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兵写过风靡全国的流行歌曲《你的柔情我永远不懂》和《梦里水乡》,也为罗琦和”指南针“写过《回来》和《选择坚强》;现在,他还登台唱歌。但从小时候一直到现在,他想做一个吟游诗人。“我内心中的诗人就应该游荡四方,走到哪儿写到哪儿。”
- 1 -
我是藏族人,在成都长到17岁,然后来北京,一直待到现在。
1976年,周恩来去世,几万人聚集在天安门广场,天安门诗抄中有古体诗有新体诗,我认为民间的诗歌创作水准以后很多年都达不到那个时候。由此,全国进入写诗的热潮,一直延续到80年代末。
1980年我13岁,写了第一首诗。我爸妈在四川省歌舞剧院工作,我外婆是民国时期的安徽的中学语文老师,我从小受到音乐和舞蹈的熏陶,又喜欢文学,跟我一样大的小孩儿弹琴练歌的时候,我在背唐诗宋词。
我情窦初开时,出于对诗歌的热爱而写诗,写的都是情诗。我们要高考,班主任不让男女生说话,越压抑,那种意识越萌生。我是班上的头儿,那时候在蜡纸上刻诗,油印成小册子。当时国内已经开始出现新诗潮,很多诗集在社会上蔓延,包括泰戈尔,雪莱,普希金,拜伦,莱蒙托夫……北岛、顾城、杨炼、舒婷等也都出来了。他们比我大一轮,更先驱。
我在北大学的是俄罗斯语言文学。1987年,我20岁,大学三年级。我跟几个朋友搞了北京大学第一届文学艺术节,请了北岛,顾城,舒婷等一帮人来做演讲。我以北大的名义邀请他们,他们一听北大都来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顾城,顾城说话语速特慢,但逻辑特清楚。其他诗人可能说一说很激动,变得激昂,语速也变快了,但是顾城慢条斯理地说话,脉络非常清晰,非常温文尔雅,又挺神经质的,对于精确性的把握和对激情的吝啬完全不同于其他诗人,非常冷静。那时我已经开始写歌了,我就想做一个吟游诗人。
大四还差一个月毕业,我旷课,组织游行,跟校卫队打架,每天晚上拿着琴在校园的学生宿舍楼下唱歌,校方认为我影响学生休息,让我退学。中文系、英文系和西语系的一帮人买了一匹九丈长的白布,走遍了北大所有的学生楼,要大家签名要求校方把我留下来,一共签了3000多个名。后来校方叫我写一个认错书,休学一年,我说”算了不读了“。但离开北大之后,我的事业、生活、创作和北大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我还是有一颗北大的少年心。
退学后,迫于生计我做过很多职业,完全在社会上混,但也是背着一把吉他,最混乱的时候也没有忘记写歌和写诗。后来觉得这样下去不行,要去北京寻找组织,正好碰见了崔健的前经纪人王晓京。王晓京当时要给那英做一张专辑,正找人写歌,一看见我的诗和歌词,觉得很好,就要我到他这儿来干。我写了《你的柔情我永远不懂》,后来那英没有唱,陈琳唱了。我开始进入这个圈子。
1993年,我开始正式发表歌词。我写两种歌词,第一种是给陈琳等写的都市流行歌曲,以爱情为主题,带有怨妇心态的比较伤感的;另一种是给指南针乐队的罗琦写的摇滚歌词,比如《回来》、《选择坚强》、《随心所欲》。流行歌词量身定做,必须要照顾到唱片公司的定位;摇滚歌词是非常真实的内心的嘶喊,摇滚乐更自在。我连续得过好几年全国最佳作词,1994到1995年最多,各地的奖项加起来,有十次以上吧。当时我把写歌词当做事业,觉得找到了表达自我的方式。
《你的柔情我永远不懂》能火和那个年代有关系。在它之前,国内最火的一张唱片是《红太阳》,用流行歌曲的方法翻唱红歌。艾敬《我的1997》意味着出现了城市民谣,但制作和发行公司还是香港的。大陆的东西,陈琳是第一张。《你的柔情我永远不懂》推出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央电视台免费每周一歌每月一歌,把它评为年度金曲,陈琳被评为年度最受欢迎歌手;这样就出来了,而且当时没有可以竞争的对手。
