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有道调研
日常分享宏观经济总量需求; 行业景气度,上下游产业链关系; 企业财务变化、经营业绩拐点,管理水平; 为中小投资机构和个人投资者带来最新的投资研究报告。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安徽药品监管  ·  【安全用药】缺铁性贫血口服补铁剂的注意事项 ·  2 天前  
安徽药品监管  ·  【安全用药】缺铁性贫血口服补铁剂的注意事项 ·  2 天前  
TechWeb  ·  预售价超100万,尊界S800“尊”在哪? ·  2 天前  
凤凰网科技  ·  DeepSeek让腾讯阿里重新上桌了 ·  2 天前  
融媒吴江  ·  正大量上市,两男子吃进急诊!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有道调研

比亚迪“全民智驾”-各环节弹性与核心标的梳理

有道调研  · 公众号  ·  · 2025-02-12 21:11

正文

图片
更多投研资料点击进入知识星球 图片





星球内每日更新内容超300条 发文章至朋友圈或微信群,即可免费获得一周调研纪要合辑
星球内每日更新内容超300条


Q:今年在 智驾 领域的发展情况如何,为什么说今年是 智驾 比较重要且会有突破性进展的一年呢?

A: 今年在 智驾 领域确实是至关重要且有望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一年。从多个维度来看,无论是在市场的渗透率方面,还是各个汽车厂商对 智驾 技术的采用率上,以及技术应用的各个细节之处,都将会迎来显著的变化。在汽车市场中,不同价格区间的车型对于 智驾 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呈现出一定的规律。就拿 30万以上的车型来说,它们是率先开始探索和应用自动化 智驾 技术的。比如像奥迪、奔驰、宝马等高端品牌,一直以来都将比较尖端的黑科技和高端配置优先应用于其高端车型上。而在以 智驾 为代表的一批车型中,也有不少早早地就开始布局 智驾 技术。通过我们的分析测算发现,目前 30万以上车型的智驾渗透率处在15%以上的较高水平,这充分表明了高端车型在 智驾 技术应用方面的领先地位。

Q:智驾 技术在汽车市场的产业趋势是怎样流动和流转的呢?

A:智驾 技术在汽车市场的产业趋势呈现出一种从高价格区间向低价格区间逐步下沉的态势。首先, 30万以上的车型作为 智驾 技术的先行者,在积累了一定的技术和市场经验后,产业趋势便开始向 20万到30万这个价格区间的车型流动。20万到30万价格区间的乘用车体量大概在四五百万辆,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市场规模。接着,进一步向下延伸, 智驾 技术会逐渐渗透到 10万到20万的价格区间。这个价格区间的市场规模更为庞大,加起来大概有一千两三百万辆的体量。再往下,也就是所谓的全民智驾领域,潜在对应的市场盘子和规模更是非常巨大。从市场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最初大家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30万以上的豪华车型,比如问界、北汽极狐以及后续江淮要推出的一系列 智驾 车型。而从去年下半年开始, 15万到20万之间的一些车型在 智驾 层面也有了较多的变化和进展。以小鹏汽车为例,在 8月23号我们曾出过关于小鹏汽车的深度报告,当时判断它进入了新一轮重要的新车周期,并且以摩纳M03包括P加为代表的15万到20万的车型,开始全面推广 智驾 技术,这成为了去年下半年产业上的一个重要变化。

Q: 比亚迪在 智驾 领域的布局和发展情况是怎样的呢?

