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粥左罗的好奇心
文章不多,每一篇都值得你看。欢迎进来坐坐。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上海市场监管  ·  惊呆!男子口吐白沫,一查两肺全白了!竟是因为 ... ·  11 小时前  
上海市场监管  ·  惊呆!男子口吐白沫,一查两肺全白了!竟是因为 ... ·  11 小时前  
南昌晚报  ·  孙颖莎力克张本美和,国乒包揽女单4强 ·  21 小时前  
南昌晚报  ·  孙颖莎力克张本美和,国乒包揽女单4强 ·  21 小时前  
全网快资讯  ·  人性最大的恶,是不懂感恩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粥左罗的好奇心

人性黑暗面的终极指南

粥左罗的好奇心  · 公众号  ·  · 2020-11-16 21:02

正文

036


作者 l Jack E Othon  翻译 l 药师

来源 l 利维坦 (ID: liweitan2014

分享 l 粥左罗的好奇心(ID:fangdushe007)



你好,我是粥左罗。

有句话说,所谓成长,就是一个不断了解自己、优化自己的过程。今天分享的文章,是一篇能够帮助我们更加了解自己、优化自己的文章。

希望它能让你有所成长。


崔健有句歌词:“我自己骂我行,但别人可不成”,从某种意义上充分体现了在对待自我认定上的悖论:

明明说的是同一个人格/性格缺陷,但经由那个自我的内部评价,似乎总是没有他人的说辞那么刺耳。

当然,这也为今天文章的主题提供了一个积极的自省案例——最起码,你多少还能够意识到自身隐藏的那部分黑暗人格。

但是,并非所有人都能够非常清晰和理性地梳理出自己的缺陷,甚至是可怕而致命的那一部分。

“拒绝承认自己有缺陷”是一个比较明显的表象:

在这些人看来,所有不如意的结果,都是由他人造成的,并且,由于其逻辑上的闭环,使得他永远觉得自己的分析是正确且成立的。



01


你有多了解自己呢?


和大多数人一样,你可能对于自己的欲望、价值观、信仰和观点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你有一套自己认定的行为规范用以评估自己是否为一个“好人”。

如果茫茫宇宙中你只知晓唯一的一件事情,那么这件事当然就是——你是谁。

但是如果你错了呢?

如果你的自我认知、道德规范以及前进动力,绝大部分都不能准确地反映出你的本我呢?

现在,在你倾吐类似于“嘿,你不了解我,你不了解我的生活,你不知道我经历了什么!”这样防御性的话语之前,请仔细考虑一下:

你是否曾冲动地说过或做过一些非常糟糕的事,后来却后悔了?

当伤害已造成,且对方已经遭受打击,你羞愧得恨不得找条缝钻进去,你可能会沮丧地扪心自问:“我为什么这么说?”

上面那个“为什么?”正指出了这个盲点的存在。尽管你做出这种自省反应的原因可能是显而易见的(甚至可能是“合理的”),但你却暴露了缺乏自制力的事实。 在你精心构建的自我概念之下,隐藏着一个不同的人。

如果这一人格引起了你的注意,那么恭喜你——你找到了自己的阴影自我(shadow self)。


阴影: 庐山真面目

“阴影是一个道德问题,它挑战了整个自我人格,因为没有人不经过相当大的道德努力就能意识到阴影。要意识到它,就需要承认人格的黑暗面是真实存在的。这是自我认识的必要条件。”

——卡尔·荣格,《永恒纪元》

“阴影自我”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瑞士精神病学家卡尔·荣格(Carl Jung)提出的,用来描述我们选择拒绝和压抑的人格。

▲卡尔·容格(1875-1961)


出于多种原因,我们都有自己不喜欢的部分——或者我们认为不会被社会喜欢的部分——于是我们把这些部分推入我们的潜意识心理。 正是这些被压抑的身份认知被荣格称之为我们的阴影。


如果你是那种自爱的人,你也许会怀疑这是不是真实的自己,你也许会想,“我不排斥我自己,我爱我的一切。”


然而,问题是你不一定会意识到被你排斥的那部分个性。根据荣格的理论, 我们在心理上会抗拒和疏远那些我们认为危险的行为、情绪和想法。


我们的大脑假装我们不喜欢的东西不存在,而不是去直面它。


侵略性的匹夫之勇、充满禁忌的心理意象、羞耻的经历、不道德的冲动、恐惧、不合理的愿望以及不可接受的性欲——这些都是一些阴影面的例子。人人都有这些东西,但鲜有人勇于承认。下面是一些常见的阴影行为的例子:


  • 01 具有严厉批判别人的倾向,特别是在冲动下做出的评判。


当你向朋友指出他的衣服有多“可笑”时,你可能会发现自己常常这样做。在内心深处,你很讨厌被别人这么挑刺,当你对别人这么做会让你觉得自己足够聪明,不会像别人那样沦为笑柄。

  • 02 将自己的不安全感归咎于别人的缺点。


互联网因为提供这种服务而臭名昭著。浏览任何评论区,你会发现大量的喷子称作者和其他评论者为“愚蠢”、“白痴”、“没有天赋”以及“被洗脑”等等。讽刺的是,“键盘侠”们是最没有安全感的人。

  • 03 对自己的下级(或服务人员)脾气暴躁。


笔者在做收银员的时候就经常碰到这个问题,这是所有客服人员的痛处。人们很快就会对那些没有能力反击的人采取蛮横的态度。在面对更大的力量胁迫时,对他人(比自己权力地位低的人)行使权力是阴影补偿自己无助感的一种方式。

  • 04 经常扮演 “受害者”。


人们不愿承认错误,而是不遗余力地把自己描绘成穷人、无辜的旁观者,从而逃避需要承担的责任。

  • 05 为达目的而把别人踩在脚下。


人们常常颂扬自己的伟大,却不承认他们是通过欺骗才获得的成功。往小了说,排队付款时插队现象层出不穷,交通要道上加塞现象屡见不鲜。往大了说,企业操纵利己政策,以牺牲底层员工为代价获得减税。

  • 06 未被承认的偏见和歧视。


人们总是根据他人的外表对他们做出判断——事实上,这非常正常(而且很有用——比如对危险人物保持警惕)。然而,我们很容易矫枉过正,并产生有害的偏见。但当下,消除偏见的社会压力巨大, “假装”自己不是种族主义者、恐同者、仇外者以及性别歧视者等,比努力来推翻或清除自己可能怀有的破坏性偏见更容易。

  • 07 弥赛亚情结


原指基督教传教士对发扬光大自己的信仰与价值观的强烈愿望,现也有圣母心的意味(译者注)。

有些人认为他们“众人皆醉我独醒”,永远不会做下错事。他们将自己的每一个举动都解释为“拯救”他人,是为了帮助他们“看到光明”。这实际上是在精神上误入歧途,也是阴影的另一种表现。

投影: 在别人身上看到自己的阴暗面

“要是一切都这么简单就好了!如果只有坏人在某个地方阴险地作恶,只要把他们和我们分开,消灭他们就好了。但善与恶在每个人心中的界限又是那般暧昧不清。谁愿意把自己的心恶狠狠地扯下一块呢?”

——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

看到自己内心的阴影是极其困难的,所以很少有人这样做。但是我们的确很擅长发现别人身上不受欢迎的阴影特质。 说实话,我们甚至还陶醉其中。我们喜欢对别人说三道四,整个名人八卦行业都建立在这种人性之上。

从别人身上看到我们不愿意承认的内在(品质)就是荣格所说的“投影”。尽管我们的显意识在努力回避自己身上的问题,但是在潜意识里这些问题依然亟待解决,所以我们放大了别人的缺点。首先我们要排斥(自己的缺点),然后(将它们)投影到别人身上。

例如,当我们难以启齿去承认自己的错误时,都会经历上述排斥-投影的二分状态。

当我7岁的时候,我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我和我的弟弟想要离家出走。那时我们的家庭生活没有什么特别不愉快的;当弟弟问我们为什么要逃跑时,我只是耸耸肩说:“因为所有的孩子都这么做。”

我们在蓝色的芝麻街行李箱里装上了所有的必需品:饼干、玩具和盒装果汁。我们从一楼卧室的窗户上取下纱窗,把手提箱扔在地上。

我劝弟弟先跳下去,他完全信任我,便纵身一跃。他蹲在窗户下带刺的篱笆后面,我把腿伸到外面,看着蹲在窗户下篱笆后面的弟弟,稳稳地坐在卧室的安全和外界的自由之间。

望着来来往往的车辆,突然意识到我将要越过这条界限。在窗户的这一边,我是安全的;妈妈知道我在哪里,我做了她希望我做的一切。然而,在窗户的另一边,规则被打破了。如果妈妈知道我们瞒着她出去了,她肯定会杀了我们。