1993到1996年是我创作的黄金时期,全国歌曲排行榜经常能看到我的名字,有时候十首歌中有四五首是我的,不是词就是曲。那时候有很多词人,比如陈小奇写《涛声依旧》,陈涛写《霸王别姬》,赵小源写《天不下雨天不刮风天上有太阳》,还有广东的李广平,香港的林夕,台湾的陈乐融。当时大陆没有风格的差别,谁写得好大家就找他写。从1993年到1998年,流行歌曲迎来了黄金时代,很多热钱投在流行歌曲上,好多体育记者直接转成娱乐记者——后来又转回去了。那时候流行音乐的氛围比现在好,任何电视台、任何报纸都要办一个年度十大金曲颁奖,就是觉得这个肯定能够赚钱,能够招商引资,现在根本不可能。
从那个时候起,国内的盗版太严重了,十五万到二十万做一张专辑,里面有一两首主打歌,只有主打歌才能被宣传,人家买这张专辑就是为了听这两首歌。盗版牒把所有专辑的主打歌集中到一块儿,卖五块钱、十块钱一张,结果所有的正版专辑都卖不掉了,最后形成恶性循环,越卖不掉越不愿意做。
- 2 -
王晓京做完陈琳的专辑后要做一个摇滚乐队,就是”指南针“。
指南针这帮孩子也是从成都来的,以前干过歌厅。他们年轻,有活力,有技术,从小被压抑,追求个性的解放。他们当时的风格非常新锐,技术也比当时北京的很多摇滚乐队要好。然后,王晓京又从南昌找了一个声音特别高的女歌手,就是罗琦。罗琦的音域是当时的摇滚乐队主唱中最广的,音高最高到highG。
那时候,王晓京在安贞小关那儿开了一个家具城,他叫我去,介绍罗琦给我认识。罗琦穿了一件绿衣服,咣地一脚踢门进来。王晓京是那种特大牌的经纪人范儿,说”这是洛兵,北大来的写歌词的“。罗琦说:”穿着西服还写词?“——后来我还穿西装,我很温文尔雅的。罗琦挺直率,但她不是大腕架子,就是直率。
指南针正在成为一线乐队时,罗琦的眼睛被人捅了。如果不是这样,我认为他们会成为国内流行摇滚乐队的翘楚,甚至成为国际性的摇滚乐队。
《选择坚强》写在罗琦被摘除眼球之后。我们想,最好的帮助她的方式就是写一首歌让她唱。我一点一点写,周笛编曲用了大量的管弦乐和美声伴唱烘托。在乐队的帮助和罗琦自己的努力之下,她只用了半年时间就重新走上了舞台。
我的岁数比指南针乐队中最小的郭亮大十岁,世界观也不一样,我们经常吵架斗嘴,他们觉得我音乐懂得不多,我觉得他们文化层次不够,我们互相嘲讽也互相尊重。整体来说,《选择坚强》这张专辑偏年轻化,不像摇滚乐队的歌词那么重,整体比较明亮。那时候也是我的心态,我才二十多岁。
罗琦的命运起伏很大,可能双子座都这样吧。有一段她觉得在国内挺艰难的,就跑到德国,想重新打开一片天地。后来我告诉她,你必须要以”中国第一摇滚女声“这个名号来,你离开了很多年,但是摇滚圈里没有谁像你唱得那么好。她说”行“。
2006年,有个出版机构特别喜欢指南针和罗琦,想给罗琦出一本自传,她自己也同意。在亚运村的一个酒吧,有一个月左右,每天下午罗琦背一瓶红酒过来,我就跟她聊喝完一瓶红酒的时间。我觉得她对我完全坦白,我也保护她,尽可能婉转。断断续续地写了三个月,我写了十来万不到二十万字,是非常客观的记录。
这本自传写成之后,突然投资人撤资,就没有出成。后来罗琦签了现在的公司,上了《我是歌手》。到今天,我觉得这本自传不可能再出了,感觉她不太愿意再展示过去的一些东西。
罗琦在眼睛出事之前和之后是两种性格。出事之前狂放不羁,自由自在,是真正的随心所欲,之后就收敛了很多。我最近一次见到罗琦是去年五六月份,王晓京去世的追思会上。我问罗琦在忙什么,她说,有时间的话帮她写点东西。
除了指南针之外,我没有再给摇滚乐队写过歌词了。要写这个东西首先要把自己变成乐队的人才能写好。摇滚乐是真实的内心非常直白的表达,自己写肯定更合适,别人写怎么着都不对。
- 3 -