A: 比亚迪在 智驾 领域的布局是比较深入且具有规划性的。我们前段时间对其进行了较多的调研和了解。在今年的 Q1,比亚迪计划在10到15万这个车型和价格区间开始全面推行 智驾 技术,也可以称之为全民 智驾 或者 智驾 普及。目前这个价格区间的车辆规模大概在 800万辆左右,但 智驾 的渗透率还很低,可能只有 1%到2%。这意味着后续在这个价格区间, 智驾 技术的发展空间是非常大的。在昨天比亚迪的发布会上,其展示了很多干货内容。比亚迪对 智驾 技术进行了匹配和分层,其中比较直观的就是它的天神之眼分成了三个系列,分别是天神之眼 A(d拍了600)、天神之眼B(d拍了300)、天神之眼C(d拍的100)。天神之眼A一般适配的是最高端的车型,基本上是30万甚至30万以上的车型,并且配备了三个激光雷达,这是发布会上一个比较值得关注的点,因为感知单元对于 智驾 技术来说是非常关键的部分,包括激光雷达、摄像头等环节的配置和认知都备受关注。天神之眼 B适配的车型大概在二三十万左右,属于高阶试驾,配备1到2个激光雷达。而天神之眼C则是 智驾 的入门版本,不含激光雷达。从宣传图片中还可以发现,天神之眼 C的标是蓝色的,天神之眼B的标是红色的,业内常称之为蓝标和红标版本,蓝标对应的是C,采用的是视觉方案,红标对应的是B,是一个含激光雷达的方案。

Q:智驾 技术竞争的核心胜负手或者关键点有哪些方面呢?

A:智驾 技术竞争的核心胜负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硬件端的迭代和软件端的降本。以激光雷达为例,刚推出的时候价格特别昂贵,单个可能要大几千甚至上万元,而现在经过降本之后,价格大概围绕在 2000元上下波动,降本速度非常快。除了激光雷达,像线控制动、线控转向、预控制器等硬件的降本速度也都很快,硬件端的降本能够有力地推动 智驾 技术的推广。其次是硬件端的两个维度,即感知和执行。感知方面包括摄像头、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等一系列设备,执行层面则涵盖转向、制动等执行机构。另外,决策环节也至关重要,也就是 智驾 系统的 “大脑”。在决策层面的迭代上,存在两种不同的演进路线和方式。一种是基于规则的定义和迭代,这种方式需要大量的长尾数据,就好比开车需要接触到不同的路况和车况才能做出正确的驾驶动作,这是比较早期的汽车迭代方式。另一种是基于端到端的训练去做迭代,类似于人学习开车的过程,不依赖于单一的环境和工况,而是通过投喂更多的数据,让系统不断地练习和进步。现在很多车厂对这两种方式进行了配比和调整,有的路线规则占比六七十,端到端占比40,有的新颖厂家则大部分基于端到端,少量30%基于规则,不同的配比在试驾体验中会给人不同的感触,而且大模型的出现对 智驾 决策层的迭代确实有很大的帮助。

Q:智驾 领域后续的核心竞争点会放在哪里呢?哪些车厂在这方面可能会具有优势呢?

A:智驾 领域后续的核心竞争点主要在于车辆的销量规模和数据。从硬件端来看,随着技术的发展,大家都能够实现持续降本,将成本控制在较低水平。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谁的车辆销量大,采购规模大,谁就在硬件端的采购上具有更强的优势。另外,算法的迭代和演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优质的数据。如果一个车厂的销量基数和规模较大,那么它就能够获取更多的数据,从而使得算法的迭代和演进速度更快。以昨天比亚迪的发布会为例,其介绍了目前每天的数据积累情况,由于比亚迪本身的销量基数较大,所以数据积累量也较为可观。目前来看,在这方面相对具有优势的车厂有三家。第一家是特斯拉,特斯拉在电动车以及 智驾 车领域,目前在全球的销量跑的数量是比较多的。第二家是华为智选,从现在赛力斯的问界来看,其销量规模已经相当可观。第三家就是比亚迪,比亚迪在新能源车型方面,目前的销量基数应该是全球领先的,一旦其全面进入 智驾 领域,其规模效应以及路上行驶车辆所带来的数据积累优势将会比较明显。

Q: 智驾 领域中,我们应该关注哪些环节呢?判断的思路是怎样的呢?

A: 智驾 领域中,我们有两个重要的思路来确定应该关注的环节。第一个思路是关注市场规模价值量,尽量寻找价值量相对较大的环节。因为价值量较大的环节往往在整个 智驾 产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产业的发展和盈利有着关键的影响。第二个思路是要找复合增速比较快的一些环节。复合增速快意味着这些环节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和增长空间,能够在未来为相关企业带来更多的机遇和收益。通过这两个思路,我们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对 智驾 领域的各个环节进行分析和关注,从而更好地把握 智驾 产业的发展趋势和投资机会。

Q:在 智驾 领域的感知环节中,摄像头和激光雷达的重要性及相关情况是怎样的呢?

