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0年10月
一场大火在北京烧了三天三夜
这场大火烧毁的
不仅仅是北京的一处角落
更是人类文明史上
辉煌无比的一页记录
黑色的烟雾遮天蔽日
就像它不散的“阴魂”
绝望,恐惧漫布整个中华大地
控诉着双双贪婪蛮横的手
已到垂暮之年的清王朝
完全没有一丝抵抗之力
只能躺于病榻之上
眼看着联兵
——“夺走珠宝,砸破瓷瓶,砍倒大树”
最后再点一根火把
把祖宗之像也烧了
宝物远渡重洋
零散地重组了各自的生命
点缀着他人的家园
而作为它们故乡的圆明园
从此在世界上消失了
接下来的一个多世纪里
圆明园就像个无法痊愈的伤疤
始终留在中国人的心头上
隐隐作痛
却不知如何治疗
人们对于这座万园之园的了解
只能从历史档案上知道
不管是国内还是海外的记录
所有的语言
在它曾经的辉煌面前
都显得苍白无力
即使用尽一切华丽富贵之词
也无法形容它的价值
公众对于它的好奇心与日俱增
修与不修的争论
持续了30年,从未停歇
这时,一位教授出现在公众眼前
她带领着80多位学者和专家
穿梭于圆明园遗址等各处相关地点中
15年的共同努力,终于完成了
——圆明园的虚拟复原
“10000余件历史档案”
“80位专业人员”
“4000幅复原设计图纸”
“2000座数字建筑模型”
“6段历史分期120组时空单元”
严谨精确的数字化建造
重现圆明园灿烂的历史
圆明园,始于康熙年间修建
由于六位清帝的高度重视
它汇聚了世界上最伟大建造技艺
丰富的文化收藏和奇珍异宝
被雨果称为“理想与艺术的典范”
荒芜黯淡了一个多世纪
得幸于现代科技发展
和热心人士的参与
这座“世界奇迹”建筑
再次出现在眼前
而这背后团队的总负责人,
就是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郭黛姮,
在她50年的学术生涯中,
目光从未脱离过圆明园。
就是因为郭黛姮多年来的努力
带领着一群群人考察研究和积累
才使得圆明园数字技术
到2010年
仅仅开启一年时间
就取得如此重大的成就
曾经也有一些影视作品
使用了重现圆明园技术
然而受多种因素的限制
这些项目都未能有足够的准确度
“国内做得最认真最科学的一次”
每一项工作
都是综合了各种史料信息
横跨建筑、历史、园林等学科技术
再使用网络工程和视觉艺术等
众多领域的浩大工程
为的就是
——呈现一座最真实的“圆明园”
金碧辉煌的宫殿
玲珑蜿蜒的桥梁
一望千里的湖泊
精致华丽的内室
让人仿似有穿越之感
做了一回大清子民
(文源阁藏书丰富)
复原一个景区就有十多道程序:
“遗址信息精确采集与记录”
“残损构件的虚拟拼接”
“文献资料精细研读”
“样式房建造技术分析”
等等
(《乾隆四十景》上的风景,真实度极高)
(“样式雷”图谱)
即使同一个景区
每一位皇帝爱好不同
一些景点也会随着变化
因此——
郭黛姮团队根据历史分期的不同
呈现了每个景区不同年代的样子
(上下天光,乾隆时期)
(上下天光,道光时期)
每一个景区建筑的材料,颜色
室内装饰,搭配布景
周围的植物景观
都需要结合历史资料严格的论证
而历史档案浩如烟海
不仅要从国内寻找
有些还要远赴异国他乡
(半亩园室内)
古代文献的记载
也会出现错误和残缺
工作人员必须结合当时具体情况
再作分析
一道道程序,环环紧扣
丝毫不得出现差错
经过确定景观的所有要素之后
根据实地考察,精确模型
再使用数字技术
让遗址重新复活起来
这样的复原,在郭黛姮看来
也是圆明园的另外一种重生:
“它不仅解决了遗产保护,与遗产重生的矛盾,又满足了公众的需求和认知”
“走进”圆明园
当一座座建筑出现在眼前
我们已经跨越时空
看到这曾经震撼世界的园林
是怎样的一种辉煌景象
当封建王朝走向末年
帝国迎来了最后一道强光
康乾盛世的繁华
让统治者有足够的财富
去建造一座这样的园林
这里成为皇室的第二座离宫
皇帝长时间在此工作,生活
200多座宫殿,3000多亩面积
成为帝国的心脏
烟水迷离的江南水乡,
传说中东海的蓬莱小岛,