这一刻的恐慌使我突然想退回安全地带。我把弟弟叫到楼下,告诉他我忘了某个东西,马上就会回来。但与之相反,我急忙告诉妈妈他跑掉了。她爬到外面,在灌木丛中发现了还在等着我的弟弟。

当他张着嘴看着我时,被背叛的表情扭曲了他的脸,我用一种自以为是的眼神回避他。他被禁足了,而我是他的“恩人”。

虽然我的行为充分地证明了我是一个讨厌而刻薄的姐姐(相信我,我已经反复确信自己那时就是这样),但实际上,在表面之下发生着一个完整的看不见的心理活动。

当我意识到我弟弟和我做的事情不是我想象的那样有趣而刺激,并且实际上还会让我们陷入巨大麻烦中,我不得不想出一种保护自己免受后果影响的方法来。

我7岁的“大姐”身份不允许我承认自己做错了——这种行为会让我的社会地位受到质疑(更重要的是,会让我那卑躬屈膝的弟弟对我产生质疑)。

相反,我把错误归咎于我弟弟,然后跑去告诉我妈妈。我怀疑我的潜意识想看到犯错的后果,以便吸取教训,避免未来的麻烦……我可能只是不想亲身经历这些后果。

通过把这种不正常的行为投射到我可怜的弟弟身上(我可以保证,在我们长大之后,作为一种忏悔,我非常宠爱他),我避免了这种危险的行为在自己身上发生。这是我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所做的事。

在这种情况下,我拒绝自己犯错。 大多数人都讨厌承认自己的错误,因为这样做会伴随着尴尬、内疚和羞愧的不安情绪。 因此,人们往往会竭尽全力向自己和他人证明自己是对的,而不是去面对犯错的可能性,即使这意味着伤害他人。

不幸的是,我们都会尽力避免与事实发生不愉快冲突,于是我们仍完全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我们的思想忽略和隐藏了所有证明我们缺点的证据以保护自己。

也就是说,为了避免经历痛苦,我们将痛苦储存在潜意识深处。这并不能使那些想法、记忆和情绪消失,但确实将其放到了我们不需要“看到”它们的地方。

我们的显意识是我们自我人格的所在,“我”每天走来走去,与他人交谈。当你想到“你”是谁时,这是你通常认同的部分。

然而,“你”只是你可见身份中的一部分。你的觉察意识就像一盏灯,使你能够观察在你的头脑中正发生什么。


在那有意识的“光”之下,是整个“黑暗”的世界,包含着那些我们一直努力忽视的方面。自我只是浮在海面上的冰山一角,而潜意识则是潜藏在海面下的巨大冰山。

其中海面下的大部分冰山由我们被压抑的思想、记忆、情感、冲动、性格和行为组成。 荣格想象着这些被拒绝的碎片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巨大且无形,深埋在显意识之下的自我人格。而这个人格秘密地控制着我们所说、所相信和所做的事情。

这个秘密人格就是阴影自我。



02


“阴影自我”的来源
以及给我们的启示


我们的社会教育我们,某些行为、情感模式、性欲以及生活方式选择等等都是不合适的。这些“不合适的”品质通常是扰乱社会正常运转的品质,而这种扰乱意味着强迫人们去接受那些让他们不舒服的事情。

现在,我们人类是高度社会化的生物,我们最不希望的事情就是被逐出社会。所以,为了避免被赶出家门,我们得不惜一切代价去适应。 在我们孩童时期的早期,我们便摸索到了社会“可接受”和“不可接受”之间的界限,并用余生去遵循它。

当我们逾越界限,就像我们经常做的那样,我们会遭到社会的抵制和反对。人们会对我们评头论足,严加谴责并说三道四,随之而来不愉快的情绪会让我们变得不堪重负。

然而,我们实际上并不需要因为别人对我们的偏见而感到痛苦。但最终我们依然将这种抵制和反对内在化,并将其强加于自己。

摆脱这种永久而反复的痛苦的唯一方法就是掩盖它——躲进“自我”的“蜗牛壳”中。

我们自己告诉自己,我们是谁,我们不是谁,以及那些我们为了保护自己永远不会做的事情。

最终,我们相信了这些话语。 一旦我们对某件事形成坚定的信念,我们就会无意识地丢弃所有与这种信念相矛盾的信息。 在心理学领域,这被称为确认偏差(confirmation bias): 人们倾向于以他们已经相信的方式来解释和忽视信息。

