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王威
时事/政治/读书/文艺。上天下地,无所不谈,完全原创,可转发,谢绝其他公众号抄袭。喜欢的话,随手转发,即是施惠于我。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天玑-无极领域  ·  国内过敏性鼻炎发病率是20%;国内过敏性鼻炎 ... ·  1 周前  
猫笔刀  ·  减速时代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王威

“魏王雅望非常 然床头捉刀人 此乃英雄也” 曹操听到这句话,为什么要追杀使者?

王威  · 公众号  · 自媒体  · 2017-05-18 15:35

正文

这个故事的全文是这样的。


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


出自《世说新语》


会读书的同学,有志于研究历史的同学,先要熟读《三国志》,大致可以知道如下背景:


1:崔季珪长的很美。曹操本人长的很矮。别相信你看过的《三国演义》。曹操真的是个矮子。


2:和匈奴的关系,在三国之初,匈奴是为患于北方的,到了曹操统一北方之后,打了几场硬件,才又把匈奴收拾的服服帖帖了。所以三国虽然乱世,匈奴却无隙可乘。

总之,曹魏和匈奴的关系相当的复杂。


3:曹操一生特别信赖特务,经常靠特务的情报兴起大狱。即是这位崔季珪同学日后也因为一封书信而被他干掉了,崔季珪可不仅仅是名士,而且还是清廉的好官,有伯夷之称哦。曹操能了解本是私密的书信的内容,就证明有一个特务机构在完美的运作。


有了以上的背景,你就开始运用你的脑补的能力,还原整个接见的场景了。


1:匈奴使节千里迢迢而来,肯定是要商谈一些国际战略外交上的大事。一旦说到大事,崔季珪作为一个文官,肯定不能随便拿主意,这时候会不会看曹操的脸色。


2:如果曹操给了脸色,但是崔季珪还是相当持重,不敢确定,就以征询臣属的语气请求曹操发言。

曹操发言的时候,毕竟当惯了老大,气势肯定是遮盖不住了。


3:作为匈奴使节,肯定是要用一些试探性的语言来确定双方外交的诚意,可能在这次会谈中,崔季珪、曹操可能不小心暴露了即将对匈奴用兵的企图。

或者很可能涉及到某一件和北方势力结盟(比如辽东的公孙家)的底牌。

事后,曹操盘点这次交往,动了杀心。


4:潜伏在匈奴使节下榻的驿站的特务可能获知了这位匈奴使节身上肩负的其他的使命。并得知了他对捉刀人的评价。

恩,曹魏集团的特务机构在这里又立大功了。

不过情报既然是特务收集的,曹操也就自然不会公之于众。也不可能日后向群众出示,用来解释自己杀匈奴使节的理由。于是自然会出现《世说新语》这种脑补。


5:由于中国传统史书总是喜欢建立简单的因果关系。所以《世说新语》简单的认定匈奴使节被杀是识破了曹操的英雄气概。


6:如果是热爱《三国志》的同学,肯定记得有一个裴注,一个历史细节,从这个当事者的视角是如此展开的,但是从另外一个当事者的角度,则是另外一回事。


7:《世说新语》是一部相当靠不住的书,根据专家学者考证,很多小故事都是为了增加趣味性而编出来的。

这个捉刀人的故事是不是编出来呢?很有可能。因为没有旁证。

历史学里头,孤证从来不被信任。


8:历史大事件乃是人民运动之合力,其中自有大逻辑,自有其必然性,往往容易由果追因。

而历史细节则充满了偶然性,除非上帝,没有人可以知道真相。可以试图从历史细节中求真相,但不可以轻易确定历史细节之因果关系的生成。


还是那句话,研究历史,须收起成见,别被成说误导,别太想当然,别以为自己是上帝,是侦探。


不要总是轻易的认定岳飞是忠臣,赵构是投降派。


要想认定了,就得构建更加强大的逻辑护城河来使得自己的观点固若金汤。


历史学家是一份讲究公道的工作,一分证据说一分话。


严苛的审查每一条证据,不要为了让自己的说法的成立,就有偏向性的使用证据,特别是非常危险的孤证。


最后,还要把一条条经过检验的证据,放在大的历史背景下面再去权衡。不要轻易以屁股的立场取代了脑子的思考。


比如在这个故事里头,不要假设曹操是个英明的君主,他追杀匈奴使节的事情必然是英明之举。


曹操一生中,做过漂亮的事情很多,果决而雄猜。


但是这件事情做得对不对,在真实的历史上引发了什么样的政治后果,是不是导致了匈奴的兴兵入寇。我们并没有更多的资料。


所以,即便这个小故事是真实的,我们也仅能了解到曹操的性情,而并不能确定他的这一举措乃是正确的、英明的。


曹操在多数大事上英明,并不代表他在处理这件小事上的做法即是正确的。


不要轻易的以你对曹操的一贯印象,对曹操的生平一切所为都一以贯之的点赞。


伟人和凡人的区别并不在于他每一件事情都做对了,毫无错误。伟人仅仅是在一切关键性的大事上决策正确。任何小事都绝对正确并不能让一个凡人成为伟人。


好了,细心读书至于此,你做到以上这些,也算是勉强进了历史学的门槛了。