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
都凝结成了道道风光。
(万方安和)
这座形态似“卍”字的建筑
四面环水,冬暖夏凉
带有浓厚的政治含义
象征大清江山的永久传承
是雍正皇帝的最爱场所
(方壶胜境)
方壶胜境的建造
灵感来源于古代神话传说
临水而建的白玉台阶
平水而立的宫阙亭台
——如梦似幻
——宛若仙境
(西洋楼)
历时150余年
六位皇帝的精心营造
圆明园见证了帝国最后的旖旎风景
也同它一起
化作一滴清露
消失在寂寥无色的清晨
时间无法逆流,岁月不可轮转
这座历史遗迹
一直在向我们诉说着
那道由血泪凝成的过去
虚拟复原圆明园技术
拨开了历史的重重迷雾
让我们看到了如真实一般的圆明园
“曾辉煌,曾败落”
只是一份华夏情——不曾凐灭
历史已经泯灭在时间的长河之中
现如今,正值盛夏
圆明园内的荷花盛开,分外妖娆
即日起至8月20日
在圆明园上千亩荷塘中
能够欣赏到200多种精品荷花
绮春园、长春园、曲院风荷、濂溪乐处
——均可欣赏碧粉荷景
一众网友早就按耐不住悸动的心
去圆明园欣赏盛夏“百荷”
两百多种荷花争相绽放
将经受过历史摧残的圆明园
又重新点缀了一番
(图片来自微博:北京老夏)
(图片来自微博:三毛在北京)
荷叶举衬着荷花
黑天鹅在湖间的荷叶边尽情游耍
(图片来自微博:杰言生)
(图片来自微博:窗情)
蜻蜓见到如此美景
也不由得驻足欣赏
(图片来自微博:杰言生)
晚霞西陲,湖面上波光粼粼
一抹晕红涂在了圆明园的荷叶与荷花上
写下了一天的“圆荷韵事”
(图片来自微博:潋灎紫)
绮春园线路:331、432、438、498、508、579、594、601、664、690、696、697、特18、特19、特6路。
长春园线路:365、432、562、614、656、664、681、717、848路北段、982、特4、运通105、运通205路。
地铁:地铁4号线圆明园站B口(圆明园遗址公园南门),A口(圆明园正觉寺)。
门票:10元
6、7、8月正是欣赏荷花的最佳时期
除了圆明园中
带着些许历史味道的荷花之外
在北京还有这些可以赏荷花
门票:30元/张(旺季),20元/张(淡季)学生票半价
交通:北宫门有地铁4号线,出东宫门向东500米有地铁4号线西苑站。
门票:2元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莲花池路48
交通:乘1路、4路、300路、309支、730路、830路、845路、937支、特2路、运通201路六里桥北里站下车,步行600余米即到。
地址:西城区德内大街羊坊胡同甲23号
交通: 乘13、42、107、111、118、701、810、823、850北海北门下车即到。
门票:10元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文津街1号
交通:
1、到公园南门、西南门:可乘坐5、101、103、109、124、685、614、619路公共汽车在北海公园站下车。
2、到公园东门:可乘坐5、609路公共汽车在西板桥站下车。
3、到公园北门:可乘坐13、42、107、111、118、609、701、623路公共汽车在北海公园站下车。
门票:60元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柳荫街甲14号
交通:乘坐13、42路、90路、107路、111路、118路在【北海北门】下车,向西北步行约300米即可到达。
门票:10元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35号
交通:地铁4号线国家图书馆D口出来向南200米即到。或乘114、300、323、334、374、811、814、817路公交车至白石桥站下车即到。
铭记历史,恪守民责
盛夏赏荷,不忘初心
整理/庄文越 图/郝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