A: 智驾 领域的感知环节中,摄像头和激光雷达都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从摄像头方面来看,其本身的价值量较大,并且在车辆配置中的数量也较多。虽然摄像头模组以及相关公司多偏向于电子领域,我们在此不做过多展开介绍,但它在 智驾 感知环节中的作用不可忽视。摄像头通过捕捉周围环境的图像信息,为 智驾 系统提供了重要的视觉数据,帮助车辆识别道路、行人、其他车辆等目标物体,从而做出相应的决策。 而激光雷达也是 智驾 感知环节中非常重要的领域。以比亚迪的产品为例,其天神之眼系列中, B版本基本上会配置1到2个激光雷达,A版本则会配置3个激光雷达。单个激光雷达的单价相对较高,并且我们经过测算,到2027年,激光雷达的市场规模有机会超过百亿元,整体的复合增速也比较快。激光雷达通过发射激光束并测量反射光的时间来获取周围环境的距离信息,能够更精确地感知车辆周围的物体位置和形状,为 智驾 系统提供更可靠的数据支持。同时,从更长远的发展来看,车、 智驾 以及机器人等领域最终会走向融合。激光雷达不仅在 智驾 领域有着重要应用,在未来的机器人领域,当机器人需要进行感知和探测时,激光雷达也很可能会被广泛应用。因为无论是车辆还是机器人,在感知环境方面有着相似的需求,底层的一些逻辑和算法是相通的。在激光雷达领域,像港股的速腾、聚创,以及美股的禾赛科技等公司,在行业内都做得比较好,排名相对靠前。

Q:智驾 领域中芯片环节的价值量以及发展特点是怎样的呢?

A:智驾 领域中的芯片环节价值量非常高,其发展具有两个斜率叠加的特点。第一个斜率是来自于整体行业增长的驱动,即随着 智驾 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对芯片的需求也在持续增长。 智驾 系统需要芯片来处理大量的感知数据、进行决策运算以及控制执行机构等,芯片的性能和功能直接影响着 智驾 系统的表现。第二个斜率则是叠加了国产替代的趋势。在过去, 智驾 芯片领域有不少外部供应商占据着市场份额。但近年来,像地平线等一些国产的芯片厂家逐渐崛起并取得了较好的发展成果。这些国产芯片厂家不仅能够享受行业增长所带来的红利,还能够凭借自身的技术实力和成本优势,逐步替代外资芯片供应商的市场份额。因此,相比于单纯依靠行业增长的企业,这些国产芯片厂家的增速和发展斜率可能会更快。预计到 2027年, 智驾 芯片领域的市场规模将突破 200亿元,这充分显示了该环节的巨大发展潜力和价值。

Q: 线控底盘在 智驾 领域的情况是怎样的,有哪些代表性企业呢?

A: 线控底盘在 智驾 领域也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包含了线控制动、线控转向以及空气悬架等多个方面。这些部分加起来的价值量比较高,一直以来都受到行业的高度关注。线控底盘通过电子信号来控制车辆的制动、转向等操作,相比传统的机械连接方式,能够更精确地执行 智驾 系统的指令,提高车辆的操控性能和安全性。在这个赛道上,有一些公司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并具有一定的先发优势。例如,伯特利、保隆科技等公司在该领域都有较为出色的表现。伯特利在线控制动方面有着深厚的技术积累和市场份额,保隆科技则在空气悬架等方面有着一定的优势。这些企业的发展也反映了线控底盘在 智驾 领域的重要性和市场潜力。

Q: 域控环节在 智驾 领域的价值和发展前景如何,有哪些值得关注的企业呢?

A: 域控环节在 智驾 领域同样具有较高的价值量和较为陡峭的增长斜率。经过测算,到 2027年,域控环节的整体市场规模将会突破300亿元。域控系统负责整合和管理车辆各个领域的电子控制单元,实现对车辆的智能化控制和管理。在这个环节中,和比亚迪配套比较紧密的比亚迪电子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企业,它很有希望受益于这一轮全民 智驾 的浪潮。此外,像德赛西威、华阳集团、经纬恒润等业内企业也在域控领域做的相对比较不错、处于靠前的位置,它们的技术实力和市场份额也值得我们关注。这些企业通过不断的研发和创新,推动着域控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 智驾 系统的智能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Q:智驾 技术在不同价格区间车型的推广和发展呈现出怎样的规律呢?

