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钱皓频道
从VC视角观察互联网新趋势,分析背后原因与影响的新媒体分析平台,已有80多万互联网从业者与投资人关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国际家居  ·  榻榻米真OUT了,宜家新出一套神奇家具 ·  2 天前  
国际家居  ·  榻榻米真OUT了,宜家新出一套神奇家具 ·  2 天前  
数字生命卡兹克  ·  数字生命卡兹克,又双叒招聘啦! ·  3 天前  
数字生命卡兹克  ·  数字生命卡兹克,又双叒招聘啦! ·  3 天前  
概念股逻辑  ·  探索6G未来:重点公司引领技术创新与应用 ·  3 天前  
概念股逻辑  ·  探索6G未来:重点公司引领技术创新与应用 ·  3 天前  
电动汽车观察家  ·  广州车展预判:新品牌引领智能,自主品牌普及智 ... ·  4 天前  
电动汽车观察家  ·  广州车展预判:新品牌引领智能,自主品牌普及智 ... ·  4 天前  
财联社AI daily  ·  “支付宝崩了”,回应来了! ·  1 周前  
财联社AI daily  ·  “支付宝崩了”,回应来了!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钱皓频道

晨兴观点 | 张斐:认知黑洞的存在,才是这个世界真正有趣之处

钱皓频道  · 公众号  · 科技自媒体  · 2017-07-06 19:38

正文


晨兴资本合伙人:张斐先生


当一个企业遇到生存危机时,作为投资人选择加码或是放弃的原因是什么?社区和社交的区别在哪里?科技会给社交带来哪些变化?

 

张斐先生是一位极具分享精神的投资人,拥有逾18年风险投资经验,除了是快手及秒拍的第一位投资人以外,他还是PPS、迅雷、雪球和脉脉等公司的早期投资人。

 

今天,将与你分享一篇与张先生的对话,这些对话,不仅分享了很多张斐先生当初陪伴快手成长的细节,还分享了投资移动社交与视频的许多心得,既有趣味性,也充满了经验与智慧,如果你想了解张斐先生的投资理念、移动社交与视频,应该会对你有帮助。


01


优秀的基因


问:当一个企业遇到生存危机时,作为投资人会出于什么原因选择加码或是放弃?


张斐:我觉得大部分投资人都会被这类问题所困扰,因为可见度很低。其实有时候折腾不明白,还不如直接放弃。但如果你对这件事还持有某种信念,那加码也未尝不可。


问:信念?


张斐:对,你需要判断这个公司的DNA是否优秀。


我们以草和树为例,同样是由种子开始生根发芽,当草快速生长的时候,树可能才刚开始发芽,它需要慢慢生长,但一木肯定比一草更有价值,而我猜大部分投资人喜欢长得快的东西。


我们放眼整个自然界来看,你会看到草一定比树多。这就给做早期的投资人抛出了一个难题——你需要在早期就判断出这个企业的DNA到底是树还是草。


此外,即使你判断对了,也需要做好它可能老不发芽的准备。所以做早期投资成功是一个低概率事件,对于投资人最难的是怎么在低概率事件中找到信号,然后根据信号来逐渐调整自己的判断。


问:您在早期就成功押中了快手这粒金种子,还帮助一笑(程一笑)拉来了宿华,弥补了当时快手团队的短板,在您看来一个创业公司良好的团队模型应该是怎样的?


张斐:我觉得好的团队模型基本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产品;第二部分是技术,偏架构的技术工程;第三部分是运营;第四部分是算法,以前算法没那么重要,但如今算法越来越重要了。


当然,由于公司基因的不同,这四部分的重要程度也会不同,比如阿里更重运营,亚马逊更重技术。再联想到阿里与亚马逊在印度的竞争,我是为亚马逊感到担忧的,因为阿里是强运营的,擅长从穷人身上挣钱,而亚马逊是强技术的,擅长从富人身上挣钱。


实际上,每家公司都要结合自身的特点,找出需要侧重的团队模型的部分,将自己的长板做得足够长。


02


社区与社交


问:您投了一些社区型的产品,像脉脉、雪球、快手等,您如何看待“调性是一个社区产品的灵魂”这一观点?