问题是,实际上每个人都拥有社会认为不合规矩的品质——达不到别人的期望、脾气暴躁以及夸夸其谈等。在任何社会中,理想的个体永远是那些遥不可及的“圣人”。

▲《美国精神病人》剧照,图源@豆瓣电影


没人愿意承认的是,我们都暗中没能达到这些标准。女人化妆,男人用Axe牌除臭剂,广告商用PS美化偶像,人们用照片和社交媒体上状态的更新来呈现他们特定的个性——这些都是为了掩盖察觉到的缺陷,并投射出一种“完美”的形象。


荣格将这些我们戴着的社会面具称为 “人格面具”


“不幸的是,毫无疑问,人类总体上并没有自己想象或想成为的那么好。每个人都有阴影,而它在个人意识生活中体现的越少,它就越黑暗、越密集。如果自卑是有意识的,人们总有机会纠正它。此外,这些负面人格不断与其他利益联系在一起,因此它不断地受到修改。但如果它被抑制并与意识隔离,它就永远得不到纠正。”


——卡尔·荣格,《心理学和宗教》


不寻常的想法和情绪使我们更容易被社会疏远。挑战或违背社会规则的想法被认为是危险的,如果一个人想要“融入社会”,最好是不要表达出这样的想法。

在情感方面,任何不快乐或起码是中性的情绪,都是不受欢迎的。与其承认我们正在经历一段艰难的经历,让别人因为知道我们不舒服而感到不舒服,我们宁愿说我们很好,即使一点都不好。

讽刺的是,我们越逃避那些让我们和别人不舒服的东西,我们面对、治愈或整合它们的能力就越弱。 如果说,无法治愈对我们个人极其有害,那么当多数人都失败了的时候,这将是灾难性的。

当我们的文明处于萌芽阶段时,过去的人们看到他们的兽性倾向(如谋杀、强奸、战争等)就会产生厌恶和恐惧。他们发展了一套道德准则。这套准则通常是基于宗教信仰,告诉我们一个理想的、开明的人会怎么做。

虽然这些理想本是鼓舞人心的,可以给人类提供一个精神成长的典范,但它们却与人性基本面相背离,这一点极具挑战性。从许多方面来说,这是一件好事,因为一个允许强奸、谋杀和猖獗暴力的社会往往不是一个适合生活的社会。

然而,我们的集体道德准则并不完善,因为它们只告诉了我们理想状况。宗教和世俗道德只告诉我们要成为谁,而不是怎么做。当需要提供解决方案时,它们玄之又玄,普通人很难理解。如果没有多年的指导和学习,人们根本无法掌握。但这种学习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拥有的。毕竟我们不可能都是苦行僧。

结果便是,我们挣扎着,以要求我们压制基本动物本能而不给它们表现出安全出口的方式进行改变。

换而言之,我们将失败推向潜意识,在那里我们可以忽略它们,继续假装成为社会希望我们成为的人。 我们可以假装被启发,而不用真正做深入的内在工作,这是在发展过程中所需要的。

启蒙: 阴影公式

“直到你使潜意识有意识,它将指导你的生活 ,你将其称之为命运。”

——卡尔·荣格

荣格针对这种分裂提出的解决方法是让个体进行“阴影工作”(shadow work)。“我们压抑的东西不会被永远抑制,它活在潜意识里。不论我们的自我会让我们相信什么,潜意识才是真正的主宰。”

“用理想观念填充意识是西方神智学的特征,我们不会直面阴影与黑暗。但是一个人并不通过想象光的形象而受到启迪,而是通过认识黑暗。”

——卡尔·荣格,《哲学之树》

阴影工作(即主动与自己的阴影对谈交流),是一个使潜意识产生意识的过程。 通过这样做,我们获得了对自己无意识冲动的感知,然后可以选择是否和如何对它们采取行动。

当我们从正常的行为模式后退一步,观察内心发生的事情时,我们就开始了这个过程。冥想是一种让我们超然物外的绝佳方式,我们的目标是在日常生活中获得这种能力。

下一步是质疑,当我们观察到自己对心理诱因的反应,或者是促使我们瞬间做出不受控制的反应的事件时,我们必须学会停顿下来,扪心自问:“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这教会我们回溯情感与记忆,这是我们情感程序的起源。