A:智驾 技术在不同价格区间车型的推广和发展呈现出一种从高到低逐步下沉的规律。最初, 智驾 技术的推广主要集中在 30万以上的车型。就像奔驰、宝马、奥迪等高端品牌会率先应用一些黑科技一样, 智驾 技术也首先在 30万以上的车型中开始推广,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华为智选系列的一批车型,比如问界、北汽极狐、理想等,它们都在积极推进30万以上车型的 智驾 技术应用。从去年下半年开始, 智驾 技术逐渐下沉到 15万到20万这个价格区间。以小鹏汽车为例,在8月28号相关的覆盖报告中提到,小鹏汽车进入了新的新车周期,并且将高阶 智驾 技术推广到了 15万到20万的价格区间,代表性车型如木乃M03和P7i等,成功将价格带下沉到了这个区间。而在昨天的发布会上,又出现了一个标志性事件,即 智驾 技术进一步下沉到了 10万到15万的价格区间。从市场规模来看,30万以上的车型大概有两三百万辆的规模,15万到20万的车型大概是四五百万辆,10万到15万的车型则达到了七八百万辆。可以明显看出,价格带越往下沉,对应的市场推广基数就越大。当比亚迪在10万到15万的价格区间推出全民 智驾 后,后续像吉利等品牌也有很大概率会在这个价格区间推进 智驾 技术的应用。这种价格带的下沉和市场规模的扩张,反映了 智驾 技术逐渐普及的趋势。

Q:智驾 技术在软硬件层面目前处于怎样的发展阶段,有哪些关键的变化呢?

A:智驾 技术在软硬件层面目前已经到了一个关键的发展拐点,非常值得关注。在硬件端,主要体现在感知和决策层面的变化。感知方面,包括激光雷达、摄像头、毫米波雷达等设备。以激光雷达为例,最初其价格非常昂贵,单个可能要大几千甚至上万元,但现在价格已经下降到了 2000元上下波动的区间,降本速度非常快。此外,线控制动、线控转向等硬件的降本速度也很快,这得益于国内强大的供应链体系。硬件成本的降低有助于 智驾 技术的推广,特别是当 智驾 技术下沉到 10万到15万这个销量基数更大的价格区间时,规模效应更加明显,可能会进一步推动硬件的降本和技术的推广。 在软件层面,GPT、DPC以及大模型等技术的出现对 智驾 系统的决策产生了重要的带动和推广作用。 智驾 的算法迭代主要有两条不同的路径。一条是基于规则的方式,即在早期的汽车行业中,通过积累大量的长尾数据,根据不同的路况和场景设定相应的规则,让 智驾 系统按照规则进行判断和执行。但这种方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难以覆盖所有的长尾场景。另一条路径是基于端到端的训练方式,类似于人学习开车的过程,通过不断地投喂数据,让系统进行训练和学习,输出结果。这种方式更像是一个 “黑匣子”,数据越多、训练越充分,系统的表现就越好。现在很多车厂采用的是混合的方式,一部分基于规则来保证安全的底线和下限,另一部分基于端到端的训练来提高系统的上限,以达到更好的 智驾 效果。

Q: 智驾 技术发展的趋势下,车厂之间竞争的核心胜负手是什么呢?

A: 智驾 技术发展的趋势下,当供应链成熟之后,车厂在硬件配置方面的差异可能会逐渐缩小,因为大家都能够获取到相似的硬件资源。此时,车厂之间竞争的核心胜负手主要在于规模效应。规模效应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当车厂的规模较大时,在采购硬件端具有更强的议价权,能够实现更大的降本潜力。例如,大规模的车厂在采购激光雷达、芯片等硬件时,可以凭借其采购量获得更优惠的价格,从而降低生产成本。第二个方面是,车厂规模大意味着路上行驶的车辆多,能够收集到更多的数据。而丰富的数据对于算法的迭代和优化至关重要,数据越多,算法的迭代速度就越快,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