张斐:其实我们对于社区调性没有那么关注,它是一个结果,而不是一个你可以追求的东西。


很多产品都是自带创始团队的价值观的,优秀的创始团队做产品会尽可能考虑到多个视角来制定游戏规则。制定后所有人就得遵守,慢慢时间久了就变成了所谓的产品调性。


所以我说产品调性是一个自然而然的结果,你可以强调调性,不过没用。比如你说我高大上,当你用户只有十万人的时候可以高大上,但当用户到达一亿的时候就没法高大上了。


正如,有人说淘宝的LOGO用黄色很难看,但这符合中国更多三、四、五线消费者的审美观。你一旦走一个LV风格的高大上,更多的消费者是接受不了的。所以,如果你想做一个大平台的话,更需要强调的是制定好的游戏规则而非调性。


问:很多人会将社区与社交混淆,您能讲讲这两者有什么区别吗?


张斐:社区与社交是很不一样的,社区是封闭的,而社交是开放的。


社区很像一个小区,大家都住在一起,有一定的相同属性,与外界有明显的边界。社交是有外延的,所有的社交都强调分享、传播,做社交其实在做增加链接的事情。


我们在做这类投资时,会先把产品的网络结构找出来,看它是封闭的结构还是开放的结构,内容是流动性的还是静态的。


这样来看,我更愿意将快手理解成一个具有分发属性的网络结构,它还会不断进化。静态地将产品打上社区或社交的标签,是在用一些简单概念或框架去理解一个产品,但这并不是它的全部。


比如微信支付是国内移动支付的排头兵,你将微信简单理解为支付公司或社交公司都不合适。我们不能理想主义,认为做社交的就一定要有社交的样子,实际上产品是会不断进化的。

03


被低估的视频


问:如今,我们看到有不少的社交产品都加入了视频的功能,越来越多人也愿意用视频来展现自己,是什么原因让越来越多的普通人从羞于展示自己到主动展示自己?


张裴:我觉得中国人羞于展示自己这件事情是没有被证明的,为什么中国人会羞于展示自己?


问:很多父母从小就教育孩子为人要低调,不要老想着抢别人的风头,枪打出头鸟。


张裴:你指的是向公众展示自己,如果你成为了一个公众人物就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同时你还要避免自己陷入到名利之争。


但今天随着技术的进步,哪怕你不是名人也能得到展现自己的机会,比如现在很多人都离不开微信朋友圈,都愿意通过朋友圈来展现自己。


为什么人们愿意通过朋友圈来展现自己,核心的一点是他觉得朋友圈很安全,他在朋友圈的动态只有验证过的好友能看到。


我认为人们之所以越来越愿意展现自己,根本原因是人们的安全感提高了。


今天的90后、00后,他们的内心安全感比老一辈要高出很多。老一辈的人,长期生活在不稳定的环境下,像我们60-70年代出生的人都有很强的饥饿感,尤其是当你去美国,感受更为明显,美国的富人与中国的富人不太一样。


美国的富人是比较会享受生活的,对比我们中国的富人,尽管他们已经很有钱了,但仍然很饥渴、不满足,还在拼命挣钱,根本原因就是内心安全感不高。


在饥饿环境下长大,他们会觉得今天得到的东西,明天可能全部都没有了,这种不安全感使得他们变得谨慎且勤勉。


一旦社会文明到了一定阶段,人们的安全感一上去,大家还是很愿意展现自己的,毕竟表达自我是人的一种天性。


问:那随着90后、00后逐渐成为社交产品的主流用户,这会给社交网络带来什么样的改变?


张斐:未来网络一定会分化,会产生分群、分类的局面,不会出现大一统的结果。如今很多年轻人倾向于选择和别人用不一样的东西,像美国的Snapchat是非常典型的。


其实它并不好用,但美国年轻人特别喜欢,他们会觉得难用是一个门槛甚至是优点,这样他们的长辈就不会用了。像这种偏好年轻人价值观的产品会越来越多,也会变得更加动态,就如Snapchat的Story功能是24小时自动消失的信息流。


同时,在内容形式上也有变化,随着视频生产门槛的不断降低,智能分发技术的日益成熟,90后、00后的年轻人会慢慢习惯于通过视频来接收与表达信息,视频会成为一种新的语言。


所以,我相信视频在未来还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目前全网的视频内容我猜可能只占了20%-30%,估计再过5-8年的时间,全网80%以上的内容都会是视频(包括动图),那时候,将会有更多奇特的网络结构涌现出来。


问:我们与视频行业的创业者与投资人聊起变现方式时,得到的答案无非就是广告、游戏联运、电商,难道视频日后的变现方式就真的只有这几种?


