管理层利益最大化的方式保障格力业绩的稳健增长以及逐步加大分红比例(关于这一点,大家可以尽情想象);所以,我还是选择相信格力最高管理层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会做出正确的选择。
格力停牌了,但大戏也许才刚刚开会。公司的“百年大计”何去何从,一切仍然要看董小姐。
注:文中言论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21世纪经济报道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