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橙旅游】19日闭幕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要“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给自然生态留下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
把生活方式放在和生产方式一个层面来重视,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生活方式绿色化是思想观念、消费模式、社会治理等方面的深刻变革。
传统意义上,过度发展工业特别是重工业,是引起资源环境问题的主要来源。惯有思维认为,环境污染主要是工业污染,是生产方式不够节约绿色,对环境造成了破坏。这种认识的根源,是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还不强,而这种意识又体现在生产、生活各个方面。践行绿色发展,既要坚持绿色的生产方式,也要推行绿色的生活方式。
生产方式是供给侧,生活方式是需求侧,两侧相互影响,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表现方式,它决定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是市场需求的内在原因,它影响生产方式。旅游已经成为一种越来越受青睐,越来越多人参与的现代生活方式之一,去年国内旅游超过50亿人次,出境游超过1.4亿人次,每年平均每个人出游3次,出游即消费。旅游业作为重要的经济产业,也是重要的现代生活方式,在国家生态环境保护战略格局中,要有时代的使命。
旅游是一种公认的绿色生态型的生产方式,但不是天生的绿色经济。
作为一种绿色生态型的生产方式,旅游具有“低排放”、“低污染”的特征,被公认为是绿色产业。首先是旅游资源观的可持续。不仅绿水青山是重要的旅游资源,江河湖海、冰天雪地、戈壁沙漠也都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几千年的建筑文化遗存、几百年的古建筑,都可以通过旅游走向市场,成为“活化”的文物、致富的活水之源。其次是旅游开发观的生态化。矿产资源卖一点少一点,工业生产卖的也是实物,而且容易带来污染。旅游则不然,是一种卖风景、卖文化、卖美学、卖体验的经济交易方式。有人说,三流的企业卖资源、二流的企业卖产品,一流的企业卖文化,不无道理。
当然,当前旅游产业发展也存在“非绿色”的问题。在我国不少旅游景区都不同程度存在资源消耗强度过大、环境容量超载的情况,对旅游资源进行无序、过度开发的现象仍然普遍,产生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生态、自然和人文资源破坏问题,导致了很多旅游目的地环境恶化。
旅游是广受青睐的现代生活方式之一,但还没有全面形成绿色生态型的生活方式。
旅游污染是一种新的污染方式。旅游活动和旅游设施的大规模发展,旅游者文明素质参差不齐,因管理不健全造成污染严重和景观破坏,如饮食用包装纸、盒、瓶的充斥、旅游者遗弃物品难以处置等。一些人烟罕至的生态区,因为游客的光顾,开始出现各种垃圾。近几年进藏的游客越来越多,导致川藏线上的公共设施被破坏,垃圾随地可见。
绿色是大自然的底色,推行绿色生活方式、倡议绿色旅游行为,是时代的鼓与呼。不久前,文化和旅游部启动2018“文明旅游为中国加分”百城联动行动活动,拉开2018年文明旅游宣传引导的大戏,主题是文明旅游、绿色出行。旅游生活方式绿色化,需要每一个游客的参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旅途风光人人共享、也要人人共建。启动仪式上发布的倡议,提到了三种旅游生活方式带来的生态破坏。
一是不能把旅途的放松当作了放纵,把花钱当作了浪费。我们都热爱旅游,向往“诗和远方”,但是在远方的路上,提醒游客在享受旅游的快乐和惬意时,也要谨记各种资源面临枯竭。崇尚节约,适度消费,杜绝浪费,旅途中不使用或少使用一次性拖鞋、筷子等用具,减少资源消耗。像在家里节约水电、珍惜粮食一样,节约旅途中的每一滴水、每一粒粮食,根据天气情况适度使用空调。努力把节约意识带到旅途的吃、住、行、游、购、娱各个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