张斐:视频的变现空间比我们想得要大。内容、广告和消费其实是结合在一起的,比如Facebook的原生广告,再比如 Instagram里已经可以直接卖东西了。


技术也为未来视频变现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在今年4月份Facebook举办的F8大会(F8 developer conference)上我们可以看到VR与AR的技术已经有很大进步,而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很好地把视频和AR技术融合起来,产生非常不一样的体验。


图为Facebook发布AR平台——Camera Effects


视频将内容、广告与消费结合起来,会创造更有趣的玩法。


比如,有些直播主播身后的背景是可以变成各种好玩的广告的,主播穿的衣服也可以实时变成王者荣耀的皮肤,各种手势和动作都可以变成视频交互的场景等等。所以,我觉得今天大部分人都低估了视频的发展潜力。



04


社交的未来


问:早前《商业周刊》发布了一篇文章,提及人们对社交网络的热情不如从前,出现了从社交网络转向IM(Instant Messenger,即时消息应用)的趋势。您怎么看待这一变化?


张斐:从网络结构上来看,IM是最好的,它的网络结构是点对点的,非常完整。以微信为例,它的复杂度是最高的。


如果将微信的每个用户当成一个节点,再将微信的网络结构图画出来,你会发现它的链接数是巨大无比的:微信好友是点对点的链接,微信群是多对多的链接,公众号是一对多的链接,朋友圈是多对多的链接,然后看一看、搜一搜将链接的密度又进一步扩展,所以微信一直在扩展自己的网络结构。


同时,因为IM本身非常纯粹,它的防守性与拓展性也很强,慢慢地它就可以像一个黑洞一样,将周围的一切东西全部吸进去。这是IM很强大的基础,在我们看来IM就是新一代的浏览器。


所以,当你知道IM的威力后,就不难理解人们逃离社交网络转向IM有什么不正常了。再加上人们对于产品需求的波动是很正常的,因为人的精神诉求是多样化的,不可能只用一个产品,一定是多种产品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我所观察到的社交网络与IM的关系并非是一个零和博弈的关系,两者正呈现相互交融的趋势,这里有两个非常典型的案例。


微信先是满足了人们及时沟通的需求,之后发布了朋友圈的功能,实现了IM和社交的融合;Facebook先是满足了人们社交的需求,然后推出了Messenger,实现了社交与IM的融合。


问:扎克伯格说他未来20年最关注的三件事是连接全球的人、AI、VR/AR,您觉得科技会给社交带来哪些影响和新的变化?


张斐:做社交的本质是在做一个网络结构,科技一定会对网络结构产生非常大的影响,而社交只是网络结构中的一种,未来还会有更多不一样的网络结构出现。过去,我们做投资的经验就是要投资抓住网络结构及内容变革的企业,只有这样的企业才能在行业里成为巨无霸。


*从信息浏览/展现的角度来看,无论是信息流还是即时通讯产品中都充斥越来越多的富媒体信息。

 

VR、AR一定会带来不同的内容,AI一定会改变内容的分发。但我们仍要认识到AI的演化路径还非常长,未来改变网络结构的是什么,我们也不知道,就像我们当年无法想象Feeds会对整个互联网产生如此大的影响。


2004年RSS Feeds出现后,内容由过去你主动抓取(Pull)转变为你被动接受(Push),可以根据你的特点与需求及时精准地推送给你,用户的体验得到了极大的提升。Feeds不仅给内容分发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同时也影响到了百度与谷歌的中心地位。


问:扎克伯格之所以非常重视新技术,也是不想自己的地位受到挑战。


张斐:对,其实Facebook同样面临着巨大挑战,我们前面所说的人们从社交网络转向IM的趋势是影响它的一个要素,所以它买了WhatsApp,并把Messenger独立出来。你会发现这些巨头公司的投资是有迹可循的,他们一直在寻找能够替代甚至毁灭自己的东西。


但是我们人类太渺小了,你无法摆脱由盛及衰的因果循环,无法精准预测颠覆自己的东西是什么。


就像恐龙不会知道有一个“人”这样的物种,没有任何保护色,身材还很弱小,不擅长奔跑,最终能站在食物链的最顶层,并且取代它成为地球的霸主。


我们每个人都有认知黑洞,但这也正是这个世界真正有趣的地方。


作者:李曌,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捕手志”(ID:ibushouzhi),这是一家专注优秀投资人的新媒体,授权请联系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