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te170628003 —
十三维按:好的文章,不仅是华丽辞藻,跌宕的剧情,充沛的情感,乃至,你能列举出的一切……而是一种生而为文的写作意识,一种投入其中的文字感觉,或者按中国古代,是内在的一种精神之气……如此,你拥有了这点,前面的一切文字优美都将自然呈现——
正文
我想造一扇窗,让你从这里,就能看见我心里的世界。
你是我高山流水遇的知音,从第一页翻到最后一页,甚至,如果我写的好的话,你也愿意再翻一遍来找找我有没有其他意思,读我千遍也不厌倦。
所以我心怀感恩,要把每一个故事写的妙趣横生,把每一篇文章写的平实动人,想引你的莞尔一笑也想让你拍案惊奇。
平克说我们是平等的,我引导你来观看世界,但我在你面前又卑微又骄傲,所以大约还要修炼许多年才会是一个高明的工匠。
一个古典散文的作者必须模拟两种经验:向读者呈现世界上的一些事物,以及让读者参与对话……它也不是预言性、神谕性、演说家调子的风格,也就是说,作者没有特殊天赋可爱到别人看不到的事物,作者也不是要用语言韵律诱导听众同心致志……也不是平实风格,所以事都让读者一眼可见。在古典风格中,作者努力寻找值得呈现的事物及最完美的视点。
作为作者,我得习惯把自己心里抽象的概念装到瓶子里,酿成你喝得到的美酒,这样的写作才不是自说自话,而是更多的考虑你的感受,你也许会伸伸舌头叹声“好辣”,也许会觉得甘醇甜美,向我再索一碗,这里可没有三碗不过岗的规矩,我恨不得多劝你饮上几杯。
要一位作者在下笔前就先掌控真相,而不是透过写作过程整理和澄清自己的思想。
这点倒给我提了个醒儿,我习惯用写作来整理思想,但这也许是半成品和最终作品之间的区别,我可以在卡片上写作整理思想,但成文的作品需是逻辑鲜明且平易近人的。快写慢改的道理也在这儿吧。快写的时候容易产生心流,很多时候能破自己心里的谜题甚至得出意外的结论,在停笔的一刹那,我已经知道结局。而慢改,是把这烤熟了的肉摆盘、上桌。
阐释最完美的视点,我喜欢“代名词的使用,以及主被动式使用时机”这一节。
「我」和「你」这样的代名词适合用来引起对话,对记忆力受到挑战的读者是恩物……被动式和主动式的分别,在于哪个角色处于主词位置,也就是谁会成为读者脑中聚光灯照射的起点。
我写出的明明是文字,但在你脑中投射出了画面,这也是我爱写作的原因吧。好的作者要像好的导演,怎样开篇,怎样收尾,角色的位置,甚至灯光音效,都有统筹。说实话,我们已经比千百年前的文豪幸运多了,他们可是生活在没有电影的年代呀,于是还原的是场景,但我可以还原一个镜头、一个画面,更有节奏感。
我要做一个好作者,不让你犯困。不能偷懒,用“清单式”的写作轰炸你,”把书的目录紧缩成一团的预览”实在是很不人道。多用动词来吸引你的注意,不能用“名词化”这个看起来很文雅实则把所有动词都变成僵尸的做法,”把散文变成一幕活死人之夜”。想想古文里也经常名词化用为动词,想必古人都发现了这样写更活泼。更不能畏畏缩缩地,说些“相当”、“大概”,我要给你扇明净的窗,小心不让它起了雾。你看到的,是未若柳絮因风起,还是撒盐空中差可拟?我说,都对,都好。
这是一本值得参考的风格手册,平克说:「作家很少参考风格手册,而是从优秀作家里那里吸取养分,好的作家是热切的读者。」我要声明,我从没有明确偷师。我只不过一遍遍地看张爱玲的《倾城之恋》,被鲁迅的机敏逗笑,折服于曹公优雅与悲凉,溺死在白先勇《游园惊梦》里女伶的醉眼里,看那流转的岁月化进一曲游园。
真想有一天也能这样打动你。
写到这里我还是忍不住顿住了,自嘲似的笑了笑,多不自量力,而我能做的,不过是给你打一扇好窗子罢了。
继续磨比喻。
用造窗子比喻写作。贯穿全文。
用瓶子装酒形容本体比喻,抽象概念具体化
快写慢改比喻成做菜,照样是本体比喻
用两个形容飞雪的诗句,比喻同一世界不同看法。
改出来的就这些。
但其实我想想,用VR比喻写作可能更好:P
相关文章
- The End -
↓↓↓戳原文,预约开智部落2.0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