合作过的歌手中,三宝给我印象最深。三宝对音乐商业性和流行性的把握,我认为超出了当时大陆的很多音乐人。他富有先进的关于流行音乐的理念,作品更加国际化,能让港台和国际更好地接受。他是蒙古人我是藏人,合作起来也挺好的。
我写词,底线在”这是我的商品还是作品“。我分得很清楚。如果是我的创作,我肯定会坚持不改,实在要改那你自己写吧。如果我觉得是个商品,你改就改好了,但我会以我的从业经验和道德告诉你哪些地方不对。
《梦里水乡》绝对是作品。当时写《梦里水乡》时其实我没有去过江南。1992年,我还在北大未名湖旁边。那时住平房,我住一间,周笛住一间,突然周笛抱着一把吉他进来说:“我写了一首经典。“ 我说”你吹牛逼呢“——我们经常互相嘲讽同时彼此敬佩。周笛就唱了一遍,跟我吹嘘”这个地方没有用‘4’和‘7’,全都用‘3’和‘5’来代替“,他是水瓶男,很傲娇。我说我正在睡觉,你打扰我的梦,就叫”梦里水乡“。那首歌是一晚上写出来的。
《梦里水乡》本来是要给江珊的专辑做主打歌的。江珊当时如日中天,相当于现在的孙俪,火得不行了,王晓京把她签了下来。江珊以前是银河少年儿童合唱团的,人声的冲击力和穿透力不那么强,但是唱悠扬的歌还是很好的。这是我第一次做制作人给歌手录音。80年代风靡全国的一首歌叫《迟到》,是台湾的陈彼得写的。王晓京认识陈彼得和他的儿子,就把他们父子俩写的另外几首歌拿来做主打,最后一首放《梦里水乡》,结果那张专辑最火的是《梦里水乡》。后来王晓京再出江珊的CD就把《梦里水乡》放在第一首。
我还给刘德华写过一首歌《朱颜记》,讲的是年华老去岁月变迁,写得比较文艺,不是很通俗。直到今天,在网上还有很多人记得这首歌。有一次有人写了一条微博,放了一张华仔的照片,要大家说一首华仔唱的歌。我写了《朱颜记》,下面一堆跟帖。让我回想起当初那些容颜正好、风轻云淡的时光。
写歌词和写诗不一样,诗歌本身就完成了作品的整个创作,但是歌词必须通过音乐完成,有些空间要留给音乐。歌词的律动也和诗歌不一样,诗歌是文字的韵律,歌词是音乐的韵律。在我看来好的歌词,第一能打动人,第二有独特的个性,第三如果有想象力更好。
除了写词,我也在作曲,我随时都在要求自己成为尽可能全能的制作人和词曲作家。当时我比较年少轻狂,觉得上台是戏子,可我是艺术家。我正儿八经拿出来的都是我的心血,我想以艺术家的形象存在,这确实是我的真实想法。
到现在就不一样了。1994年,我唱过一首歌《遇上一个成熟的女人》,上过中国歌曲排行榜的冠军。2010年,”十三月“唱片的卢中强搞”民谣在路上“,邀请了沈庆、高晓松等,让我也上台试试。在成都旁边的平乐古镇的一个民谣音乐节,五六千人的大场子,舞台很高,调音的时候我还很紧张,膝盖都感觉在发抖。但是晚上正式演出的时候,当我把《梦里水乡》的第一句唱出来,我感觉到我视野内的一圈人眼睛一下就亮了。我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我找到了最好的表达自我的方式。
一上舞台,就很难下来了。
2011年我开始做“吟游”。有一天晚上我突然想去唱一唱,当时跟北京演出的地方不熟,朋友介绍我去“江湖酒吧”。那年11月4日在江湖是我第一次个人小专场。观众挺满的,都站到大街上了。
后来我一直在做”吟游“,一般一年6场,大多数的吟游是不挣钱的,有时候还会贴钱,但这跟商业演出不同,是我热衷的一种重要的音乐表达方式。我一直想写一本书讲吟游的经历,比如在来去的路途上,旅途的孤单是一种享受;比如有次来了个舞蹈家特别棒;还有书法家写得特好,演完之后大家找他要书法去了也不理我了;还有时断电了就不用扩音设备撑下去.....我希望有一天,每一场吟游都不收费,变成和商演和音乐节不同的演出,是众人的狂欢,是同道的Party——从小,我内心中的诗人就应该游荡四方,走到哪儿写到哪儿。
- END -
▽点击“阅读原文” 下载界面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