识别诱因可能是一个困难的过程,因为我们本能地想要避免承认“阴影”的存在。我们倾向于事后为自己的行为辩护,而实际上我们能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首先避免被动或无意识的行动。

培养对阴影的意识是确定触发因素的第一步,但在我们能够做到这一点之前,我们必须先克服对于阴影的本能恐惧。

也许人们在面对阴影时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我是个坏人吗?” 正如荣格在《无意识心理学》(Psychology of the Unconscious)中写道:承认阴影的存在意味着承认我们拥有黑暗,一种恶毒的能力。

“令人恐惧的是,所有人都有阴影,不仅是小的弱点和癖好,还有恶魔般的精神。一个人很少知道这一点;对他而言,作为一个个体,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他都应该超越自己,这是不可思议的。

但是,让这些无害的想法聚集在一起,就会形成一个愤怒的怪物;每一个人都只是这个怪物身体里的一个小细胞,因此,无论如何,他都必须陪着这个怪物进行血腥的横行,甚至在最大程度上协助它。人们对这些可怕的可能性深感怀疑,却对人性的阴影视而不见。”

荣格指出,在某些情况下,所有人都有能力做可怕和残酷的事情。有些自相矛盾的是,让我们自己熟悉这些阴暗的潜能并接受它们作为我们的一部分,也许是确保它们永远不会窜出来把我们变成“恶魔”的最好方法。但是,要做到这一点非常困难,因为没人愿意把自己归类为“坏人”。

那么,禁忌的思想、伤人的行为和犯下暴行的能力会让你成为一个坏人吗?

不,不一定。当然,每个人对于“好人”和“坏人”的行为都有不同的定义。这些道德定义在某种程度上是不可避免的主观和随意的。但是当涉及到“善”的普遍共识时,你可能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犯错或伤害他人,这不会改变你是一个好人的事实。

除此之外,一旦你承认每个人有自己的光明面与黑暗面,“好人”和“坏人”的区分就会显得简化且易受误导。最重要的是,你是人,过于复杂,所以不能被准确地归类。

尽管如此,做一个好人的想法并不是没有价值的,我们大多数人直觉上都明白,朝着更强的自我意识、自我控制和同情心的方向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进行一些困难的阴影工作,识别并纠正我们无意识的破坏模式,是成为一个更好的人的关键因素。

一旦我们确定了心理触发因素的原始来源(例如被压抑的恐惧、痛苦和侵略等),我们就可以开始治愈和整合自己受伤的那些部分。

根据荣格的定义,融合意味着我们不再排斥个性的某些部分,而是设法将它们带入我们的日常生活。我们接受自己的负面人格,并努力发掘其中蕴含的智慧。

恐惧能够变成了勇气的机会;疼痛是力量和恢复力的催化剂;侵略变成了战士般的激情。这种智慧体现在我们的行动、决定和与他人的互动中。我们理解他人的感受,并以同情之心回应他们,因为我们知道他们的阴暗面只是被阴暗的事物所触发的。

融入我们负面人格的一个方法,是治愈我们从童年早期开始的心理创伤。但当我们开始这样做时,就会明白,我们 大部分负面人格是受伤的结果,这种人格的形成还会试图保护自我免受二次伤害。

我们可以接受这些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承认我们不应该受此伤害,这些事情也并不是我们的错,重新找回失去的部分,变得完整 (对于特别严重的创伤,建议和心理学家一起解决这些问题)

这是一个非常集中且复杂的过程,那些希望了解更多的人可以在书籍、视频、文章和自我改进小组中找到这个主题的许多信息。

不幸的是,许多哲学家坚持认为,不做这样深入的内在工作人们也可以得到启发。这些哲学家所提出的方案似乎是积极地忽略潜意识的冲动,而不是去挖掘和理解它们。

笔者并不是试图指责(这些想法),但是哲学中有许多观点来自较新的思想(指的是年代上较新),这些思想常曲解古老的教义以适应现代对方便和舒适的渴望。

我很想重新改写这些学说。但现在, 要警惕那些坚持认为你不需要对自己的混乱和痛苦进行改造就可以得到启迪的人。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