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郑国渠、灵渠、兵马俑、长城是秦朝留给世界的宝贵遗产,是人类
具有突出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共同财富。就其历史价值而言,我们可以从中窥见秦朝的兴衰。其中,都江堰、郑国渠是战国时期秦国修建的,灵渠是秦朝修建的,兵马俑和长城跨秦国和秦朝两个历史阶段。
一、都江堰
都江堰为
世界文化遗产
和
世界自然遗产,
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是由渠首枢纽(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灌区各级引水渠道,各类工程建筑物和大中小型水库和塘堰等所构成的一个庞大的工程系统。
图片来自网络,下同
都江堰是秦昭襄王后期(约公元前276年至251年)由秦国蜀地郡守
李冰
,在总结前人治水经验基础上,组织岷江两岸民众修建而成。
李冰父子雕像
李冰主持创建的都江堰,正确处理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引水口等主体工程的关系,使其相互依赖,功能互补,巧妙配合,浑然一体,形成布局合理的系统工程,联合发挥分流分沙、泄洪排沙、引水疏沙的重要作用,使其枯水不缺,洪水不淹。
具体地说,都江堰利用鱼嘴分水堤从岷江引水灌溉,枯水期,自动将岷江60%的水引入内江,40%的水排入外江;洪水时,又自动将60%的水排入外江,40%的水引入内江。都江堰建于岷江弯道处,江水至都江堰,含沙量少的表层水流向凹岸,含沙量大的底层水流向凸岸,将洪水冲下来的沙石大部分从外江排走。进入内江的小部分沙石,利用伸向江心的虎头岩的支引、宝瓶口的节制和“离堆”的顶托,将大部分沙石从飞沙堰、人字堤排入外江,使宝瓶口引水口和灌区干流免遭泥沙淤塞。利用宝瓶口引水口控制进水量,既保证了灌溉用水,又防止了过量洪水涌入内江灌区,造成灾害。
都江堰能自动调节进入灌区的水量,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成为天府粮仓。
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
是当今世界年代久远、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划时代的杰作。
它不仅是中国水利工程技术的伟大奇迹,也是世界水利工程的璀璨明珠,
建堰2200多年来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愈来愈大的效益。
二、郑国渠
郑国渠为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位于陕西省泾阳县西北25公里的泾河北岸,它西引泾水,东注洛水,长达300余里。
郑国渠是
由韩国水利专家郑国主持兴建的大型水利工程。
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即位,韩桓惠王为了诱使秦国把人力物力消耗在水利建设上,无力进行东伐,派水工郑国到秦国执行“疲秦”之计。郑国给秦国设计兴修引泾水入洛阳的灌溉工程。在施工过程中,韩王的计谋暴露,秦王政要杀郑国,郑国却说,当初韩王是叫我来作间谍的,但是,水渠修成,不过为韩延数岁之命,为秦却建万世之功(《汉书·沟恤志》)。秦王政认为郑国的话有道理,让他继续主持这项工程,花了约十年时间完成了这项工程。
据《
史记·河渠书》、《汉书·沟洫志》记载,郑国渠是一座有坝引水工程。1985年到1986年,考古工作者秦建明等,对郑国渠渠首工程进行实地调查,经勘测和钻探,发现了当年拦截泾水的大坝残余。它东起距泾水东岸1800米名叫尖嘴的高坡,西迄泾水西岸100多米王里湾村南边的山头,全长2300多米。其中河床上的350米,早被洪水冲毁,已经无迹可寻,而其他残存部分,历历可见。经测定,这些残部,底宽尚有100多米,顶宽1-20米不等,残高六米。可以想见,当年这一工程是非常宏伟的。
郑国渠修成后,大大改变了关中的农业生产面貌。
郑国渠用
含泥沙量较大的泾水进行灌溉,增加土质肥力,改造了盐碱地4万余顷
。
一向落后的关中农业,迅速发达起来,雨量稀少,土地贫瘠的关中,变得富庶甲天下(《史记·河渠书》)。
郑国渠的作用不仅在于它直接发挥灌溉效益,更在于首开了引泾灌溉之先河,对后世引泾灌溉发生着深远的影响。秦以后,历代继续在这里完善水利设施,先后历经汉代的白公渠、唐代的三白渠、宋代的丰利渠、元代的王御史渠、明代的广惠渠和通济渠
、清代的龙洞渠等历代渠道。
新中国成立以来,按照边运用、边改善、边发展的原则,对新老渠系进行了多次规模较大的改善调整与挖潜扩灌。
2016年2月,陕西省启动郑国渠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工作。2016年11月8日,在泰国清迈召开的第二届世界灌溉论坛暨67届国际执行理事会确定郑国渠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三、灵渠
灵渠为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
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境内,
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有“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美誉
。
秦始皇灭六国后,为开拓岭南,于公元前221年,命屠睢率兵50万分五路南征百越。攻取湘桂两省边境山岭隘道的一支军队,最初遭到当地民族的抵抗,三年兵不能进,军饷转运困难。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命监察御史史禄掌管军需供应,督率士兵、民夫在兴安境内湘江与漓江之间修建一条人工运河,运载粮饷。公元前214年,灵渠凿成。
灵渠水系由北南两渠组成。北渠俗称湘江新道,全由人工开凿而成,大致与湘江故道略成平行,全长约4公里。
南渠全长约33.15公里,
自越城峤至溶江镇的灵河口一段约29公里,由自然河道构成;南渠最后一段
4公里,为人工开凿的航道。
灵渠的凿通,沟通了湘江、漓江,打通了南北水上通道,大批粮草经水路运往岭南,
为秦王朝统一岭南提供了重要的保证
。公元前214年,即灵渠凿成通航的当年,秦兵就攻克岭南,随即设立桂林、象郡、南海3郡,将岭南正式纳入秦王朝的版图。
灵渠联接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北方的人员和物资可以通过汉水和长江,进入洞庭湖,再溯湘江而上,经过灵渠,到达漓江,由漓江进入珠江,东南可达番禺(今广州)入南海,往西经珠江上游的左右江和红水河可达云南、贵州边境,由珠江支流东江可达福建,由北江可到湖南南部,构成了遍布东、南半个中国的水运网。
自秦以来,灵渠对巩固国家的统一,加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密切各族人民的往来,都起到了积极作用。灵渠经历代修整,至今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四、兵马俑
秦始皇陵与兵马俑坑为
世界文化遗产
,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以东35公里的临潼区境内。
《史记》记载:秦始皇从13岁即位,由丞相李斯依惯例开始主持规划设计营建陵园,大将章邯监工,秦始皇成年后扩大了营建规模,直到其死后两年才由其子秦二世最终
完工,修筑时间达38年之久,征用民工70万之多,相当惊人。
兵马俑是制成兵马(战车、战马、士兵)形状的殉葬品,
是修筑秦陵的同时制作并埋入随葬坑内的陪葬俑。
1974年3月,在秦始皇帝陵东的西杨村村民杨志发老先生抗旱打井时,发现规模宏大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坑,经考古工作者的发掘,才揭开了埋葬于地下的2000多年前的秦俑宝藏。
秦始皇陵兵马俑是世界最大的地下军事博物馆,具有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神态各异的特点。从已整理出土的一千多个陶俑、陶马来看,几乎无一雷同。在这个庞大的秦俑群体中包容着许多显然不同的个体,使整个群体更显得活跃、真实、富有生气。无论是千百个形神兼备的官兵形象,还是那一匹匹栩栩如生的战马塑造都不是机械的模仿,而是着力显现它们内在的生气、动力、情感、灵魂、风骨和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